鬱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五章 矛盾的高繼衝,狩宋,鬱榕,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cpa300_4();第一批正規的中學畢業生很少,今年是第二批。渤海因為擴張引起的人才匱乏已經到了一個極限,就是沒有考上學院深造的學生,絕大部分都被實習所在地要走了,十四五歲的孩子,這個時代已經被當成成年人用,高繼衝自己看著也是心疼。

不過這種匱乏在很多人看來,完全是因為高繼衝自己造成的,因為他的執政理念與其它人差異太大,他對老百姓,對基層太重視。不僅僅是教育和醫療衛生問題,政府也必須把對老百姓的服務延伸下去。這需要大量的政府政府公務人員。監察、運輸、稅務、各專業司局的站所等等。而不是派一個縣官,負責斷案收稅當官老爺,就完成了對地方的控製。如果是那樣,監察司一個司擁有的人才就足以統治全國了。畢竟各國頂尖的年輕人才差不多都到了渤海。

吳夏他們對渤海王的矛盾心情有時候也很難理解。高繼衝一方麵要求學生們到了中學必須下基層鍛煉,甚至蒙學的教學也要有野外個到基層的課程。另一方麵有極力推遲學生們參加工作的時間,認為學生們太小了,還是長身體的時候。要知道渤海這還是好的,在其他地方,十四五歲絕大多數都已經成親,有些孩子都有了。而渤海的孩子十四五歲有相親的,有自己找對象的。但是很少有成親的。

高繼衝限製人口準入,標準越來越高,宣傳優生優育,勸人少生一點,把孩子養好,可是他又抱怨人才太少。甚至人口太少。說就是渤海現在,也是林場,牧場。保護區占絕大多數,有人的農莊很少。幾乎看不到人煙。但是這是您製定的規劃好嗎?實行精耕細作之後,農莊麵積和家庭與人口緊密相連,大多數家庭的農耕麵積都縮小了。以至於整個渤海人口從五六十萬到現在的接近三百萬人。算上東丹和遼河平原新開墾的農田麵積,實際農墾麵積也並沒有想象的增加那麼多。加上為了管理和防禦的需要,這些農墾人口都集中在河穀和平原之上。其它地方除了管理員,您當然看不到什麼人。

所以高繼衝現在就是一個矛盾體,吳夏等人還指望王婉容勸一下,沒想到王妃在王爺麵前。就算是打了七歲,仍然是沒有原則地順著王爺的意思。所以最後大家也不再指望有什麼改變,畢竟高繼衝的這些小怨念,其出發點都是好的。

所以對於現在各家爭搶學生的事情,吳夏等人不僅不製止,反而推波助瀾,看著高繼衝為難的樣子,他們樂得不行。

其實學院的考核分數標準挺高的,成績夠上學院的學生本來就不算多,結果大部分被急瘋了的政務學院和師範學院搶跑了。他們說是學院。實際上也都是被政府征用,政府到處都缺人,他們隻能邊乾邊學。醫學院和工學院一看不對。也去搶,不過他們要求要嚴格一些,吃相還不算難看。

所以隻能說科學院的那幫人太遲鈍。吳夏等人看得還很樂嗬,高繼衝責怪他為什麼不找主官教育的老婆錢湄平衡一點。吳夏說:“這真不能平衡,政府的穩定和教育是根本,有錢糧您才養得起那麼多學生,沒有先生那麼多學生您教不出來,也是浪費。再說總不能指望教育司把什麼都分好吧,那些研究瘋子自己也得努點力才行。”

高繼衝也知道這個時代想學理科的學生太難得。所以他隻要出去,大多數都會選擇在理科生家中住宿。希望能夠影響那些中學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價值取向。這隻能潛移默化。因為他不能明著說現在需要理科生,文科生少點沒關係。那樣看熱鬨的吳夏和施睿靜會直接來找麻煩。弄不好錢湄和韓柔也要殺過來,那就太麻煩了。

同樣陷入窘迫局麵的還有農學和林學,後知後覺的他們隻能從沒有考上學院的學生中挑選一些比較優秀的。高鳳和高鈺氣衝衝地殺過來,但是沒有辦法,隻能垂頭喪氣地回去。

“明年,明年一定有。不過你們也要到中學去活動活動,你們不去搶,肯定沒人啊。現在到處都缺人。”

高繼衝把兩位姑奶奶送走。也沒能鬆口氣,他下令,農林學院和科學院可以從退役的士兵中挑選人才。這些士兵對大自然都非常熟悉,對武器裝備那是更加熟悉。基礎知識差一點,但是也差不了太多,軍事學院的教育差不到什麼地方去。

隻是最近一年,退役的士兵並不多,老兵都淘汰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都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不受重傷,誰會退役?受了傷還想瞞著呢。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退役的士兵誰都想要,施睿靜的監察司天天盯著部隊,弄得李振都說他存心不良,就指望自己的寶貝疙瘩受傷。不過施睿靜多多少少也給高鳳和耿先生一點麵子,也算解決了一部分問題。

高繼衝在為人才頭疼的時候。開封總算是迎來了讓柴榮比較開心的局麵。

柴榮把渤海的軍力稍微改了一個說法,說就是渤海,牽製了遼國大部分兵力,也不過馬步九萬人。其它邊疆或者正在作戰的節度藩鎮,都要按照渤海的標準裁員。沒有戰事的州府,精兵抽調入京組成禁軍,剩下的隻保留燒香廂軍維持治安即可。

給藩鎮無言以對,渤海王有本事拿九萬人對遼軍。但是符彥卿和以前的高行周,包括以前的王峻和周太祖也不敢拿這麼一點人去防遼軍。整個大周的軍隊,但在遼國邊境的兵力至少有一百萬,也就是說半數的軍力都在這個方向。

柴榮現在要裁軍,至少要去掉一半。其中以符彥卿裁軍人數為最多,他隻準留十萬精兵,五萬廂軍。符彥卿是說?國丈啊,符彥卿二話不說就答應了,在江南的趙匡胤第二個相應,將十五萬人裁減到八萬人,比高繼衝還少一萬。要知道趙匡胤麵對的也算是三麵圍攻。

趙匡胤此舉讓柴榮非常高興。有了開始,還都是重量級人物,柴榮的精兵政策總算順利地推行下去。

柴榮的改革比郭威采取的和平政策更加具有威懾力。

九月,河西,定難,吐蕃分離出來的青唐羌都派使者進京。

最讓柴榮高興的是日本的村上天皇的使者上國書,這次沒有稱天皇,也沒有稱什麼東極之皇,而是自稱大王。這個村上還是想保留一點麵子,要知道高麗就自稱為小王。不過這個村上表示臣服大周天子,並請封東海王,這是要與渤海王同起同坐,避免被渤海王吞並的意思。

柴榮在接收了日本國書,打發使者下去之後大笑。

“李司空,你去過渤海,你認為這個倭王是否能封東海王?”(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