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節 紂王沒有那麼不善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7節 紂王沒有那麼不善,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姬旦現在攝政,就好像置身在急流的大河中一樣。我最希望的是,能和召伯您一起探尋渡過艱險困境的方法。姬旦才疏學淺,現在卻身居大位,如果您不來督責、糾正我的話,估計就沒有人會指出我的不足了。您是年高有德的人,一定要指示我治國的法則。我們共同來成就文王的功業,不能懈怠、加倍努力,直到海邊日出的地方,也沒有人不服從我們!
周公對召伯的肺腑之言,後來成為了《尚書》中的一篇,名為《君奭》。召伯也被周公的誠意所打動,消除了顧慮,儘心儘力地同周公一起輔佐成王。
召伯在治理陝地以西的地區時,在政事的處理上,上至侯伯,下到百姓,都能各得其所,沒有人失職,深受老百姓的擁護。周成王在臨終前,擔心太子姬釗不能勝任君王的位子,於是命令召伯率領眾諸侯輔佐太子姬釗繼位。周成王死後,召伯引導姬釗拜見先王廟,反複告誡他,周文王、周武王之所以能夠成就王業,是來之不易的,重要的是在於節儉,沒有貪欲,一生用專誌誠信來統治天下。太子姬釗繼位後,為周康王。
召伯輔佐了周成王、周康王兩代君主,開創了四十多年不用刑罰的“成康之治”,為周朝之後能夠延續八百多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召伯和周公在輔佐周成王的時候,應該算是最好的搭檔了,我們再來詳細地介紹一下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個兒子,周武王的弟弟,曾經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並製作禮樂。因為他的封地在周地,爵位為上公,所以稱為周公。周代的官爵分為九個等級,稱為九命,其中的八命是周天子的三公以及以下的官員,再加一命,稱為上公。周公和召伯同朝時,爵位比召伯要高。
周公是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家先驅。《尚書大傳》中概括了周公一生的七大功績:救亂、攻克殷商、平定三監之亂、建立王畿之外的封國、營建東都洛邑、製定禮樂、還政於成王。
周公攝政七年,提出了很多各方麵都帶有根本性特征的典章製度,完善了宗法製、分封製、嫡長子繼承製等等。成王長大後,周公最終還是把政權還給了成王,正式地確立了周王朝的嫡長子繼承製。這些秩序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宗法血緣為紐帶,把家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也融合在一起。這一製度的形成,對於中國以後的封建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周文王還在世的時候,周公作為兒子就非常孝順,忠厚仁愛勝過了其他兄弟。武王繼位以後,周公經常輔助武王處理很多政務。周文王時期,周人就已經開始了與商王朝的周旋和鬥爭。起初的時候,文王姬昌取得了商紂王帝辛的信任,帝辛賜給姬昌弓矢、斧鉞,賜予了姬昌征伐的權利,姬昌也因此稱王。七年之後,周文王駕崩,武王繼位。武王仍然以薑子牙為國師,以周公為輔相。薑太公、周公成為了武王時期最為得力的助手。
武王正式繼位的那年二月,他來到豐地同周公一起商議。武王日夜思慮的,是如何滅亡殷商的大事,目前最值得讓人思慮的有兩件事情:一是帝辛治理下的殷商已經混亂不堪、失去民心,武王感覺滅亡殷商的時機已經到來,如果不把握住機會的話,等到殷商得到恢複之後,再較量起來就非常困難了;二是武王一旦起兵,應該怎樣做才能得到其他諸侯的配合和響應,畢竟單憑周族的實力,還是勢單力孤的。
武王把自己的憂慮告給了周公,周公聽後回答:要推翻殷商的決定因素還是在於德,對於周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要敬尊天命,遠近的諸侯都不要去冒犯,已經建立友好關係的諸侯,我們就不要再有所失去;我們還需繼續修身明德,不能安逸無為,否則會難以收拾。
公元前1049年,武王在孟津舉行了會盟和誓師,孟津就是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武王祭祀完天神,開始向東校閱軍隊,一直到達孟津。這次行動,是武王繼位後的第一次大規模出師,周公作為輔助一同前行,隨行的還有召伯、畢公。他們製作了文王的神主,用車子載著,安置在軍隊的正中間。武王表示:自己是奉文王之命進行征伐,不敢擅自行動。同時,武王昭告百官,要求大家一定要謹敬虔誠,努力繼承先人的德業,賞罰分明,更好地完成使命。
這一次的會盟和誓師是帶有演習性質的,目的是便於周軍熟悉地形和路線,有利於周軍以後的戰爭,同時也可以試探一下商朝的虛實和諸侯的反映。這次會盟,不期而至的有八百諸侯,這更加堅定了武王等待時機、滅亡商朝的決心。
帝辛似乎並沒有深刻地認識到西方姬姓勢力發展的嚴重性。帝辛在位的後期,居功自傲,耗巨資建造鹿台,造酒池,懸肉為林,修建豪華的宮殿園林,過著窮奢極欲的生活,使得國庫嚴重空虛。政治後期的帝辛慢慢地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正確的意見,很多的上層貴族也開始反對他。對於反對者,帝辛卻使用炮烙等酷刑來鎮壓,殺害了比乾等一批忠臣。帝辛年年征戰,在討伐東夷的時候,放鬆了對西方周族的防範。連年的用兵,又導致了商朝國力的衰竭。
那個時候,商王朝內部的政治一片混亂。帝乙在把王位傳給次子帝辛而沒有傳給長子微子啟的時候,朝廷就慢慢地分成了兩派,導致了分裂局麵的出現。《呂氏春秋》上稱,微子、微仲和紂王三個人是同母的親兄弟,但是他們的母親在生微子和微仲的時候,沒有成為王後,所以他們隻能算是庶子。而紂王出生的時候,她們的母親已經成為了王後,所以紂王為嫡子,有了繼承王位的資格。再加上紂王天資聰穎,才力過人,更是深得父王帝乙的喜愛。
微子啟形成的一派不斷地向帝辛發起進攻,他們進行各種卑劣的活動:造謠中傷、發動內訌、陰謀行刺、賣國求榮等等。帝辛在位的時候為了穩定統治,連年進行征戰,力克東夷之後,兵力已經耗損了大半,還未來得及修整訓練,此時的周族大軍已經趕來。周武王的起兵是周族的生存之戰,經過了長期的準備,強悍而有組織,上下一心。最終,在牧野一戰,商朝的俘虜兵臨陣倒戈,動搖分子也是一哄而散,反對勢力順勢交出了王城。
紂王和帝辛是同一個人,但是稱呼不同,這裡麵的感覺就會差很多。帝辛重視農桑,重視生產力的發展,在執政的前期,商朝的國力還是非常強盛的。他繼續對東夷用兵,打退了東夷向中原的擴張,把商朝的勢力範圍擴展到江淮一帶。特彆是在討伐徐夷勝利以後,商朝的國土範圍擴大到了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福建沿海等地。帝辛對東南夷人的用兵,保衛了商朝的安全。帝辛統一東南以後,把中原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開始向東南傳播,推動了當地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論語》中也有關於帝辛的說法,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厲害;所以君子憎恨走到了下流的地方,人一旦居於下流,天下一切的壞名聲都會到他的身上。一個朝代從開始發展然後到達鼎盛時期,再從鼎盛時期衰落下來,是有它自身的發展規律的。商王朝也不是到了帝辛這裡就突然滅亡的,帝辛的父親帝乙在繼位的時候,商朝的國勢已經趨於沒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帝辛隻是一個氣數已儘、天命已決的亡國之君,最後在鹿台自儘。從這個角度想想,他也是挺可憐的。後世的傳說和文學,基本上把帝辛描述成集世間萬惡為一身的代表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