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3章 萬曆兩文襄
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73章 萬曆兩文襄,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乾清宮內。
朱翊鈞端坐禦案之後,神色已恢複帝王的端凝。
申時行、張學顏等幾位內閣重臣肅立階下,屏息凝神。
朱翊鈞沒有寒暄,直接將那份來自寧波的奏疏遞給了馮保,由馮保轉呈申時行。
“看看吧。”天子的聲音平靜無波。
申時行雙手接過,迅速展開閱讀。
他的眉頭先是習慣性地微蹙,隨即猛地一緊,拿著奏疏的手指微微顫抖。
張學顏等人雖未看到內容,但見閣老如此反應,心中俱是一沉,殿內氣氛驟然凝固,落針可聞。
申時行強自壓下心中驚濤駭浪,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艱難地稟報道:“陛下…張…張尚書他…竟…竟病逝於南洋府了……”
此言一出,張學顏等人無不倒吸一口冷氣。
“是。回程行至南洋府海域,染了急症,藥石罔效。張丁征扶靈無力,依其父遺願,已…就地安葬於南洋府,麵朝故國。”
殿內一片死寂,隻有炭盆裡偶爾爆出輕微的“劈啪”聲。
重臣客死異鄉,骸骨難歸,這是何等的悲愴與遺憾……
在現在的大背景下,大明朝這家世界南玻萬的大集團,對高管的人文關懷肯定要比後世還要有人情味。
朱翊鈞心中也非常難過。
眾人皆垂首,不忍再言。
朱翊鈞的目光緩緩掃過階下眾臣,打破了沉默:“張愛卿此行,非比尋常。他持節遠赴英格蘭,風濤萬裡,不辱使命。英吉利女王親受國書,與我大明簽下了兩國永敦睦誼、百年交好的國書章程。此乃開海以來,與西洋大國定盟之首功……”
“其功勳,足以彪炳史冊。”
“今張卿雖薨逝於途,然其功業長存,其誌可嘉。朝廷當厚加褒恤,以慰忠魂,以勵來者……”
“其一,著禮部會同內閣,速議張卿身後哀榮、恤典規格,務必從優從厚……”
“其二,議定諡號。”
申時行躬身道:“陛下聖明,張尚書為國宣勞,鞠躬儘瘁,死而後已,實乃臣工楷模。恤典自當從優。至於諡號…”
“張尚書一生,掌禮部,持邦交,經緯天下,文德昭彰,遠使重洋,雖非戰陣,然涉險曆艱,不避瘴癘,亦有襄助國事、安定邦交之‘襄’勞。”
“臣鬥膽,或可諡‘文襄’?”
“文襄…”朱翊鈞低聲重複了一遍,目光深邃,仿佛穿透了殿宇,望向遙遠的過去。
“當年高卿,亦諡‘文襄’。”
張學顏接口道:“陛下明鑒。高文襄公以才略匡扶社稷,張尚書以膽識開拓海疆,雖功業不同,然皆以‘文’立身,以‘襄’成已國事,且皆具剛毅奮發之姿……“
“以‘文襄’諡張尚書,既彰其文治邦交之功,亦顯其萬裡跋涉、為國儘瘁之勞,與高文襄公前後輝映,足見陛下不忘勳舊、激勵臣節之聖心。”
朱翊鈞的手指在禦案上輕輕敲擊了兩下,那聲音在寂靜的大殿裡格外清晰。
他最終緩緩點頭:“可。便諡‘文襄’。高拱是文襄,張四維亦是文襄。我大明萬曆年就有此二‘文襄’,是朕之幸,亦是國運之兆。”
“陛下聖明!”眾臣齊聲應道。
“其靈柩雖未能歸,然其功勳當受國禮。命天津衛、通州運河沿途,設路祭,其子張丁征扶其衣冠靈位抵京之日,在京文武百官,素服郊迎於德勝門外,朕…亦遣重臣代朕親臨致祭,待其靈位入京,再於禮部設壇,朕當親臨致奠……”
“臣等遵旨!”
申時行等人深深拜下。
他們明白,這已是人臣所能獲得的極高哀榮。
而且,張四維生前還有一些問題沒有給組織交代清楚。
現在人病死他鄉,所有的問題都隨風飄散。
一個“文襄”的諡號,一場重臣代祭的國禮,將這位客死萬裡波濤的禮部尚書,永遠銘刻在了大明海疆開拓的豐碑之上……
當然,朱翊鈞如此重視,也算是給後來之君打個樣。
“浙江巡撫上奏之時,亦是悲壯,曾在奏疏中,言道魂兮歸來否………在朕看來,功成身歿,國士無雙,英魂當隨那百年國書,永鎮海疆,永佑大明。”
“諸位愛卿以為,朕說的對嗎?”
“陛下聖明……”
…………………………
消息所至之處,北京城朝堂之上如同投入巨石的深潭,激起的漣漪複雜而洶湧。
悲痛是表麵最洶湧的浪潮……也是此時京師官員最有用的武器。
禮部衙門內,幾位曾與張四維共事或受其提攜的官員,聞訊後先是愕然,隨即捶胸頓足,涕泗橫流,哭嚎著“尚書公!”。
“蒼天何妒賢才!”
哭聲很快感染了其他同僚,一時間,哀聲動地,仿佛整個衙門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
其他部院亦是如此,尤以翰林院、鴻臚寺等與禮部關聯密切之處為甚。
奏疏如雪片般飛向內閣和司禮監,字裡行間皆是追思其“持重老成”、“邦交柱石”、“風骨凜然”的讚譽,以及對其“殞身王事”、“忠骸不歸”的無限痛惜與同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