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72章 黃河泛濫,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常孤雛得朝廷文書,遂呈基本之策。首波援助,有雜交水稻並配套種植之術,亦有水泥官道之助。
欲致富,先修路,此理於彼時亦通。
然當下,欲於雲南全域鋪設水泥官道,實難為之。不妨於宜農之地,優先鋪就。使地利優者先富,再漸及他處。
朱元璋得遼東常孤雛回複,遂複集群臣於朝堂商議。
帝展書示於眾,曰:“遼東常孤雛有複,首波援助,將以雜交水稻並配套種植之術,且助以水泥官道。卿等意下如何?”
一臣出列,拱手道:“陛下,雜交水稻若能於雲南廣植,或可解滇民溫飽之困,此誠善舉。然水泥官道鋪設,僅於宜農處為之,是否過於局限?雲南廣袤,他處亦需發展,若不兼顧,恐生不平之怨。”
又有臣諫言:“陛下,雜交水稻雖佳,然滇地風土與他處不同,其種法能否適用於彼,尚未可知。且水泥官道之建,所需人力物力頗巨,遼東雖富,恐亦難獨支。”
楊憲上前奏曰:“陛下,常孤雛既獻此策,想必有所考量。宜農之地先鋪官道,可速見成效,引他處效仿。至於水稻種植,可先試種,觀其成效,再行推廣。至於資費,可集朝廷與遼東之力,共襄此舉。”
太子朱標亦言:“父皇,滇地民生困苦,此乃燃眉之急。常孤雛之策,旨在速解其困。雖有難處,然事在人為。兒臣以為,可行此策,逐步推進,以惠滇民。”
朱元璋頷首沉思,曰:“諸卿所言,各有其理。幫扶雲南,乃利國利民之舉,不可因噎廢食。便依楊愛卿與太子之言,先於宜農處鋪道試種,朝廷與遼東協同,共助雲南發展。諸卿需同心協力,勿生懈怠。”
言罷,群臣領命,朝堂遂定幫扶大略。
此番幫扶雲南,朝廷出財半數,遼東供物資與技術。常孤雛與沐英負責對接諸事,太子朱標總攬全局、把控方向。
遼東遣調研之人赴滇,與沐英接洽。
萬民商會司此次物資之運輸與調控。
是年夏,陝、晉境內黃河泛濫,致百姓數十萬流離失所。
兩地布政使困於此事,焦頭爛額,官倉之糧亦幾近告罄。
此官倉之糧,本為供陝、晉二地軍隊攻韃靼所需,切不可輕動。
陝、晉之地士紳豪族,見狀遂萌異念,欲趁此機兼並田土。
秦王與晉王,於民生治理之道,非為長項。然見賑災所需糧數,亦不禁倒吸涼氣。
此數十萬災民,若不得妥善安置,一旦生亂,彼時陝晉邊防亦受衝擊。若韃靼乘亂反攻,局勢危矣。
此時,兩地士紳豪族,利欲熏心,竟趁機拉高糧價。
市井之間,米粟之價一日數漲。
尋常糙米,往日不過數文一鬥,轉瞬已飆升至數十文,精糧更是價高驚人,百姓苦不堪言。
有災民傾儘家財,僅購得些許粗糧,聊以續命。
而諸多貧寒之家,已至絕糧之境,餓殍漸現於途。
士紳豪族卻囤糧居奇,閉門不出,待價而沽。
其宅中倉廩充實,皆為高價搜刮之民脂民膏。
他們或於密室商議,如何進一步哄抬物價,擴大利益;或相互勾結,壟斷糧源,致使市場愈發混亂。
陝晉二王見狀,心急如焚。
深知此風若不刹住,民心必失,大亂將至。
遂急召僚屬商議對策,然諸人多為碌碌之輩,一時竟無良策。
有幕僚建言,強令士紳降價售糧,然二王恐激起士紳反彈,影響地方穩定,猶豫不決。
又有人提議,向朝廷求援,然路途遙遠,遠水難解近渴。
一時間,陝晉大地,災民哀號遍野,士紳豪族為富不仁,局勢岌岌可危,二王置身其間,如坐針氈,不知何去何從,隻盼能有良策,解此困局,救萬民於水火。
二王求助萬民商會
二王遂急召當地萬民商會之負責人。
商會之人至,二王以禮相待,言辭懇切。
晉王拱手道:“今黃河泛濫,百姓蒙難,奸商哄抬糧價,亂象叢生。萬民商會素負盛名,仁義為懷,望能施以援手,調集糧食,平定糧價,救百姓於水火。”
秦王亦道:“吾等知商會行事以利為先,然此乃大義之舉。若能解此危難,於商會之名望亦有增益。日後,吾等必記商會之功,多有照拂。且糧價平定,市場安穩,於商會長遠之利,亦有裨益。”
萬民商會負責人聞之,沉思片刻,抱拳應道:“二位王爺所言極是。吾等雖為商賈,亦知家國大義。此次災情嚴重,商會願儘綿薄之力。吾當速調各處糧源,以平價售於百姓,力平糧價。”
二王大喜,連聲道謝。
商會負責人當即返回商會,傳令各地分號,緊急籌集糧食,日夜兼程運往陝晉災區。
未幾,大批糧食運抵,商會於各地設平價糧鋪,災民皆可購糧。
士紳豪族見此情形,知無法再操縱糧價,隻得收斂惡行。
陝晉之地糧價漸趨平穩,百姓對萬民商會與二王感恩戴德。
經此一事,萬民商會聲譽更隆,而二王亦因解民之困,於當地威望大增。
朝廷聞陝、晉洪災,諸事處置畢,乃於朝堂議之。
浙東集團官員率先出列,曰:“陝晉洪災,秦王、晉王雖未在朝,然處置之法,聽聞頗有成效,暫撫災民,實乃可讚。”
言罷,話鋒一轉,麵露憂色道:“然其救災倚仗萬民商會調糧,卻不向朝廷求援,此為不妥。
朝廷者,天下之主,遇災當統禦調度,集舉國之力以救災。
二王未奏明而自行其是,縱初衷為善,卻壞朝廷規製。
日後各地若競相效仿,各自為政,朝廷威權何存?政令之行,恐生滯礙。
且萬民商會,商賈之屬,行事重利。此次援手,難保無他圖。二王此舉,易授人以柄,徒惹猜疑。”
另一官員亦出,附和道:“誠哉斯言。二王雖未在朝,然關乎救災大事,亦應依製奏報朝廷。自行借商會之力,或致救災無序,於全局有損。望二王日後,切不可再如此行事。”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