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零三章 渤海政論,狩宋,鬱榕,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cpa300_4();大周的禁軍,要組建火炮營,這是已經確定了的事情。+◆頂+◆點+◆小+◆說,但是鐵甲車卻沒有,隻是一個設想而已。

鐵甲車的性質其實與渤海海軍的戰艦類似。高繼衝的讓步,實際上是答應了可以幫助大周進行鐵甲車的研製。畢竟大周在至少戰艦和火車發動機上已經有了非常成熟的技術。

“大型設備和小型設備區彆很大,所以我們隻能提供一些基礎的理論和基礎培訓,實際的研究工作還需要皇上那邊早作安排。”

高繼衝把李穀送上前往青州的商船時,這樣叮囑。

為什麼渤海不進行這方麵的研究,吳夏和敬梁等人的解釋是:渤海經濟負擔太重,人員缺乏,需要很高效率低利用資源。所以才興建列車和大型船舶,因為它們拉東西多。為了這些隻能犧牲個人和小商戶的利益,渤海幾乎沒有什麼個人奢侈享受的產業和地方。在大周到處都是的勾欄青樓是一個都找不到,這不僅是王爺不準許的問題,而是大周男人女人都需要工作和勞動,男女平等不是一句口號,而是活生生逼出來的。

所以在渤海,這種個人奢侈品和小商戶的運輸工具不會得到運用。得不到運用自然就不會去研究和製造。

李穀到達青州的時候,符彥卿和孫睿永都在碼頭迎接。

符彥卿表麵上對渤海似乎沒什麼反應。但是孫睿永對這次李穀的行程非常感興趣。

李穀歎了口氣:“渤海,恐怕還有幾年日子比較難過,孫侍郎恐怕是過濾了。”

“還請司空大人明示。”孫睿永對李穀是又敬又畏。

“孩子,渤海會被孩子給壓死,小孩子從三歲開始就去了育兒園,雖然說家裡人為育兒園提供了糧食。但是這些孩子教養費用也不低。都是王府補貼。七歲小學,小學是五年,三年中學,學成是十五歲。渤海王是要讓所有的孩子都得到教養。算下來整整十二年,所有孩子。我現在理解為什麼渤海對進入渤海的人控製這麼嚴了。”

符彥卿沒有太多感覺,因為他對老百姓每年生多少孩子沒有一個概念。去過渤海了幾位監察禦史都皺著眉頭。孫睿永愣了一下。

“渤海,真的要做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李穀愣了一下,然後苦笑了一下:“對全民教育。如果是大周,光這書本筆墨費用就要把國庫耗空,這還不算先生們的薪俸。大周不是不想做,而是做不了。除了蒙學,渤海還把醫館也一樣開到了村寨。”

符彥卿笑道:“渤海王有仁人之心。”

見到符彥卿還是沒有察覺到意味著什麼,一個禦史道:“這個仁人之心是不錯,但是都是要銀子來辦的。想不到渤海財力如此豐厚。”

孫睿永歎了口氣:“渤海控製著海上商路。霸占著海上捕撈業,這些年出口的海產品雖然有,但是數量不多。我說它們都花銷到什麼地方去了,原來在這上麵。人的資質各有不同,有的聰明,有的愚笨。渤海王這是良莠不分,大好的資源白白浪費了。真正能到王府做事的能有幾個?”

李穀看了孫睿永一眼,雖然心裡不太舒服孫睿永的態度。但是不得不說這有一定的道理。

“渤海王還是太年輕了。”他歎了一口氣。

孫睿永笑道:“他的苦日子還在後麵,不算育兒園。單單這八年的教育,實際上恐怕感覺到有負擔是從今年起的吧。”

李穀點頭,這個孫睿永雖然德行不怎麼樣,才能卻罕有匹敵。

“這人口出生有一定的規律,最初渤海人少,渤海王吸收人口。一兩年,還看不出來。但是到了四五年的時候,這到了婚育年紀的人口會快速增長。而且因為渤海人日子過得不錯,渤海王還給教育補貼,人們也願意生。曾經有個國家像渤海王這麼乾過。但是最後國家負擔不起,教育質量也不高,最後不得不放棄,轉向走精英教育。渤海王違犯市場規律,那沉重的負擔隻能他自己去背,早晚有背不動的那一天。”

孫睿永說的是後世天朝,雖然是站在美國角度看問題,但是大體上也不錯。

“精英教育?”

“對,也就是和我們的私塾,書院,府學,太學差不多。資質好的自然會脫穎而出,進入更加高的學府學習,資質差的各安天命。這是自然規律和市場。天賦人權,自然是有貴有賤。這就是渤海王政策的謬誤之處。”

眾人都點頭,隻有李穀皺著眉頭不說話。

開封,李穀向柴榮彙報了在渤海所見。

“各位禦史,孫睿永都上書說渤海之政雖好,但是卻不可行,徒耗國力。唯獨李司空沒有奏章,這是什麼緣故?”柴榮笑著問。

“渤海軍力,皇上大概已經看了密報,這件事確實不宜公布,不然遼國、高麗甚至女真人都會橫生事端。”李穀還是撿最重要的說。

“這個朕自會斟酌。”柴榮也許是為了自己更好地執政,與郭威平和近人,沒有太多規矩不同,他很有皇者的威嚴,給屬下的壓迫感非常大。

“渤海之政確實很難實行,也難以持久。渤海短短幾年,發展很快,但是卻犧牲了整整一代人。但是渤海王擴張的意圖非常明顯,他需要人才,需要兵員,需要錢糧支持,所以才不惜一切代價。這個代價是大周負擔不起的。”

“渤海急於擴張?”

“在臣看來是這樣。渤海王府人才不少,不會不知道渤海政策的困難性,但是那些人甘之如飴,唯一的解釋就是為了將來的擴張。他們犧牲了一代人,可是那些十七八歲的孩子和十二三歲的孩子都得到了很好的教養,不是大周臣民能比。渤海兵少,但是兵精,最關鍵的是民強,再過幾年,就是一般百姓,也不是我們能夠對付得了。”

柴榮歎了口氣道:“這些朕早有預料,還在江陵的時候已經有此苗頭。”

柴榮問:“聽說渤海王對我有所不滿。”

“是的,主要對人員封鎖有意見。不過渤海王還算理解皇上的難處。渤海的擴張是一定的,從目前看擴張方向為東方,聽說除了日本國公主到了渤海,蝦夷國,窟悅國聖女也在渤海。渤海北上混同江,女真一部分向北退卻,一部分向西融入契丹和韃靼。渤海商隊遠征奢比屍和美洲,不過現在生死不知。渤海王東進的勢頭已經非常明顯。”

“就以他的九萬人?水軍再強,也不能占領土地。到現在仍然吃不掉晉國和高麗。這孩子心大,但是也不看看自己的實力。”柴榮不高興。

“我看渤海王是占不了,而不是打不下來。所以對皇上封鎖他的人口十分不滿。借助各國商隊對這些地方施加影響力,也是無奈之舉。不過皇上,您不怕養虎為患,在東邊再出現一個遼國?”

柴榮談了一口氣:“這就是朕把登州和萊州交給渤海王的原因,隻要與中原的聯係不斷,我就不怕他跑了。如果有一天我們打不過他,那有什麼好說的?那是昏庸無能,失去皇位有何不可?”

李穀起身跪拜:“皇上英明。”(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