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節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作為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3節 合適的時間合適的作為,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我現在再也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交往了,隻能與狂者、狷者打交道了;狂者流於冒進、進取,敢作敢為;狷者流於退縮,對有些事不敢作為。南方人有句話說“人在做事情的時候如果沒有了恒心,就不能當巫醫。”這句話說得多好啊!人如果不能長久地保持自己的德行,就免不了會遭受恥辱;這句話是說,沒有恒心的人都用不著去算卦了。孔子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
子貢向孔子請教:一個人,全鄉的人都喜歡他、讚揚他,您感覺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回答:這還不能說明什麼;子貢又問:一個人,全鄉人都厭惡他、憎恨他,您感覺這個人怎麼樣呢?孔子回答:這也不能說明什麼;最好的人是,全鄉的好人都喜歡他,全鄉的壞人都厭惡他。孔子說:為君子辦事很容易,但很難取得他的喜歡;不按正道去討他的喜歡,他是不會喜歡的;但是當君子用人的時候,總是量才而用的;為小人辦事很難,但很容易取得他的喜歡;不按正道去討好他,也會得到他的喜歡;但是等到他用人的時候,就要求全責備了。
君子安靜坦然而不傲慢無禮,小人傲慢無禮而不安靜坦然。剛強、果敢、樸實、謹慎,擁有這四種品德的人,就接近於仁了。子路向孔子請教:夫子,怎樣做才可以稱得上士呢?孔子告訴他:互相督促勉勵,大家在一起相處得和和氣氣,這樣做就可以稱得上士了;朋友之間要互相督促勉勵,兄弟之間要相互和和氣氣。孔子說:善人教導百姓七年,就可以讓他們去當兵打仗了;如果不事先對老百姓進行作戰的訓練,那就叫做拋棄他們。
(十四)《憲問篇》
《憲問篇》一共44小章,其中有名的句子有:“見到財利就應該想到義的要求;遇到危險的時候,關鍵時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君子向上通達仁義,小人向下通達財利”;“不在那個職位,就不要考慮那個職位上的事情”;“君子考慮的問題,從來都不超過自己的職權範圍”;“君子認為說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修養自己,使所有的百姓都能安樂”;“仁德的人不憂愁,聰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懼”。這一篇中所包含的主要內容有:作為君子必須具備的某些品德;孔子對當時社會上的各種現象所發表的評論;孔子提出“見利思義”的義利觀等等。
原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可恥,孔子回答:國家有道,可以做官拿俸祿;國家無道,還要做官拿俸祿,這就是可恥;原憲又問道:好勝、自誇、怨恨、貪欲,這些都沒有的人,可以算是做到仁了嗎?孔子回答:做到這些,可以說是很難得了,但至於是不是做到了仁,那我就不知道了。孔子說:士如果留戀家裡的安逸生活,就不配做士了。國家有道,要正言正行;國家無道,還得需要正直,不過,說話的時候需要隨和謹慎。有道德的人,一定會有言論,但有言論的人不一定有道德;仁人是一定勇敢的,但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
南宮適向孔子請教:羿善於射箭,奡(ào)善於水戰,最後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請問這是為什麼呢?孔子隻是沉默沒有做出回答;等到南宮適出去之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一位君子呀!這是一個真正尊重道德的人呀!孔子說:君子中沒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沒有的。愛他,就會時常為他操勞;忠於他,就會時常給他勸告。
孟公綽做了晉國越氏、魏氏的家臣,憑他的才力,是遊刃有餘的;但是,他不能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因為那樣做是不合適的。鄭國發表的公文,都是由裨諶(bì)擬定文稿,再經世叔推敲斟酌,又由外交官子羽修改調整,最後由子產做潤色完稿工作的。(這裡解釋一下。公文猶如聖旨,兒戲不得,必須經過草創、討論、修飾、潤色這四道程序。可見,量才適用,強調分工,強調配合是多麼的重要!)
有人向孔子打聽鄭國的卿大夫子產是個什麼樣的人,孔子回答:子產是一位對百姓有恩惠的人;又有人向孔子打聽楚國令尹子西的情況,孔子隻是回答:他呀!他呀!又有人向孔子打聽齊國管仲的事,孔子回答:管仲是個有才乾的人,他把伯氏駢邑的三百戶采地奪走了,使得伯氏隻能吃粗茶淡飯,但伯氏直到老死也沒有什麼怨言。孔子說:貧窮而能夠沒有怨恨,是很難做到的;富裕而不驕傲,卻是很容易做到的。
子路向孔子請教怎樣做才算是一個完美的人,孔子回答他:一個人,如果具有臧武仲那樣的智慧,孟公綽那樣的克製,卞莊子那樣的勇敢,冉有那樣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加以修飾的話,也就可以算是一個完美的人了。孔子接著回答:如今,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要那樣呢?麵對財利的時候,能想到義的要求;國家有危難,關鍵的時刻能獻出自己的生命;雖然長久地處在窮困的境遇中,但從不忘記平日的諾言,這樣的話也就可以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了。
孔子向公明賈打聽公叔文子時問道:聽說公叔文子老先生他不說、不笑、不取錢財,這是真的嗎?公明賈聽後笑著回答:這是向您傳話的那個人的過錯,是他沒有說明白;公叔文子老先生他到了該說的時候才說,所以彆人並不厭惡他說話;快樂的時候他才會笑,所以彆人並不厭惡他笑;隻有合於禮的財利他才會取,所以彆人並不厭惡他取財;孔子聽後不禁感歎:原來是這樣啊!孔子說:臧武仲憑借著自己的封地防邑,要求魯國的國君把他的後代立為大夫;雖然說他不是在要挾,但我還是不相信。
(臧武仲因為受到他人的陷害,逃到臨近的邾國。不久,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防邑,請求魯襄公立臧氏的後代為卿大夫,繼承他的封邑,他自己離開這裡。臧武仲的言辭看似謙遜,但話語中暗含著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他就會據防造反的意思。最後,魯襄公答應了他的要求,把防邑封給了他的哥哥。後來,臧武仲逃到了齊國。孔子在評論臧武仲的作為時,既肯定了他的頭腦聰明,又從道義的角度,揭露了他要挾君主的行為是非禮的。在孔子的表述中,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孔子在敘事時的特點,那就是暗含褒貶、委婉表達的“春秋趣÷閣法”。)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儘在起點原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