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樂泡茶提示您:看后求收藏(94、師說,大唐改革家,可樂泡茶,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學生見過各位老師!”張超主動對麵前的五個博士進行行禮,以學生的身份進行謙虛尊敬。
而這五個博士,也就是四門學裡麵的五個博士,是四門學的高級教師。按照古代的說法,博士並非是後世那個代表學位的博士,而這個時代的博士是指某一個學院裡麵最高級的教師的成為。博士是高級教師的稱呼,地位比起後世的大學教授還要高很多。而按照古代國子監、太學、四門學的規定,博士的名額也都是有限製的,不是想要當也就當的。國子監的博士地位最高,等同於五品官,四門學的博士地位最低,隻是等同於七品官。並且博士下麵還有助教,這個比起後世的那些大學教師職稱來說實際權力高很多,是一種職務,並不是教師的職稱等級。
張超在幾年之前曾經在四門學讀書,所以他必須要尊重這些當時的“校領導”。就好比後世,從這個學校裡麵出來,然後以後回到了這個學校當校長,當年那些學校裡麵的老領導也都是你的老師。雖然他們未必親自教導過你,可是隻要人家在這個學校裡麵任職,那你還真的就得爸媽他們當做老師。當然,這個隻是表麵上的禮儀地位,可是實際上雙方心裡麵到底有多少地位,那也就看他們自己的了。也許這個校領導的“學生”多了去了,根本不知道你是那號人。而這個學生也都沒有得到過校領導的授課。心裡麵並沒有當回事,隻是保持禮貌上的尊敬,心裡麵並沒有太過當回事。
當然。有了這層關係,對於雙方拉近關係也都是非常有幫助的。有了這層關係,那以後對於雙方的交流算是有了一個階梯。
張超對那幾個博士進行弟子禮,可是那幾個“老師”卻不太當回事。雖然張超當年是自己的學生,可是他們並不知道還有張超這個人。如果不是這次張超回來擔任四門學博士,和自己平起平坐了,那他們也都不會把張超當回事。不過張超搬救兵挽救了大唐。那算是大唐的功臣了,這個他們還是知道的。可是他們沒有想到。當年自己的學生已經能夠和自己平起平坐了,讓他們心裡麵也都是有些不是滋味的。
“張超,既然我身為你的師長,那我也就指點一下你!雖然你目前來了我們四門學擔任博士。也都是飛快的升遷。可是我們這些老師都還是你的前輩,你也都是我們的學生,所以我們這些師長前輩的話,我想你還是多聽聽。以後我們四門學裡麵的事情,你不妨多聽一下,這樣對你以後為官有好處。你以後有什麼事情,必須要和我們這些師長商量一下,這樣才能夠確保不出問題。不然,到時候一旦出了問題。那恐怕後果不堪設想啊!”一個看起來五十多歲的老博士說道。
張超心裡麵暗想:“賈萬春,你可真的是給點陽光就燦爛,給你三分顏色也就開染坊了?居然在我麵前擺弄什麼老師的譜子。你也不看看我現在是什麼身份。哪怕我當年是你的學生,可是現在我和你的身份地位一樣,甚至還有了尚方寶劍來代管四門學,你想要用當年曾經是我的老師的身份,來製約我?真當我是白癡啊!你以為你可以借助當年是我的所謂老師的身份,來讓我當這個傀儡?”
張超心裡麵真的對於這個叫做賈萬春的博士非常無語。這個賈萬春是四門博士,是四門學裡麵最老的博士了。之前四門學一直都是由他來主持管理。而他也是當年張超的“老師”之一。可是現在他想要利用當年的“老師”的身份來讓張超來當一個傀儡,不能夠擁有任何實權的四門博士,這個真的是太過異想天開了。當年張超不可否認的是他的學生,可是那也隻是“當年”了。當年是當年,現在是現在,雖然當年張超是他的學生,可是現在張超是他的上司。如果說後世的下屬借助當年是上司的老師的身份讓上司讓出權力當一個傀儡,你說上司會不會答應?一旦到了權力之爭,彆說師生,就算是父子也都會下殺手。所以這個賈萬春希望張超當傀儡,張超絕對不會如此的,哪怕麵對對方是自己的老師,該爭取權力還是要爭取,權力之爭不由得師生關係的影響,何況他們也都沒有教導過張超,感情簡直是淡如水一樣。
“賈博士,晚輩還年輕,沒有想過怎麼樣。晚輩沒有打算打破原先的管理方法,隻是希望能夠調整一下分工,各位博士都重新進行一下分工,你看這樣如何?”張超說道。
所謂四門學的分工,其實張超也都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這個四門學其實並沒有所謂的“校長”這個職位,四門學都是由六個博士來進行自我管理,而六個博士自己也就是這個四門學的實際管理者。而平日裡麵六個博士都是各管一攤,然後一旦有了什麼事情也就聚集起來開會,大家商議投票解決。這個方法讓張超想到了後世的常委會,古代人也都是有這種思維的,不能夠不說古代人也就是愚笨的。
按照之前的權力劃分,這六個博士分彆分工,一個負責四門學裡麵教師人事管理,財務管理,科舉名額推薦,這個是權力最大的一個,被稱之為首席博士。而另外分彆有負責教學工作的,負責管理學風紀律的,負責後勤管理的,負責學生招錄評審的,負責學術研究的。這六個人構成了日常四門學的管理,然後他們其實也就是一個後世常委會。
可是張超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局麵,張超是獲得了皇帝詔書,然後獲得了授權代管這個四門學。所以四門學的人都要聽他的。從原來的集體領導,變成了張超的獨自裁決,這樣可以說是讓那些人都非常不滿。不過張超向大家承諾。管理方式不會改變,那這樣大家也都感覺一陣輕鬆。可是張超卻突然要調整分工,這樣讓大家還是有些意外。因為調整分工,那意味著重新劃分權力,所以大家也都是感覺要小心了。
“我建議,賈萬春博士和寧鬆博士的分工互相交換一下。賈萬春博士以後負責四門學的各種雜務管理,這些雜務非常龐雜。並且要涉及很多學生教師的日常生活,所以必須要由一位老人來管理。所以賈萬春博士不妨去負責雜務後勤。而寧鬆博士年富力強。讓他來負責教學,那是不錯的一個選擇。”張超說道。
賈萬春差點大罵出口,自己五十多歲的人了,居然讓自己去負責後勤雜務?要知道一所學校裡麵地位最低的也就是負責後勤的了。彆看後勤負責財務等等,可是實際上卻沒有多少人重視。如果是政府部門負責財務,那也許很多人都會願意去。可是在這種學校裡麵負責後勤,這個簡直是把他排名最後啊!學校是教學的地方,隻有和教學有關的事情才是權力最重要的地方。可是張超居然讓他去負責後勤,卻讓那個負責後勤的年輕人來負責教學,這樣簡直是在打臉了。
“怎麼能夠如此,負責教務的事情,沒有一名老師不能夠負責。寧鬆太過年輕。不合適負責教務。”賈萬春說道。
可是張超卻回答:“負責教務之事,萬分重要,並且工作量非常巨大。每一個年輕的身體。那是不能勝任的。而賈萬春博士你年齡大了,非常有經驗,所以還是請你去負責後勤吧!”
“你——,你安敢如此?”賈萬春怒道。
“怎麼,我負責為皇上代管四門學,連一個調整分工的權利也都沒有嗎?”張超反問。
“我是你的老師!”賈萬春說道。
張超也都主動溫和的說:“老師。公事是公事,私事是私事。我想老師您還是分得清的。”
“哼!”賈萬春拂袖而去。
張超看到了這個賈萬春拂袖而去,也都平淡的坐了下來。因為他知道自己進入了四門學,那絕對是會和他們發生一定衝突的。如果不發生衝突,那才是奇怪的事情。自己當年雖然是他們的學生,可是現在已經不同,爭權奪利上麵,那絕對沒有什麼師生了。師生是私人關係,可是一旦到了公共權力,到了官場權力的爭奪,那可沒有什麼師生了。
張超首先調整了分工,算是對他們這些人進行一個下馬威,讓他們明白一下自己這個新來的“校長”可不是吃素的,是有尚方寶劍的。
可是沒有過多久,外麵也就傳來了一陣喧鬨聲,然後很多學生也都過來了。
“讓張超滾蛋!”“讓張超滾蛋,他那麼年輕,憑什麼當我們的師長?”“是啊!他三年之前,都是和我一樣的學生,憑什麼現在來當我們的師長?”“是啊!他年齡還沒有我大,憑什麼當我的師長呢?”“讓皇上另外選派一名四門博士過來,憑什麼讓一個四門學的學生重新回到四門學當師長?”“當年張超和我們一樣都是學生,現在憑什麼過來當師長了?”……
張超聽了這個喊聲,顯然是知道有人故意以此為由給自己難堪了。而這個挑動學生的,除了那個賈萬春還能有誰?這些學生都是希望自己滾蛋,然後讓皇帝再次派出一個新的博士過來,這樣可以讓他們能夠接受的博士。
張超出來了,然後主動問:“各位學子,你們在這裡吵什麼?你們難道不知道,這裡是大家讀書的清靜之地,你們如此大聲喧嘩,成何體統?”
“張超,你當年不過是我們的同學,現在憑什麼來當我們的師長?”“是啊!你不過二十歲,憑什麼來四門徐擔任博士?”“你自認為學問能夠超過各位博士,能有很深的學問了嗎?”“當年你還是我的同窗,在經學還不如我,憑什麼來當我們當博士?”……
這些學生非常不給張超麵子,顯然是抨擊張超了。這個時代的學生還是非常的傲氣的。他們出身家庭都是中等以上的家庭,經濟條件非常不錯。而他們能有機會讀書識字,那自然也就是非常的聰明。甚至唐朝政府對於百姓的思想控製還不是非常嚴格。所以很多人也都可以表達出自己對於四門學博士的不滿。四門學這裡是學校,哪怕是官府到學校也都擺脫不了學校的本質。所以這些年輕的學生都是充滿了熱血,他們對於張超這個年輕的“校長”非常看不慣。
“各位學子,我算是聽出來了,你們反對我當這個博士,無外乎有幾種原因。第一種,也就是我的年齡。我今年不過二十歲。你們認為我不配當你們的師長嗎?”張超問道。
馬上有人回答:“是的,你比我們不少學生都年幼。憑什麼來當我們的師長?”
“第二個,也就是對我的學問不相信。說我年輕,沒有學問。甚至,還有人說我經學不足。不配當一個師長?”張超問道。
“是的,你才二十歲,能夠有多少學問?當年你的經學還不如我呢!憑什麼現在能來當我的師長?”有人不屑的說道。
張超反問:“那你們認為什麼是一個優秀的師長?”
“至少要學問精深,年長。”
在一般人的眼裡麵,隻有學問精深和年齡足夠大的人,才能夠當自己的老師。這個也許是很多人都有的想法,如果向一個年齡不如自己,學術成就沒有自己高的人請教,那肯定是非常丟人的。彆說古代。在後世很多人都無法做到向一個比自己年輕不少,並且學術成就還沒有自己高的人問問題。大人不好向小孩子問問題,高年級的學生拉不下臉來問低年級。而官職高的人不好向官職低的人請教。官職低的人不想去當官職高的人的學生,害怕彆人說他諂媚。
其實這種思想,早在古代也都有了。古代人選擇老師,可不是後世那種一旦進入學校也就自然而然的當了老師。古代人選擇老師,他們都是非常“挑肥揀瘦”的。不但要年齡比自己大,並且還是一副老教授的模樣。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夠心服口服的認可他是老師。而自己平輩,或者是比自己年幼的人。他們都不可能去向他們學習。當年孔子講究的不恥下問,到了魏晉以後早就被大家忘記的一乾二淨了。
“既然各位也都認為我不能當大家的師長,那我也就說一下我對‘師’的看法。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張超把後世唐宋八大家裡麵的韓愈的著名議論文《師說》給大家念了出來,然後表明了自己的態度。這個《師說》是後來韓愈為了糾正那種“恥學於師”的思維進行的糾正。在魏晉南北朝以來,無數學生都吃“恥學於師”,用一句後世的話來說也就是雖然對於問題不理解,可是他們卻以向人請教為恥。他們認為向彆人問問題是丟臉的,尤其是向那些學術成就不如自己,年齡不如自己的人進行詢問,那更是丟人中的丟人。他們早就把孔子的不恥下問都給忘了,都認為跟彆人詢問學術問題是丟人的事情。哪怕不懂,也要裝懂,然後把問題埋在心裡麵,不去問彆人。
而想要他們開口詢問請教,那是非常困難的,隻有那些名家才能夠讓他們開口請教。他們不懂的問題也都不願意去向那些懂得,可是卻年齡身份不如自己的人請教。所以,這樣的學習態度,那簡直是一個坑,甚至流傳到了後世啊!韓愈寫了這篇《師說》,也就是為了糾正這種思想的。
“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張超念完了最後一句話。
“此篇《師說》,是我和大家師生一起共勉,希望我們以後能夠一起學習,而不要‘恥學於師’,並且也都是讓大家明白什麼是‘師’。所謂‘師’,不過是先於彆人聞道,並非是年齡較大。我們所謂師,應該是聞道於自己之前,而不是用年齒來作為劃分。而術業有專攻,那不過是大家所學不同。有人專攻論語,有人通讀五經,有人學習各種才能,可是這些都是各自術業的不同。術業不同,你們卻以為一法通萬法通,這個實乃大錯特錯了。上古聖人學問廣大磅礴無比,可曾有人聽聞能夠精通所有諸子百家的學問的?所以天下的書是學不完的,大家各自所學無外乎自己所學的專業,而不可能把所有專業也都學完。遇到了自己不懂的,不是自己的專業的,你們去請教專業的人有何不可?這也就是術業有專攻的道理,誰也都不可能學完所有學問,所以向不同專業的人請教,有何丟人的?師傅不必不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傅,難道聖人的不恥下問你們都忘記了嗎?”
“各位學子認為我年齡不大,學問不深,不能夠來四門學擔任博士。可是我還是那句話,所謂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罷了。我當年在四門學學習,我現在已經考上了科舉,然後為官數年,算是先聞道之人。而大家說我經學不如大家,可是我卻認為我為官數年,積累的經驗卻非常豐富。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我在為官數年當中也是深有體會。我也坦誠承認,我經學不如大家。可是無外乎術業有專攻罷了,我不專門學習經學,所以我經學不如大家也都沒有什麼丟人的。所謂用人之長,天下無不可用之人。用人之短,天下無可用之人。你們用我不學習經學為由認為我不能夠擔任博士,可是卻忽略了我見聞卻比你們廣大。所以你們以自己之長處來攻擊我的短處,這個豈不是有違聖人教誨?如果你們是在戰場,當我這句話沒有說過。可是你們在讀書就學,這種想法千萬要不得。”
“今天,耍我給你們的第一課,讓你們明白何為‘師’,應該怎麼樣跟師長學問。”
張超說完,馬上也都離開了,現場隻留下了一些學子。不少學生也都一陣羞愧,因為他們一直以來都是“恥學於師”,不願意去跟彆人請教。而張超的那篇師說裡麵,也都有了一個聖人越來越聖明,而愚者越來越愚笨,這樣也就是在說他們呢!韓愈寫的這篇師說,歸根究底也就是希望大家能夠不恥下問,不要介意對方的身份年齡,應該按照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的思想來進行請教。而不是以年齡和所學專業不同,學術成就不同也就因此對彆人排斥。
而韓愈這篇師說,代表影響了中國上千多年,足以說明是一個發人深省的議論文。所以很快這些四門學裡麵的學生也都議論紛紛,對於張超這篇《師說》也都開始不斷的評議。
而那個賈萬春,看到了這一幕,鼻子都差點氣歪了。他好不容易挑動了學生們來鬨事,可是卻被張超這一篇《師說》給趕了回去。當時賈萬春提出張超不能夠檔博士,也就是張超年輕,學問不夠精深,並且是學生的平輩,不能夠當老師。可是居然被一片師說都給徹底反駁掉了,這個讓賈萬春感覺非常鬱悶。而他現在反而像是一個小醜,在張超這個《師說》麵前,是非常站不住腳的。
而從此之後,四門學裡麵評價老師的標準不再是一個以年齡,以學術成就作為基礎了。大家應該互相詢問,互相學習,而不是“恥學於師”。有問題應該向專業的人詢問,不能夠因為對方學術成就不如自己,也就不去問了。所謂老師,並不是以年齡作為標準,而是疑聞道先後作為標準,而大家所學都不同,術業有專攻,向不同專業的人請教,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從此,張超在四門學的地位穩固了。(未完待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