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節 孔子去世是極其可惜的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0節 孔子去世是極其可惜的,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子張說:士在遇到危險的時候,關鍵時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看到有利可得的時候,先考慮是否符合義的要求;祭祀時能想到是否嚴肅恭敬,居喪時能想到自己是否哀傷,這樣就可以了。實行德而不能發揚光大,信仰道而不能忠實堅定,這樣的人怎麼能說他有道德呢?又怎麼能說他沒有道德呢?
子夏的學生向子張尋問該怎樣結交朋友的問題;子張回答:子夏是怎麼說的?學生答道:子夏說“可以交朋友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交朋友的就拒絕他”。子張聽後說道:我所知道的就和你說的不一樣,君子既尊重賢人,又能容納眾人;既能夠讚美善人,又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如果我是一個十分賢良的人,那麼我對彆人就沒有什麼不能容納的;如果我不是一個賢良的人,那麼人家就會拒絕我了,又怎麼能談拒絕人家呢?
子夏說:即使是小的技藝,也一定會有可取之處,但對於遠大的事業來說,小的技藝恐怕就行不通了,所以君子不從事這些小的技藝。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都不能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這樣就可以叫做好學了。博覽群書廣泛學習而且記得牢固,就與和自己有關的問題能提出疑問並且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各行各業的工匠要整天在作坊裡,才能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君子要終身學習,才能達到實現道的目的。小人犯了過錯,是一定要掩飾的。
子夏說:君子會有三種變化,遠看他的樣子是莊嚴可畏的,接近時又感覺他是溫和可親的,聽他說話時語言是嚴厲不苟的。君子在對待百姓的時候,必須是在取得信任之後才會役使他們的,否則百姓就會以為這是在虐待他們;君子在對待君主的時候,必須是在取得信任之後才會采取規勸的,否則君主就會以為這是在誹謗他。做人,大節上是不能超越界限的,小節上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子遊說:子夏的學生,做些打掃和迎接客人的事情是可以的,但這些隻不過是小事,根本的東西他們卻沒有學到。子夏聽後說道:唉!子遊這話說錯了;君子之道先傳授哪一條,後傳授哪一條,這就像草和木一樣,都是有分類的;君子之道怎麼可以隨意歪曲,來欺騙學生呢?能按次序有始有終教授學生們的,恐怕隻有聖人了吧!子夏曾經說:做官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學習;學習還有餘力的人,就可以去做官。
(孔子的兩個學生子遊和子夏,在如何教授學生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而且爭得還非常激烈。不過,這個過程中並沒有根本的不同,隻是在教育的方法上各自有各自的思路。)
子遊說:喪事做到儘喪也就可以了。我的朋友子張可以說是難得的人才了,然而他還是沒有做到仁。曾子說:子張外表堂堂,卻是難於和他一起做到仁的;我聽老師說的,人不可能自行充分發揮情感,如果能的話,那也一定是在父母死亡的時候;我還聽老師說,魯國大夫孟莊子的孝,其他人是可以做到的,但他不更換他父親的舊臣和整治措施,這就是彆人難以做到的了。
孟氏任命曾子的弟子陽膚做典獄官,陽膚向曾子請教為官的事情;曾子告訴他:在上位的人如果離開了正道,百姓就會離心離德;你如果能弄清楚他們的情況,就應該憐憫他們,而不應該是自鳴得意。子貢說:紂王的不善,不像傳說中的那樣嚴重;但是,君子非常憎恨處在下流的地方,一旦居於下流,天下的一切壞事和壞名聲都會歸到他的身上了。君子的過錯,就好比日食和月食;他犯了錯誤,人們都能看得見;他改正了錯誤,人們都會仰望著他。
衛國的大夫公孫朝問子貢:仲尼的學問如此淵博,是從哪裡學來的呢?子貢回答:周朝文王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還留在人們中間;賢能的人可以理解它的根本,不賢的人隻能理解它的細枝末節,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文王武王之道的;我們老師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到,不需要有固定的老師教他。
三桓之一的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我感覺子貢比仲尼更賢良!大夫子服景伯把這一番話告給了子貢;子貢聽後回答:拿圍牆來做比喻吧,我家的圍牆隻有齊肩高,老師家的圍牆卻有幾仞高,如果找不到門進去,你就看不到裡麵宗廟的富麗堂皇和房屋的絢麗多彩;能夠找到門進去的人並不多;叔孫武叔這麼講,不也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嗎?
叔孫武叔誹謗仲尼,子貢聽後說道:您這樣做是沒有用的,仲尼是毀謗不了的!彆人的賢德好比丘陵,還可以超越過去,仲尼的賢德好比太陽和月亮,是無法超越的;雖然有人把自己比作日月,但這對日月又有什麼損害呢?隻能表明他不自量力而已。
陳子禽對子貢說:你就是謙虛吧,難道仲尼真的比你更賢良嗎?子貢回答:君子的一句話就可以表現出他的智識,一句話也可以表現出他的不明智,所以說話不可以不慎重。夫子高不可及,就像天是不能夠順著梯子爬上去一樣。我們老師如果能獲得治理國家的權位,就像我們所說的,“要百姓立足於社會,百姓就會立足於社會;要引導百姓,百姓就會跟著走;要安撫百姓,百姓就會來歸附;要發動百姓,百姓就會團結有力”。夫子活著是十分榮耀的,夫子去世是極其可惜的;我是不能和夫子相提並論的。
(二十)《堯曰篇》
《堯曰篇》是《論語》的第20篇,也是《論語》的最後一篇。寫完這一篇,《論語》整部經典的內容也就結束了。這一篇共3章,但是段落都比較長,其中有名的文句有:“君子給予百姓恩惠的時候而自己卻沒有耗費,能讓百姓辛勤勞作而百姓沒有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貪圖財利;莊重而不傲慢;威嚴而不凶猛”;“寬厚就能得到眾人的擁護,誠心就能得到彆人的任用”;“恢複被滅亡了的國家,接續已經斷絕了的家族,提拔被遺落了的人才”。在這一篇中,主要談到了堯禪讓帝位給舜,舜禪讓帝位給禹,就是所謂三代的善政和孔子關於治理國家事務的基本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