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節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8節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滅亡殷商之後,在如何處置殷商遺民和殷商上層貴族的問題上,武王決定讓紂王的兒子武庚繼續管理商朝的都城,並將商朝的王畿分為衛、鄘(yōng)、邶(bèi)3個區域,分彆由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統治,來監視武庚,稱為三監。周武王去世之後,三監出現了叛亂,周公於是率兵進行討伐,一共用了三年的時間。這三年,周公不但平定了三監之亂,而且還把周王朝的勢力擴展到了東至沿海地區,南至淮河流域,北至遼東地區。此時的周王朝,已經成為了一個泱泱大國。
周公平叛以後,為了加強對東方的控製,正式提出建立東都洛邑的建議,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同時,周公把在戰爭中俘獲的大批商朝貴族遷居到洛邑,派召伯在洛邑駐兵八師,加強對他們的監督。如何統治被征服的地區,是戰爭勝利之後需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殷人滅亡夏人、周人滅亡殷人,都是首先滅掉了環繞在國都周邊的封國。如果周人不是首先把環衛在商朝西部的封國滅掉的話,武王也不可能長驅直入抵達商朝的都城附近,進行一場決定性的牧野之戰的。
從周公平定三監之亂和滅掉這些反抗的封國來看,像王都周圍這種重要的地區,是不能再用其他的氏族來管理了,必須分封周族中最值得信賴的成員到國都的周邊去保衛王都。
於是,建都洛邑後,周公開始實行封邦建國的方針,此時周公的分封就和武王時期的分封有本質的區彆了。他先後建置了71個分封國,把武王的十五個兄弟和十六個功臣分到封國去做諸侯,以作為捍衛周王室的屏障。另外,周公在封國內普遍推行井田製,將土地統一進行規劃,鞏固和加強周王朝的經濟基礎。除此之外,周公還分封了大量的同姓國和異姓國,目的都是為了加固周王朝的統治。
周武王滅亡商朝以後,由於周朝的都城鎬京偏西,不能很好地控製殷商舊族廣泛分布的東方地區,武王當時就有了建設新都邑的設想。但這件事情還沒有得到全麵地實行,武王就駕崩離去了。周公東征之後,由於對東方遼闊的疆域進行了開拓,此時,一個迫切的要求就是把周朝的統治重心向東轉移。於是,周公秉承周武王的遺誌,決定建都洛邑。
洛邑位於伊水和洛水流經的伊洛盆地的中心,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龍門山,北倚邙山,群山環抱,地勢險要。伊水、洛水、瀍()水、澗水四條河流彙流在洛邑之中。依靠流水可以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線路,是個建都的好地方。
周公攝政的第五年,開始正式大規模地營建洛邑。周公和召伯一起,規劃城廓、宗廟、朝、市的具體位置。由周公主持營建的洛邑被稱為成周,西周滅亡的時候,周平王東遷與此,成為了東周的都城。成周洛邑是一座規模宏大的都城,城內的主要建築有太廟、文王廟、武王廟、路寢、明堂等五宮,城內還有不同的通道。成周洛邑建成之後,周朝於是有了東西二都,成周洛邑成為了陪都。
成周洛邑建成之後,周公召集天下的諸侯在這裡舉行了盛大的慶典。在這裡,周公正式冊封天下諸侯,並且宣布各種典章製度,製定禮樂,從而謀劃周王朝的長治久安。
在禮樂之製中,禮強調的是彆,就是所謂的尊重應該尊重的人;樂的作用是和,就是所謂的親近應該親近的人。有彆有和,是鞏固周人內部團結的兩個方麵。親親尊尊也成為了西周立法和司法的根本原則和指導思想。
禮所要解決的中心問題就是尊卑貴賤的區分,也就是宗法製,進一步講就是該如何確立繼承製的問題。由於沒有嚴密的繼承製,周公固然也可以稱王,三監也可以因為爭奪王位而背叛王室。作為小邦的周人不能不考慮大邦殷人留下來的經驗和教訓,何況周公對夏朝殷朝的曆史又是了如指掌。殷商在王位繼承的問題上,一開始是傳子和傳弟並存的,這種並存就曾經導致了殷商長達百年的“九世之亂”。就是這一百年,殷商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紛爭,屢次遷都,實力銳減,從而無力再顧及其他的諸侯和部族,商朝周圍的諸侯和部族也趁機發展起來。
把王位傳給兄弟還是傳給兒子,都會出現是傳給長、傳給幼還是傳給賢的問題。傳給兄弟的麻煩就更大了,最小的兄弟如果都老了,就需要往下代傳,下代應該傳給誰呢?商王有自己的兒子也有侄子,似乎傳給誰都是有理可依的。這些複雜的矛盾存在著,往往會導致王室的紛爭,而王室的紛爭又會導致王權的衰落。這樣的話,國家是不會長久的。
殷商到了後期,明顯地廢除了傳弟製,而確立了傳子製。這樣的繼承製度必然會推演出一套維護父尊子卑、兄尊弟卑、天子尊諸侯卑的等級森嚴的禮儀法製。這種禮儀法製在強硬地要求周人都要遵守的同時,確實也起到了鞏固宗法製的作用,進而維護了周天子的統治,最大程度地保證了不因王位的問題而導致出現內部的混亂。
禮法規定了很多的細節,比如誰要是違反了禮儀、居室、服飾、用具等等的具體規定,便被視為非禮、僭越。周天子給諸侯分封的土地,前提一定是土地屬於國有的,也就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了加強中央王朝對地方的統治,周公在總結前代經驗的基礎上,確立了冊封、巡遊、朝覲、貢納等製度。
周公攝政的後期,成王已經長大了,周公決定把政權還給成王。在還政之前,周公寫了一篇文章,名為《無逸》,文章中用殷商的滅亡作為前車之鑒,告誡成王務必要懂得治理天下的艱難,不要沉迷於聲色、安逸、遊玩和田獵之中。周公退位之後,把主要的精力用到了製禮作樂上,繼續完善各種典章法規。
周公製禮作樂的第二年,也就是周公攝政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徹底地交給了成王。在國家危難之際,不躲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等到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道路時,毅然地讓出了王位。這是一種無私無畏的精神,周公的這種精神,始終被後代頌揚著。
周公並沒有因為退位而放手不管成王,他不斷地告誡成王:知道務農的辛苦,你才真正地明白百姓;父母辛勤地務農,如果他們的子弟卻不知道種地的艱辛,就會貪圖安逸、荒誕妄為;甚至侮辱自己的父母說他們老了什麼都不懂,這種不孝的話是千萬不能說的;對不孝不友的人要處以刑罰;作為一個最高統治者要知道百姓的隱情疾苦;文王吃不好穿不好,節儉愛民,和百姓一起參加勞動,為的就是團結萬民;他不敢安逸於音樂遊獵之中,不索取分外的東西,因而周族長久地生存下來。
周公把政權還給成王的三年後,他退回豐地養老,不久便得了重病。臨終前,周公叮囑,一定要把自己葬在成周,以表示自己至死也不會離開成王。周公死後,成王把周公葬在了文王的墓地之中,成王說:我不敢把周公當作臣子。
周公是最受孔子推崇的人物之一,被儒家尊為聖人。周公的思想對儒家的形成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漢代更是將周公和孔子並稱,周公是元聖,孔子是至聖。周公製禮作樂,製定和推行了一套維護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級的典章製度。確立了嫡長子繼承製,同時把其他庶子分封為諸侯和卿大夫,他們和天子的關係是地方與中央、小宗與大宗的關係,也就是所謂的禮樂製度。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周王朝的統治力度,孔子一生所追求的也是這種秩序井然的社會,並且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好了,關於周公的內容,我們就先介紹到這裡。仔細品味這些聖賢之間的故事,其實是非常感動的。下麵,我們來欣賞一下《召南》中的14首詩歌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