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9節 三次加冠的意義,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男子到了行冠禮的年齡,也就是進入了成年的年齡,是有一定講究的。儒家認為,人的成長離不開學習,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學習內容。《禮記》中說道:到了6歲的時候,要教他識數和辨認東南西北;到了8歲的時候,出門進門,坐桌吃飯,一定要讓長者在前,開始讓他們懂得敬讓長者的道理;到了9歲,要教他們知道朔望和會用天乾計算時日;到了10歲,男孩要離開家跟著外邊的老師學習,在外邊的小學裡住宿,學習識字、算術和侍奉長者的禮儀,以及有關的篇章和日常應對的辭令。

13歲的時候,學習音樂、誦讀《詩經》,練習稱為《勺》的舞蹈;15歲之後稱為成童,練習稱為《象》的舞蹈,用乾戈作為舞蹈的道具,以及練習射箭和禦車。經過7年的學習,也就是到了20歲,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基礎,而且血氣強盛,身體發育成熟,能夠獨立麵對社會。成年之後,還需要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學習的內容,我們會在後麵的《禮記》中看到。

人成年,為什麼要舉行成人禮的儀式呢?它究竟暗含了怎樣的意義?《禮記》中說道:既然是成人的身份,那就要以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所謂用成人的禮數來要求他,也就是將要要求他做一個合格的兒子,做一個合格的弟弟,做一個合格的臣子,做一個合格的後輩;將要要求他具備這4個方麵的德行,冠禮能不重要嗎!

從《禮記》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知道,舉行冠禮這一儀式,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隻有能履行實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隻有做到這些的人,才能有資格去治理彆人。因此,冠禮就是用成人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

冠禮既然是如此的重要,在役使中就會有特彆的體現。首先舉行冠禮的日子要通過占筮的形式來選擇,不得隨意決定。選擇吉日的儀節稱為筮日。冠禮之所以要選擇吉日,是為了希望冠者從此有一個良好的開端。

冠禮是家庭繼承人的成年禮儀,是關係到家族的傳承和發展的大事。古時如此鄭重的儀式,必須在家廟中進行。《儀禮》解釋說:在宗廟之內進行,是表示鄭重其事;由於鄭重其事,所以不敢擅自處理此事;因為不敢擅自處理此事,所以要在宗廟之內進行,表示自卑,表示對先祖的尊重。冠禮有著用祖先的名義行禮的含義,也就是《禮記》中所說的“冠禮、娶親的時候必須告訴祖先”的意思。

日期確定後,作為冠禮的主人,也就是將冠者的父親,要提前3天通知各位同僚、朋友,邀請他們到時候前來參加冠禮。這一儀節稱為戒賓,也就是告知賓客的意思。

主人再次通過占筮的方法,從所通報的同僚好友中選擇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擔任加冠的正賓,這一儀節稱為筮賓。冠禮的那一天,正賓必須到場,否則就不能成禮,所以,人選一確定,主人要提前一天前往正賓家中作特彆邀請。除此之外,還要特邀一位讚者,也就是協助正賓加冠的助手。通過占筮來確定加冠的日期以及正賓的人選,都是鄭重其事的表現,所以《儀禮》中說道:古人在舉行冠禮的時候,要先通過占筮來選定吉日、通過占筮選擇一位可以為子弟加冠的賓,以此來表示對加冠之事的重視;對加冠之事的重視也就體現了對禮的重視,對禮的重視體現了禮是治國的根本。

冠禮的主體部分,是由正賓依次將緇布冠、皮弁(biàn)、爵弁等3種冠加在冠者的頭上。緇布冠實際上就是一塊黑布。相傳在太古時代,人們用白布作為冠,若是遇到祭祀,就把它染成黑色,所以稱為緇布冠,這就是最初的冠。

冠禮先加緇布冠,是為了教育青年人不要忘記先輩創業的艱辛。周代的貴族在生活中已經不戴緇布冠,所以在行冠禮之後,緇布冠就擱置不用了。其次是加皮弁冠,皮弁冠的形狀構造類似於後世的瓜皮帽,用白色的鹿皮縫製而成,和朝服配套穿戴,地位要比緇布冠尊貴。

最後是加爵弁冠,爵弁冠的顏色是赤色中略顯微紅。爵弁冠是協助國君祭祀等莊重的場合戴的,地位最尊。3次加冠,將地位最卑的緇布冠放在最前麵,地位稍尊的皮弁冠在其次,而將爵弁冠放在最後,加的冠越來越尊貴,是隱喻冠者的德行能與日俱增。

加冠之前,3種冠分彆放在3個竹器中,由3位有司捧著,從西階的第二個台階依次往下站立。加冠者在堂上有專門的席位,他的位置因為身份的不同而不同。嫡長子的席位設在東階之上,庶子的席位在堂北偏東的地方。

堂的麵向都朝南,堂前有東、西二階,東階供主人上下堂專用,所以稱為主階;西階供來賓上下堂,所以稱為賓階。東階是主人的位置,讓嫡長子在這裡加冠,意在突出他將來有資格取代父親在家中的地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