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2節 燕禮的大義,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燕禮中勸酒的大致過程是:主人向主賓獻酒之後,向國君獻酒,國君飲儘後,往爵中倒滿酒、高高舉起,向在座的人敬酒勸飲;接著,主人向卿獻酒,卿飲儘後倒酒高舉,向大家敬酒勸飲;主人又向大夫獻酒,大夫飲儘後斟酒高舉,向大家勸飲;主人又向士獻酒,士飲儘後倒酒,向大家敬酒勸飲;最後,主人向庶子獻酒。這樣由上而下,酬及每一位參與燕禮的人。整個過程就像接力賽,一環扣一環,緊湊而又熱烈。

這其中,先是正堂上的樂工在瑟的伴奏下,歌唱《鹿鳴》、《四牡》、《皇皇者華》等樂曲。演唱完畢,主人向樂工獻酒。接著,吹笙的人站在鐘、磬的中間,吹奏《南陔》、《白華》、《華黍》等樂曲,演奏完畢,主人向吹笙的人獻酒。之後,堂上堂下交替歌奏樂曲;堂上鼓瑟《魚麗》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庚》之曲;堂上鼓瑟《南有嘉魚》之歌,堂下則笙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南山有台》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儀》之曲。

接著歌奏地方樂曲:奏《崇丘》之曲;堂上鼓瑟《南山有台》之歌,堂下則笙奏《由儀》之曲。接著歌奏地方樂曲:《周南》中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中的《鵲巢》、《采蘩》、《采》。此時,往往要用射箭的方式來助樂,儀節和鄉射禮一樣。

正式的禮節到此結束,接著進入不算爵數的階段。每人的席前都擺上了佐酒的菜肴,此時飲酒,相互勸酒,不再計算行爵的次數,可以隨意酌飲、相勸,不醉不休。需要指出的是,即使是在不計算酒爵的時候,也絕對不允許因為醉了失禮,為此還專門製定了監酒的人對與禮者進行督責。

到了晚上,東階、西階、庭中以及門外,都有火燭照明。主賓微醉時,取走自己席前的肉乾,走下正堂。樂工奏《陔》的樂曲,主賓將所取的肉乾賜給敲鐘的樂工,然後出門。卿、大夫隨之出門。

中國古代禮製的高妙之處在於,每一個看似平淡的儀節,都賦予了很深的禮義,行禮之時,不知不覺受到德的浸潤,即使在燕禮這樣的閒暇宴飲之禮中也不例外。

比如,國君把酒賜予主賓,或者把酒爵賜予其他人,受賜的人都要特地走下正堂、麵朝北行跪拜之禮,這是臣下對國君應有的禮節。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君是國家的代表,不這樣做就不足以表達內心的崇高敬意。製禮的人希望通過這樣的禮節,來培養臣下勤勉於國事的意識。

國君雖然是一國的至尊,但禮是雙方的行為,中國古禮的原則之一,是講究禮尚往來。如果一方虔敬地行禮,而另一方卻毫無表示,是非常失禮的。即使尊卑如君臣,也是如此。因此,國君為了表示謙讓,會讓小臣下堂加以阻止,於是受賜者上堂完成拜禮。

不僅如此,每次臣下向國君行禮之後,國君都要以禮答拜,這就是《禮記》中所說的禮無不答。禮無不答就是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交往和溝通時尊重對方的特有方式。

由答拜之禮可以引申到君臣之道,就是《禮記》所說的“禮無不答,意思是說,做君上的不會讓臣下白白地效力”。君上不會讓臣下白白地效力,是儒家提倡的君臣之道的重要原則。《禮記》解釋道:臣下竭儘自己的能力為國立功,君上一定要用爵位和俸祿作為回報,這樣臣下就都會樂於竭儘其能去立功,因此就國家安寧、國君安寧。

禮無不答是對國君的一種提示:不能隻是要求臣下儘心竭力,而自己沒有相應的表示。在禮儀場合是如此,在治國之道上也是如此,對於國家建功立業的臣下,國君應該用爵祿來報答。這樣的話,所有的臣下也都會努力地去建功立業,因而也才會有君臣的和諧與國家的長治久安。所以《禮記》又說:燕禮是用來表明君臣大義的。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君臣上下的大義。

由君臣關係可以引申到君民關係。《禮記》中說:君上必須說明了正道來引導百姓,百姓跟隨引導而取得收獲,然後國家抽取十分之一作為賦稅,這樣的結果就是君上用度充足,百姓生活也不匱乏;所以上下和睦親密,沒有互相怨恨。

國君必須用正道來引導百姓,百姓接受了正確的引導,勉力去從事各自的工作,就一定會創造出充足的物質財富來。即使這樣,國君依然要輕徭薄賦,僅僅征取其中的十分之一用來朝廷開支。君臣相親無怨就是和,上下財用都不缺乏就是寧;和寧,就是可以走向天下大治。所以,《禮記》又說:上下和睦親密,互相沒有怨恨,這正體現了禮的作用。可見,燕禮並非是一場簡單的宴請,而有更深的意義。

(7)大射禮

古代的射禮有4種,分彆是大射、燕射、賓射和鄉射。大射禮是天子、諸侯祭祀前選擇參加祭祀而舉行的禮儀。

大射的禮儀是這樣的,國君發布命令,準備射箭。塚宰告訴百官將有射箭的事。射人告訴各公卿大夫準備射箭的事;司士告訴士人和輔佐的人準備射箭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