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榕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百五十四章 滯留古鎮,狩宋,鬱榕,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cpa300_4();渤海軍方的行動,收羅女子是一方麵,實際上是打擊世家,並更正一些不合理的傳統風俗。這導致渤海周邊地區很大的範圍內,世家都在減少,女子的社會地位在提高,有些地方學者渤海,把土地也計入女子的名下。農奴,女仆的社會地位提高,甚至在慢慢消失。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渤海兵鋒能夠到達的地方才做得到。因為渤海的軍隊會讓舊有的勢力很難生存。出了兵鋒所指的範圍就不靈了。所以“真理”隻存在於大炮範圍內,這句話是千真萬確的。
而這一範圍也是從渤海溜出來的獸群活動範圍。經過幾年的修生養息,渤海境內的環境和生物種群數量增加很快,這與外界正好相反。
黃河下遊,因為大麵積的墾殖,今年的雨季再次發生了大規模的洪水。大唐以來,原本黃河已經有了很穩定的河道,但是到了大唐的晚期,黃河流域人口增加,是整個國家最重要的人口集中地,經濟和政治中心的地位一直非常穩固。所以才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正因為這一點,唐朝滅亡之後,這裡成為了戰爭必爭之地。攻城略地都需要看法大量的森林和樹木,在加上契丹人曾經一段時間要把天下都變成草場,黃河流域的森林和植被沒大量破壞。到現在黃河已經不再是一條溫順的河流,而是經常決口和泛濫成災。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在產量不高的情況下,就是廣種薄收。原本孫睿永利用良種可以改變農業結構,但是利益驅使下,不僅沒有進行產業調整,反而繼續擴大了墾殖編輯。種植的單一化,讓土地有相當長的時間都處於裸露的狀態。也是這一年,治理黃河的官員發現河水的泥沙劇增,下遊河床被抬高,原本就脆弱的河防被淤積的泥沙給抵消了。如果不是李穀剛剛維護了黃河河防。今年就是非常困難的一年。
黃河道渤海的入海口,泥沙給近海濕地帶來了滅頂之災。
與黃河相反是遼河,遼河的雨季來的時間比黃河流域要早,持續的時間要長。但是河水依然清澈。兩岸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損失。
“遼河流域與黃河流域還是有些區彆,寒潮從西北部過來的時候被大山阻擋,強度和風速已經大大降低,到了渤海範圍,被森林消減。已經十分緩和。當然山巒和森林是沒有辦法阻擋寒潮的。”
陳陶除了堪輿和建設規劃之外。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其實就是氣候(風和水)的研究。當然實際上這些工作也是分不開的。
“森林會截留雨水,但是它也會讓空氣中的水分增加。所以渤海地區的水汽通量要高於其它地區。單單森林形成水汽其實還不足以帶來降水,頂多就是霧和露水罷了,可是我們這裡還好渤海和東海帶來的水汽。所以寒潮到來,雨水就開始了。而森林減緩風速,滯緩了氣候變化的時間。這就造成了夏季雨季時間延長,冬季的雨雪時間也有多。可是夏季不在那麼炎熱,而冬季也不那麼寒冷的原因。”
陳陶笑道:“帶來這些變化和現象的是水還是植被。也是我們在河流、湖泊設立保護區,而不是在兩岸進行開墾。特彆是低窪區。我們也不修河防,就是為了把水留在陸地上。萬物無水不活啊。”
陳陶是從信州回來,聽說高繼衝被降水留在了崇信,所以特意跑來閒聊的。他與其它人不同,很享受生活,帶了一些徒弟之後,也和高繼衝一樣各地亂跑。
高繼衝點頭:“其實遼河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植樹時間並不長,在短時間取得這些效果還是很難得。我看見道路和溝渠兩側的林帶還不成氣候,再過幾年也許還會好些。”
這些地方的樹木都是人工栽種起來的,四五年的時間,能指望長到什麼程度?
陳陶笑著說:“這其實還在於一個生和死的問題。與天道暗合。”
高繼衝對這個說法感到了興趣。
“萬物有生就有死。生者吸收陽光雨露。死後變成營養,滋養下一代和其它物種。這個大家都很清楚。但是在森林之中,如果沒有人工乾預,死去的樹木需要很長時間才會腐化。在腐化之前,它占用了生物生存的空間。這樣我們上述的森林的機能就會降低。我們經常看到森林自從樹木密密麻麻,都長不大,都長不高,有些因為得不到陽光而枯死,也站在那裡。可是有了人的加入。這些枯死的樹木會被砍伐掉,也會把過分密集的樹木進行間伐。砍伐下來的樹木要麼我們用掉了,要麼鋸成短木,放在地麵上,成為菌類生長根基。靠近地麵,加上各種菌類的生長,樹木的腐化速度加快。而讓活著的樹木長得更加好。整個森林始終處於最好的狀態。這就是生和死的奧妙之處。沒有死就沒有生。”
“不錯。”高繼衝和王婉容都點頭。
“生要長,死要短。這是林業管理的要訣。樹木的生命要比人的壽命也長多了,我們曾經發現了數千年的死樹,而有些或者的樹木比這些死樹要高大得多,照樣活得好好的。”
一個學生問:“這種樹木占地麵積一定非常大,那不是生物種群數量減少?”
陳陶笑道:“你是看到城鎮裡麵的古樹的生長情況吧?”
那個學生臉紅了。
陳陶讚許地說:“你說的正是一個未來城市古樹如何保護和城鎮環境如何進化的問題。能想到這一點很不錯。不過如果你真的到了森林就知道,情況可能和你想的不同。一株古樹覆蓋範圍的生物種群數量,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多了,密集的樹林裡麵,一些藤蘿和一些耐陰的樹種生長不了,它們的整體高度不夠,對樹木下麵的生物的承載力和庇護度都不夠。可是在這些龐大的古樹下麵卻決然相反。一些寄生在樹乾上的植物,在五六十米上依然生長的很好,各種昆蟲,動物、鳥類在上麵也生活的很好。這些大樹下麵,氣溫也比其它地方要高一些,所以往往一些南方的物種也會在北方出現。比如魔芋。失去了古樹的庇護,它們幾乎無法在北方生存。”
高繼衝和王婉容都鼓掌表示精彩。
“行萬裡路讀萬卷書,古語說得沒有錯,大家應該更加接觸實際。多走多看才不至於狹隘。”
同來的都是學生,而且鎮裡的人似乎都知道在這個時候,渤海王的院子裡都有一些有學問的人過來拜訪,而渤海王不阻攔旁聽的時候,那就是福利到了。
有時候甚至工廠會停工,放工人過來聽。
崇信鎮,也算是古城了,縣衙,也就是現在的中學裡麵的最古老的一株桂樹,有四五百年的曆史。而保留下來的庭院樹木中,最少也有五六十年。很多院子已經拆掉,在城市裡留下了以古樹為主的綠地,下麵多半都是老百姓的菜地。
有好處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那就是棲息在樹上的鳥類給老百姓帶來不少的困擾。以至於即便是不下雨,也需要打著雨傘。
“打著雨傘就打著雨傘,不然你們怎麼一個個從黑不溜秋變白了。雨傘不就是這個功能嗎。不是從一對蒼鷹留在了城裡之後,鳥類的數量就得到了控製嗎?萬物都是相生相克的。”陳陶嘲笑。
高繼衝也笑:“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是因為會想辦法適應環境。”(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