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節 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2節 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劉的先祖名叫棄,是五帝之一帝嚳(kù)的兒子。棄愛好耕作務農,經常觀察土地的特點,發現適合穀物生長的土地就種上穀物,後來民眾都向他學習。堯帝知道這件事後,便提拔他當農師,主管農業。棄的後裔也是世代擔任主管農業之職,直到傳到公劉的祖父不窋(zhú)。不窋晚年時,正處於夏朝政治衰敗的時期,夏朝的君主廢棄農官,不注重農事。不窋因此也失去了農官這個官職,最後他逃到戎狄部落地區。
不窋去世後,他的兒子,也就是公劉的父親鞠即位。鞠去世後,公劉即位。公劉雖然處在戎狄地區,但一直從事的是先祖的事業,致力於耕種,到處察看土地的特點。慢慢地,當地的民眾仰仗公劉過上了好日子,各族人民感念他的恩德,大多數都遷到他這裡,擁護和歸順他。周朝事業的興起也就是在這裡開始的。公劉死後,他的兒子慶節即位,把國都建立在豳地。
今天的這首詩歌就是反映了周代早期的農民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農業生產情況和他們的日常生活情況,涉及到了他們衣食住行的各個方麵。寫這首詩歌的人應該是周族部落中的一名成員,他是一個心思細膩的人,他從各個側麵展示了當時的社會,有春耕、秋收、冬藏、采桑、染麻、縫衣、狩獵、建房、釀酒、勞役、宴享,無所不包,真像一幅社會風俗的畫卷!
勞動者一年的勞作是辛苦的,從年初到年終,從種田養蠶到打獵鑿冰,一年四季的工作內容是繁多的,工作強度是非常高的。從奴隸主的角度來說,這樣的社會是井然有序、形勢大好。但從普通勞動者的角度看來,這樣的生活是淒切清苦的,他們的生活是沉重的。
夏曆、黃帝曆、顓頊曆、殷曆、周曆、魯曆合稱古六曆。春秋戰國的時候,對夏曆、殷曆和周曆講究得比較細一些。三者的主要區彆在於歲首的建月不同,周曆通常以夏曆的十一月為歲首,殷曆通常以夏曆的十二月為歲首,所以周曆比殷曆早一個月,比夏曆早兩個月。春秋戰國時代的地區不同,所使用的曆法製度也不同。我們在閱讀先秦的古籍時,應該多多少少了解它們是有不同的。
舉例來說,《春秋》和《孟子》的文章中,月份大多使用的是周曆,《楚辭》和《呂氏春秋》大多使用的是夏曆;在《詩經》中,要看具體的篇目,例如《小雅·四月》用的就是夏曆,《七月》這首詩是夏曆和周曆同時使用的。孔子有一次在回答顏回該怎樣治理國家的時候就說到:用夏代的曆法,乘殷代的車子,戴周代的禮帽,奏《韶》樂。可見,曆法在國家治理上,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
農業社會,耕與織是主要的事項,所以婦女們主要的工作是為奴隸主織布做衣,男勞力帶著工具,去地裡耕種。婦女的工作也是很辛苦的,九月份才能完成桑麻的事情,然後就是做衣服,日複一日。到了十一月份,已經是寒風凜冽的冬天了,農夫們連一件粗布衣衫都沒有,這怎麼能度過年關呢?但是沒有辦法,隻能哀歎而已。可是春天一到,他們又得整理農具,到田裡去耕作,老婆孩子則是到田間去送飯。田官們見他們勞動很賣力,不由得麵露喜色。
明媚的春光照耀著田野,鶯聲嚦嚦。背著筐兒的女子,結伴沿著田間小路去采桑,她們的勞動似乎很愉快,但心中不免懷有隱隱的憂傷。因為奴隸主不僅占有大批的土地和農奴,奴隸主的兒子也擁有任意占有農家美貌女子的特權。姑娘們的美貌,會使她們擔心自己會失去人身自由;姑娘們的靈巧和智慧,會使她們擔心自己的勞動成果被他人占有。她們織出五顏六色的絲綢,都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可能有一天連自己的身體都會被公子霸占。這樣的心情,怎麼能不讓人悲傷呢?
男勞力們打下的狐狸皮,要給公子們做皮襖;打下的大豬,要貢獻給奴隸主,自己隻能留下小的吃。蟋蟀從彈腿歡叫,到都躲到屋裡的床底下,蟋蟀的反映,表示著季節在變化。此時,寒冬又來臨了,人們開始打掃室內,準備禦寒過冬了。
六月他們吃李子和葡萄,七月吃葵菜和豆子,七、八月裡他們還要打棗,割葫蘆。十月裡他們收下稻穀,釀製春酒,給主人祝壽。可是糧食剛剛進倉,農夫們又得給奴隸主營造公房。奴隸主住的房子豪華,農夫們的居室破爛簡陋,真是形成鮮明的對比。農夫們營造房子還得快一些,因為來年開春還得抓緊時間種糧食。勞動者一年年這樣的勞作,是何等的艱難憂傷!
如果說勞動者們一年到頭都是在辛苦地勞作,沒有一點歇息歡娛時刻的話,這也是不準確的。到了閒餘的時間,大家也會有宴飲的盛況。到了年終的時候,勞動者之間也會相互邀飲,舉酒談笑。奴隸主會把大夥齊聚一堂,好好地款待一下大家。奴隸社會,這也算奴隸主給勞動者們的最大犒賞。此時大家會共同舉杯,共助主人萬壽無疆。
勞動場麵,生活圖景,人物麵貌,男耕女織,農夫與公家的關係,真是一幅美麗的上古風俗畫。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十一月北風勁吹,十二月寒氣襲人。沒有好衣沒粗衣,怎麼度過這年底?正月開始修鋤犁,二月下地去耕種。帶著妻兒一同去,把飯送到南邊地,田官趕來吃酒食。
七月大火向西落,九月婦女縫寒衣。春天陽光暖融融,黃鸝婉轉唱著歌。姑娘提著深竹筐,一路沿著小道走。伸手采摘嫩桑葉,春來日子漸漸長。人來人往采白蒿,姑娘心中好傷悲,要隨貴人嫁他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