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4節 中庸之道,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道是片刻不能離開的,可離開的就不是道。因此,君子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要小心謹慎,在無人聽得到的地方也要恐懼敬畏。隱蔽時也會被人發現,細微處也會昭著,因此君子在獨處時要慎重。自我教育貫穿於人一生之中,人們一刻也離不開自我教育。要將自我教育貫穿在人生的全部過程,就需要有一種強有力的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能力。這種能力就叫做慎獨。

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乾法度,這叫做和。這揭示了自我教育、自我約束、自我監督的目標。中是天下最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這指出了自我教育目標的重大意義。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這是歌頌達到自我教育的理想目標後的無量功德,也就是具備至仁、至善、至誠、至道、至德、至聖的品德後的效應。中和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達到中和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中庸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於至誠、至善,達到了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了。隻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天賦的本性,能發揮天賦的本性才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能發揮所有人的本性才能充分發揮事物的本性,能夠發揮事物的本性才能幫助天地養育萬物,可以幫助天地養育萬物,才可以和天地並列。與天地並列就是天人合一。

天道就是誠,人道就是追求誠。這就是用天道來啟發世人,儘人道來於天道相合,也就是要求人道和天道相吻合。天道和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將天性和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應該是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隻有使人性達到那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創製天下的大綱,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曉天地化育萬物的道理,才能達到中庸之道。

人們的喜怒哀樂是人的自然屬性,是情感的表現,為了追求和天道、天性合一的至善、至誠、至仁、至真的人性,因而需要對情感加以約束和限製,所以《中庸》說:喜怒哀樂的情緒沒有表露出來,這叫做中。表露出來但合乾法度,這叫做和。隻有達到中和才能天人合一。

君子的道,根本在自身,在黎民百姓那裡得到驗證,考查到三代先王不顯現出錯誤,樹立在天地之間沒有悖理的地方,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到困惑。卜問鬼神沒有可疑的地方,這是了解了天,等到百世以後聖人到來不感到困惑,這是了解了人。因此,君子的舉動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則,君子的行為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法度,君子的言談能世世代代成為天下的準則。向鬼神提出疑問直到沒有了疑問,就算是認識了天;等到百代以後聖人出來也不會有疑問,就算是認識了人。說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則包括聖人。

真誠,是自己成全自己。道,是自己引導自己。真誠貫穿萬物的始終,沒有真誠就沒有萬物。因此,君子把真誠看得非常珍貴。真誠,並不隻是成全自己就完了,還要成全萬物。成全自己是仁義,成全萬物是智慧。這是發自本性的德行,是結合了內外的道,因此,適合在任何時候實行。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於誠。這種內外合一又可以視為品德意識和品德行為的合一,或者說自己和天地的合一,或者說是知和行的合一。

中庸之道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五達道、三達德、九經。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之間的關係,將君臣關係視為上下關係。

調節五種人際關係主要靠三達德。三達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來調節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間的關係的。智、仁、勇靠誠實、善良的品德意識來培植,靠力行實踐來加固。

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修養自身,就能夠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叔伯兄弟之間就不會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於糊塗;體恤群臣,士就會儘力予以報答;愛護老百姓,老百姓就會受到勉勵;勸勉各種工匠,財貨就能充足;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四方就會歸順,安撫諸侯,天下就會敬服。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這九項工作,也就處理調節好了人際關係。調節這九種人際關係是使天下國家達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證。

做到中庸,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慎獨自修,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在自我修養的過程中,堅持自我教育、自我監督、自我約束;第二是忠恕寬容,這一原則要求人們將心比心、互相諒解、互相關心、互不損害、忠恕寬容、體仁而行、並行而不相悖;第三是至誠儘性,至誠儘性的原則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則。

中庸之道的內在邏輯可以概括為“尚中”、“時中”、“中正”和“中和”四個方麵。“尚中”是中庸的邏輯起點,其內涵是“做事既不要不到位,也不要做過了”;“時中”是中庸的內在本質,其基本內涵是在動態中把握和貫徹中的原則;“中正”是中庸的規範準則,其基本內涵是禮義;“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標,其內涵是天人和諧之美。“尚中”的思想古已有之,而“時中”“中正”“中和”則是孔子對“尚中”思想的發展。

《中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儒家闡述“中庸之道”並提出人性修養的教育理論著作。中庸思想中的天人合一、中正平和,對於指引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和指導意義。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中庸是中華民族的古典哲學,廣泛而深刻地影響著中國曆史的發展。中庸,以過猶不及為核心,做人處事追求適中、守度、得當,不偏不倚為宜,不到位、越位、缺位都不合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