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眼神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三十八回 洛陽遊記,少林壞小子,難忘眼神,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洛陽,因在洛河之北而得名,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有著深厚的古文化底蘊。是一個讓人"夢回千年"的地方:定鼎九洲,東漢太子,張衡三儀,蔡倫造紙,建安風骨,洛陽紙貴等史事,在這裡發生,“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隻看洛陽城。"。
黃玉首先品嘗了洛陽鼎鼎有名的“水席”。據說:洛陽水席始於民間,後流傳於皇宮,加上山珍海味,製成宮廷宴席,後又從宮廷傳**間。遂形成特有的風味,因仿製官府宴席的製作方法,故又稱官場席。千百年來,洛陽水席,久傳不敗。洛陽水席,有24道菜,簡稱“三八席”。先上6個冷盤下酒,冷盤為4葷4素。繼上16個熱菜,熱菜用不同型號的青花海碗盛放。16菜中有4個壓桌菜。其它12個菜,每3個味道相近的為一組,每組各有一道大菜領頭。叫“帶子上朝”,吃一道上一道,如行雲流水。洛陽水席,有三大特點:一是有葷有素,有冷有執;二是有湯有水,北方南方均為可口;三是上菜順序有嚴格規定,搭配合理。水席中以“燕菜”最著名。所謂“燕菜”其實就是用蘿卜精切若絲,形如燕窩,故名“燕菜”,如果不是明示,真能以假亂真,細細品來,清爽利口,味道真的很特彆。吃過洛陽水席後,黃玉遊覽了龍門石窟。
八月的洛陽,天高氣爽,藍天白雲之下,綠樹青風之間,伊河兩岸青山對峙,美麗的伊水於山間北流,在陽光下微微閃起鱗光,兩岸青山雄偉粗狂,遠望猶如一天然門闕,故史稱“伊闕”。漢時已有“龍門”之稱,傳說隋煬帝即位後,總覺坐鎮長安不易控製全國,而洛陽為“天地之所合,陰陽之所和”,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且水陸相通,便起遷都之意。便親率文武官員,浩浩蕩蕩,到達洛陽,當其觀此伊闕心中大喜,對身邊文武言道:“此非龍門耶?自古何不建都於此?”身旁大臣隨即恭維:“自古非不知,以俟陛下。”於是“伊闕”從此便正式改作“龍門”。
龍門石窟建在伊水東西兩側的山體峭壁之上,南北長達1公裡。據記載:龍門石窟始鑿於公元494年前後,曆經東魏、西魏、北齊、北周、隋等諸朝大力營造。有石窟1352個,佛龕750個,造像10萬餘尊,碑刻題記3600餘品,佛塔40餘座。龍門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建於北魏時期的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藥方洞等。石窟內的造像內容豐富,造型精美,最大的佛像高達17.14米,最小的僅2厘米。其氣魄之博大,蘊涵之深邃,雕刻之精湛,堪稱世界雕塑藝術寶庫中光彩奪目的奇葩。順路南行,經過敬善寺、萬佛洞等來到了最宏偉的奉先寺。龍門石窟的最大的一尊佛像——盧舍那佛,佛像身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1.9米,造型豐滿,儀表堂皇,衣紋流暢,具有高度的藝術感染力,居高臨下從容不迫地俯視著芸芸眾生,淡淡的笑容,豐頤而秀目,是高尚、豐富、開闊和典雅的完美結合體,無不令人駐足觀望、留戀忘返。佛像的位置是經過精心的挑選,尤其是她的眼睛,無論你站在那個位置,你都會覺得她在直視著你。黃玉左中右的試了試,確實感覺那雙含笑的眼睛一直在直視著他。離開石窟已是正午時分,四個多小時在不知不覺之中從腳下溜走,就近吃過午飯,黃玉又到了白馬寺,也好像從寂靜闖進了繁華。白馬寺裡裡外外,花團錦簇,接納著同樣花團錦簇的進出人流。被譽為“中國第一古刹”的白馬寺,位於洛陽市東大約12公裡處。北依邙山,南係洛水,綠樹紅牆,梵殿寶塔,環境極為肅穆幽靜。
白馬寺初建於東漢明帝永平11年。古籍記載,漢明帝劉莊夜寐南宮,夢見金人飛繞殿庭,身長丈六,頂有白光,後知是佛,遂遣大臣蔡音、秦景等十八人,出使西域,拜求佛法。蔡、秦等西行至大月氏,緣會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二梵僧應漢使邀請,以白馬馱載佛經佛像同返京都洛陽。翌年,漢明帝敕命於京都洛陽西雍門外修建僧院,以紀念白馬馱經之功,故名白馬寺,被佛門弟子尊為“祖庭”和“釋源”。寺院內有數幢樓閣,主要包括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台和毗盧閣等一係列建築。大佛殿是白馬寺的主體建築,建於明代,殿中供奉著“釋迦三聖”明代泥塑像,即釋迦牟尼佛,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大佛殿後就是大雄殿,殿內兩旁分列十八羅漢,殿中供奉著的是“三世佛”,即釋迦佛、藥師佛和阿彌陀佛。殿後麵北而立的韋力天將,是白馬寺內僅存的一尊元代泥塑作品。走過接引殿,就是曆代存放經書的所在地——清涼台。寺內的最後一層殿是毗盧閣,高聳於清涼台之上。始建於唐代,元代重建,明代重修。殿內供奉著的是“華嚴三聖”。毗盧閣前,東西各有一殿,供奉用白馬馱經的印度兩高僧攝摩騰及竺法蘭。
第二天黃玉觀賞了享譽華夏的洛陽牡丹。牡丹花朵碩大,花容端莊,品種繁多,雍容華貴,被稱為"萬花一品"、"花中之王"、"冠絕群芳"的"花王"。牡丹又名百兩金、木芍藥、富貴花、洛陽花等。唐代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詩句,又使"天香國色"成為牡丹的雅號。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說:"牡丹雖結籽而根上生苗,故謂"牡"(意謂可無性繁殖),其花紅故謂"丹"。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由於洛陽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土地肥沃,使牡丹變異千種,名品日增,譽滿全國,遂有"洛陽牡丹甲天下"之稱。
自古洛陽人愛花成俗,邵雍的名詩:"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開花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正是這種習俗的真實寫照。"今日牡丹花更好,五洲四海爭相來。"在洛陽牡丹盛開的日子裡,花開如海,人似潮湧,"九衢遊人"慕名而來。來觀賞洛陽牡丹的獨特風采,都為這所傾倒,所陶醉,真乃是"花開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最綠的牡丹是"豆綠",最黑的牡丹是"冠世墨玉",花瓣最多的牡丹是"魏紫",最紅的牡丹是"火煉金丹",最白的牡丹是"夜光白",最藍的牡丹是"藍田玉",最佳的間色牡是"二喬",最能以假亂真的牡丹是"荷包牡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