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五十一章 郭榮來了,狩宋,鬱榕,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郭榮不是第一次到襄州,當年和頡跌氏在荊南販賣茶葉,那時候,郭榮還是一個跟在老管家身後的毛頭小夥子。從十五六歲一直到二十一歲從軍。
少年衝動的郭榮曾經聽說梁家的大小姐賢惠能乾,還找借口拜見梁震,當時就看見了高保融和梁氏。
高保融比郭榮要大一歲,憨厚憨厚的樣子。
那個時候梁氏還很討厭高保融,但是郭榮也在那個時候就認為梁氏一定會嫁給這個憨厚的大哥,因為他們都有一個特性,就是和那些貧苦的百姓能夠一視同仁。
這一點一直到現在郭榮也不認同。對這些百姓好一點,減輕一點他們的負擔,郭榮認為這都對。但是這個世界並不是靠這些大字不識的老百姓。他們隻是作戰時的犧牲品而已。
把持這個世界的是世家,郭榮本來姓柴,出生於邢州堯山縣柴家莊。父柴守禮,姑柴氏是郭威的妻子,是有名的世家。
隻是後來家道中落。郭榮六歲時,姑柴氏嫁給了郭威。七歲,郭榮到了姑姑身邊,郭威沒有兒子,所以把他當兒子養,柴榮也跟著郭威姓郭。
即便是高氏,不一樣是世家出身?高氏在魯、渤海、高麗都是大家族。
所以郭榮很理解郭威為什麼把已經死了的李崇訓的妻子符氏介紹給他,不僅是符氏相貌很好,性格和學識都不是自己現在的妻子李氏所能比的。更加重要的是她的父親是魏王符彥卿。
而符家是一代名將,一家好幾個節度使。
郭榮確實看上了符氏,但是他和李氏是貧賤夫妻,而且符氏剛剛死了丈夫。所以郭榮連在家裡中秋都不過了,跑到襄州。
以高保融的性格,可能看都不會看符氏一眼。
而這樣死心眼的高保融真的願意放棄自己的南平國嗎?
郭榮表示懷疑。
至於高繼衝,一個七歲多一點的孩子,就算比彆人聰明一點,也不會高明到什麼地方。這個世上造神的手法說白了就很沒意思,而且高保融造的這個神還不是稱王稱霸的神,而是要雲遊海外的仙人。這種奇怪的造神法,在平常百姓,富貴人家常見,但是在王侯家卻十分少見。
以郭榮了解的高保融的個性,似乎不會主動去造這個神,最初傳出來仙童仙女的,還是王保義的女兒王婉容。
但是在郭榮看來,這不過是一個不願意下嫁的,傲氣的女孩子玩的小伎倆而已。結果雙方的大人對此默認,好事人吹噓熱捧。就成了這樣的模樣。
荊南誰有這樣的能量?王保義王家絕對有這個能量。而王婉容最初的荊南仙女名頭不也是王家傳出來的?
給高繼衝封王,說起來簡單。其實背地裡十分複雜。史弘肇與楊玢因為接連否決皇上幾件大事,所以這件事上讓步了一下,況且,荊南已經有了實際並入北漢的舉措,無論如何,拉攏一下高保融時應該的,對於其它節度使也是一種暗示和鼓勵。何樂而不為?
而皇上又因為總算如意了一回,就頗為重視。李太後並不老,也不糊塗,她如何看不出來其中的彎彎繞繞?所以說的那些話都是表麵的話,一方麵告誡兒子不要太過分,朝政需要這些大臣,而且這些大臣至少在目前還沒有反叛之心。
自己家的老爺子,郭榮很清楚,他隻想國泰民安,不到萬不得已,他更加願意當一個良相,而不是一個皇帝。
“朱溫代唐以來,每一任皇帝都是短命的,大大小小十多個國家,他們的王也是短命的。如果真可以,我願意像馮道一樣,成為穩定國家的一國之宰。你也是一樣。國家已經頹廢不堪,千頭萬緒,到了現在這個地步,即便是聖王想要整理清楚,恐怕也要耗費幾十年陽壽,何況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這不是一個好皇帝能夠辦成的事情,需要一群能夠辦事的朝臣。我大漢這些年能夠有所起色,就是因為史弘肇、楊邠、蘇逢吉、王章和王峻這些大人在,就算私底下不合,但是從來沒有在朝政上徇私情。所以大漢才有了一統中原,被抗契丹,收複燕雲十六州的希望。”
由於郭榮是到了南部前線,任一方節度,雖然隻是節度副使,但是那是要看高保融順不順服,如果不順服,郭榮有著先斬後奏的權利。
所以郭威把郭榮召喚到身邊這樣告誡,就是怕他統一了荊襄之後起反心,導致國家再次陷入內亂,民不聊生。
皇上現在說對郭威沒有戒心,那絕對是假話,但是李太後卻認為郭威是唯一能夠協調原本就不合的文武群臣,隻要郭威不反,國家就亂不了。郭榮任左監門衛將軍,掌諸門禁衛及門籍,每月送籍於引駕仗及監門衛,衛以帳報內門。凡朝參、奏事、待詔官及傘扇儀仗出入者,都需要他審核派哪些人,多少人。凡物貨器用入宮者,都需要他來等級監督。左監門將軍是掌管進,右監門將軍是管出。
由於郭榮有經商管理物貨,待人接物的經驗,所以在這個位置上做起來得心應手。
當然最關鍵的是,李太後對他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樣,一份放心。當然這也許是籠絡郭威的手段。但是郭榮知道也許有籠絡之心,但是對郭榮是真好,不是假的。郭榮出任荊襄節度副使,其實皇上是不同意的,郭家父子兩人都在外麵領兵,真反了怎麼辦?
但是一方麵史弘肇太強勢,根本就是先辦了才知會一下皇上,文告也是皇上蓋一下大印而已。另一方麵,皇上現在已經成年,開始有了自己抓權的想法,君臣矛盾在激化。
李太後把郭榮找過去說:“承祐已長,君臣不諧,恐生禍端,我怕到時候保不住你。你能夠出去為官也好。承祐畢竟年輕,長大一點,就會懂事一點。你父親我不擔心,隻盼你要多體諒皇上。一國之君,一點權力也沒有,也不太像話,你父親回朝,朝中會有所好轉,對外臣也有所壓製。荊襄剛剛經過大疫,殘破不堪,荊南不同彆的節度,它曾經是南平國,高保融能夠爭取,儘量爭取,少動刀兵為宜。”
也因為李太後的關係,宣布對高繼衝的任命沒有再派其它官員。
劉承祐對郭威功高震主確實很擔心,但是因為與郭榮相處比較多,所以麵子上還是過得去。
“將軍以前到過襄州?”
郭榮的背後,趙匡胤低聲道。
郭榮是第一次見到趙匡胤這個父親剛剛收的親衛小校。因為他武藝高強,有到過襄州和荊南,所以郭威派他來保護郭榮,並說這個趙匡胤是個人才,必要時,可以一用。
這個年輕,健碩,結實的像頭牛的漢子,武藝確實不錯,也不想彆的武將一樣,一心練武,沒有頭腦。但是要說高明到什麼地方,郭榮還真沒看出來。
“我從成年到回京任職,來往荊襄十多年。元朗到襄州做過什麼?”
“家貧,給人護送一些貨物,販馬。從汴梁到鳳州,到襄州荊南。河中大亂,想報效國家,所以投奔郭公。”
這些話,平時趙匡胤是不肯說的,畢竟他是將門之子,高祖父趙朓,祖父趙敬均曾在唐做官,父親趙弘殷曾任後唐禁軍飛捷指揮使。但是郭榮都販賣過茶葉,自己的這些事也就不是太丟人。
襄州,對於趙匡胤來說是一個特殊的地方,他曾經在這裡遇到過一個僧人,當時他正落魄得身上一個銅子沒有,餓著肚子幫僧人趕走了搶劫的人。這個僧人就把身上所有的財物全部給了他,說你這樣的人不應該流落江湖,應該從軍打天下。你北上吧,河中大亂,郭威郭大人英明神武,有識人之明。你去投奔他,一定會得到重用。
趙匡胤到了郭威帳下,雖然是小兵,但是卻是郭威的親衛,後來經過幾次作戰,晉升為小校。官職不是什麼事情,重要的是郭威看重他,肯教他,很多事情也問他,讓他感到了被重視。
現在派出來跟著郭榮,是給他立功的機會,也是信任他的表現。
一路走來,郭榮謹慎篤厚,勤勉,待人處世平和有度,武藝也算是不錯。作為一個高官的兒子,這種品性讓他格外出眾。隻是可能因為不了解他,所以並未對他青眼有加。
郭榮看著已經破敗不堪的原野歎了一口:“家國如此,百姓不寧,皆戰之罪也。大唐盛世,不知何日才能重現。”
趙匡胤很小心地道:“非戰之罪,古來皆以戰止戰,所以隻要有一個聖明之主,假以時日,大唐盛世就會重現。”
郭榮邊笑著看了他一眼:“看來你也是讀了書的。”
趙匡胤恭敬地道:“小時候隻是認得幾個字,一直練武,是到了郭公帳下,才被逼著看了一些書。”
柴榮點頭道:“多讀一些書,武能定國,但文才能安邦。百姓需要休養生息,我們的糧草兵馬才會充足,不是能夠騎馬打仗就行了的。”
趙匡胤愣了一下,拱手道:“謝公子教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