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節 自我教育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3節 自我教育,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孔子說:我想講說夏禮,但現在的杞國已經不足以驗證它了。我想學習殷禮,現在的宋國還保存著一部分。我想學習周禮,這是當今正在使用的禮,所以我遵循周禮。稱王天下的人有三件重要的事做好了,大概就可以少犯錯誤了。周代以前的一套規矩雖然很好卻無從驗證,無從驗證百姓就會不信,百姓不信也就不會遵從;處在下位的聖人的一套規矩雖然很好,但其地位不尊,地位不尊百姓就會不信,百姓不信也就不會遵從。
所以,君子治理天下的辦法,應該是首先從自身出發,然後在百姓中求得驗證,稽考於三王而沒有錯誤,樹立於天地之間而毫無悖逆,詢問於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等到聖人出來也提不出不同一件。詢問鬼神而沒有疑問百世以後等到聖人出來也提不出不同意見。詢問於鬼神而沒有疑問,這是懂得天理;百世以後等到聖人出來也提不出不同意見,這是懂得人情。所以君子的任何舉動都被後世奉為天下的楷模,君子的任何行事都被後世奉為天下的法則,君子的任何言論都被後世奉為典範。遠離君子,則有仰慕之心;靠近君子,則無厭倦之意。《詩經》上說:在那裡無人厭惡,在這裡無人討厭。從早到黑不懈怠,交口稱讚美名傳。君子沒有一個不是這樣做了以後才早早地名揚天下的。
從遠處說,孔子繼承唐堯、虞舜;從近處說,孔子效法文王,武王;上據天時,下據地理。譬如天的無不覆蓋,譬如地的無不承載;譬如四季的交替運行,譬如日月的輪流照耀。萬物共同生長而不互相妨害,各種規律並行而不互相衝突。小德川流不息,大德敦厚化育,這就是天地之所以偉大的地方。
唯有天下最偉大的聖人才能做到聰明睿智,足以君臨天下;寬厚溫柔,足以包容萬物;堅強剛毅,足以決斷一切;端莊正直,足以令人起敬;條理清晰,詳審明察,足以辨彆是非。聖人之德,博大精深,待時而出。其博大猶如蒼天,其精深猶如深淵。他一出現,百姓就無不起敬;他一說話,百姓就無不信服;他一舉動,百姓就無不喜悅。
所以他的聲名不但響徹華夏大地,而且傳播到少數民族聚居的遠方。凡是車船能行駛到的地方,凡是人的足跡所能到的地方;隻要是蒼天覆蓋之處,大地承載之處,日月所照之處,霜露所降之處;凡是有血氣的生命,無不尊敬他,無不親近他,所以說聖人之德可以與天媲美。隻要天下最至誠的人,才能理順治理天下的大綱,才能樹立天下的根本,才能洞曉天地化育萬物的原理。做到這些難道還要依賴彆的什麼嗎?他的仁厚是那樣的誠懇!智慧是那樣的深沉,盛德如天,浩浩蕩蕩!如果不是本來聰明睿智而又通曉天地的人,誰能了解他呢?
《詩經》上說:身穿錦服罩單衣。這是討厭錦服的花紋太招眼。所以君子之道,剛一開始不太顯眼,時間長了卻日益彰明;小人之道,剛一開始光芒刺眼,時間長了卻日趨消亡。君子之道,看似淡薄實則醇厚,令人不厭,簡樸而有文采,溫和而有條理,由近而知遠,溯流而知源,見著而知微,這樣就可以說是摸到進入聖人之德的門徑了。《詩經》上說:雖然潛藏水底,仍被看得分明。所以君子自我反省,問心無愧,也無損自己的誌向。君子的不可企及之處,大概就在於人所看不見的地方也能夠嚴於律己吧!
《詩經》上說:看你獨自處於室內,做事尚可無愧神明。所以君子不用舉動就能令人起敬,不用說話就能令人信服。《詩經》上說:金聲玉振眾肅靜,太平之世無人爭。所以君子不用賞賜,百姓就受到了鼓勵;不用發怒,百姓就覺得比刑罰還要威嚴。《詩經》上說:文王之德多麼光明,四方諸侯都要效法。因此,君子篤實恭敬就能使天下太平。《詩經》上說:我歸心於明德的文王,他從不疾言厲色。孔子說:用疾言厲色去教化百姓,這是下策。《詩經》上說:德行輕如鴻毛。有毛可比就是還有形跡可尋;至於上天的造生萬物,人們既聽不見它的聲音,也聞不到它的氣味,那才是至高無上的境界啊!
*********
《中庸》是《禮記》的第31篇,在宋代以前,都主張是子思所作。《中庸》是儒家經典至今已流傳兩千多年,在儒家學說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達到中和,天地便各歸其位,萬物便生長發育”的境界。
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遵循天性就是道,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它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所賦予人的東西就是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遵循天性就是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遵循道來修養自身就是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