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樣稀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五章 小昭的熱情招待,大唐第一全能紈絝,樣樣稀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邦尼,邦尼。”“唯尼,唯尼!”

新城歡快的叫聲不停,一手拉著一個比她還大的玩偶,笑得合不攏嘴。這不是普通的玩偶,裡麵是人呢,能走會動。

兕子旁邊是個天線寶寶,可愛的樣子讓她也是喜歡得不得了。

好不容易請到公主來家裡做客,小昭費了老大的心思,把好玩兒的都拿出來展示,得意地說這講那,甚至還從徐齊霖的書房裡拿了東西讓長樂公主欣賞。

當然,徐齊霖也能想到自己不在家,小妹便是無法無天的存在,書房裡也沒留下什麼禁忌的東西。

即便如此,長樂公主對其中的一幅畫,以及上麵的題詩,還是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那是徐齊霖畫的兩幅Q版炭趣÷閣畫,其中一幅也隻塗了一小半的顏色。

“這是你們三個小丫頭啊!”李麗質看著紙上的三個小女娃,笑道:“頭大,眼大,可看著都很可愛呢!”

小昭咧著小嘴笑,說道:“我哥是個懶蛋,讓他給我和兩位公主殿下畫畫吧,總是拖拖拉拉,到現在也沒畫完。”

“齊霖公務忙,沒那麼多時間嘛!”長樂公主摸了摸擠過來看的兕子的小腦袋,笑道:“看,這是你,這是新城,一起在劃船玩兒呢!”

“這是我呀,舉著荷葉遮陽呢!”兕子湊過來,笑著說道:“臉上還有花鈿呢!”

“讓我看看,讓我看看。”新城終是忍不住,放開了兩個活玩偶,跑到阿姐跟前,小腦袋從長樂公主的手臂下鑽了進來。

兩個眉清目秀的小女娃,嘻笑著坐在一艘畫舫上,一個象撐傘似的手舉荷葉,一個偎在她身旁,伸出的手指上停著一隻蜻蜓。

“咯咯咯。”新城笑了起來,伸手指著,“看,我抓住了一隻蜻蜓哦。”

長樂公主嗬嗬笑著,輕聲念著上麵的一首詞,“乘彩舫,過蓮塘,棹歌驚起睡鴛鴦。遊女帶花偎伴笑,爭窈窕,競折團荷遮晚照。”

乘著五彩的畫舫,在蓮花池塘遊玩,驚醒了安睡的鴛鴦。天真浪漫的少女依偎著同伴嘻笑,又折起荷葉當傘遮擋夕陽。

畫和詞意境相融,端的是令人賞心悅目,李麗質也不由得連連讚歎。

“這是我要送給兩位殿下的,顏色還沒塗好。”小昭說道:“就是有些顏料不全,還沒湊齊。”

李麗質點了點頭,說道:“想要什麼顏料,看我那裡有沒有?或者,你去公主府上看看,有便拿走。”

小昭笑著點頭,把目光移到另一幅畫上,那是她最喜歡最得意的,就等著彆人誇呢。

果然,長樂公主拿過另一幅畫欣賞起來。

身著飄飄嫋嫋的宮裝,一個可愛的女孩正倚門低嗅著手中的青梅,眼神偷睨,嬌憨羞赧之色溢於紙麵。背景則是花草亭閣和一架秋千,幾樹近身的花枝上還掛著晶瑩的露珠。

“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剗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

李麗質輕輕吟誦,一個天真活潑卻又故作矜持的少女形象生活地浮現在眼前,誰又沒經曆那時,心態和感情竟是如此相似。

嘿嘿,小昭笑著,看畫中那可愛的形象,自己是更加歡喜。

“這詩餘寫得真好。”李麗質輕輕吐出一口長氣,微微頜首,伸手摸摸小昭的臉蛋兒,笑道:“齊霖愛你,方畫得如此細膩,寫得如此傳神。”

兕子抿了下嘴角,說道:“我要徐小郎再給我獨畫一張,再寫一首詩餘。

“我也要,我也要。”新城湊熱鬨般地叫了兩聲,到底還是小孩心性,嘻笑著跑開,拉著兩個玩偶要去園子裡玩耍。

小昭趕忙招呼著新城,“先彆急著外麵去玩兒,廚房馬上就做好飯菜了,都是好吃的,有的你還沒嘗過呢!”

好玩兒的,好吃的,這是孩童的最愛。新城一聽,立刻停下腳步,還下意識地舔了下嘴唇。

兕子咯咯笑了兩聲,問道:“是徐小郎送回來的方子?我也饞得很哪!”

小昭嘿嘿笑著,拿出兩張紙,送給了長樂公主和兕子,說道:“公主殿下若是愛吃,回去讓廚子照著做就是。”

說完,她又去旁邊的櫃子裡拿出了三個盒子,獻寶似的打開,笑道:“看,這都是花鈿,送給三位公主殿下的。”

花鈿是古時婦女臉上的一種花飾,是唐代比較流行的一種首飾。通常是以金、銀製成花形,貼於臉上、額前,或蔽於發上。

除了金銀外,做花鈿的材料還有用紙、魚鱗、茶油花餅做成的。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

而花鈿的形狀除梅花狀外,還有各式小鳥、小魚、小鴨等,十分美妙新穎。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複雜多變的圖案,如牛角形、扇麵狀、桃子樣等,而更多地是描繪成各類抽象圖案,疏密相間,勻稱得當。

這種花鈿貼在額上,宛如一朵朵絢麗鮮豔的奇葩,把女子妝扮得雍容華麗。

關於花鈿的起源,據宋高承《事物紀原》引《雜五行書》說:南朝“宋武帝女壽陽公主,人日臥於含章殿簷下,梅花落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經三日洗之乃落,宮女奇其異,競效之”。因故稱之為“梅花妝”或“壽陽妝”。

有趣的是粘貼花鈿的膠是一種很方便的嗬膠,此物一經嗬氣便發粘,相傳是用魚瞟製成的,粘合力很強,可用來粘箭羽。

女子用之粘貼花鈿,隻要對之嗬氣,並蘸少量唾液,便能溶解粘貼。卸妝時用熱水一敷,便可揭下,很象後世的不乾膠。

兕子和新城湊過去,立刻被五顏六色的花鈿吸引住了,眼睛瞪得老大,不時發出驚歎之聲。

花鈿的顏色取決於花鈿的質料,如金箔片為金色,閃爍反光;黑光紙為黑色,煙煙閃亮;魚腮骨為白色,潔淨如玉;還有在蜻蜓翅膀上細描的各色圖案……

連長樂公主也瞪大了眼睛,疑惑地問道:“小昭,這些都是你製作的?真是好看哪!”

小昭笑著搖頭,說道:“我哪有那麼厲害,是我家商鋪很快要出售的。”

原來如此,長樂公主伸手拿過小盒子,一根晶瑩的玉指輕輕拔動,作為女人,也極是喜歡這些亮晶晶的精致小東西。

“阿姐,給我貼一個唄!”新城伸小手拈起一個,是她喜歡的小兔子。

“好。”長樂公主笑著拿過來,嗬了幾口熱氣,貼在了新城的眉心。

“我也要。”兕子也伸手拿起一個自己喜歡的。

一會兒工夫,三個小女娃的眉心便都貼上了花鈿。本就眉清目秀,此時更顯俊美。

“哇,真好看。”長樂公主發現和這三個小女娃在一起,她也變得象孩童,有了那般簡單的高興和喜悅。

小昭樂得咯咯出聲,對三位公主說道:“明天去我家商鋪看看,還有彆的好東西,看好了隨便拿。”

“明天不是去看戲嘛?”兕子有些不解地問道。

“商鋪和戲院離得不遠,都在城外。”小昭解釋道:“咱們或者早點走,要麼看完戲再去。”

“好啊,好啊!”新城就喜歡新鮮的東西,此時又聞到了飯菜的香味,更加地雀躍起來。

……………..

唐朝後期,漕運已經是命脈所在。因藩鎮割據,經常扼斷運路,京城長安屢次出現糧食危機。

正由於漕運事關重大,度支一職(後分為度支、鹽鐵轉運使兩職)許多時候都是由宰相兼任,如何提高漕運效率以及保障關中地區糧食供應的問題,也一直是唐朝政府重要的研究課題。

不過,儘管采取了許多措施,漕運成本仍然很高。晚唐李駢任度支時,每石米的運費依然維持在七百文錢。

而此時京城市場上的米價,每鬥(十鬥為一石)才四十文錢。因此,李駢主張不再從江淮運糧進京,改為交錢,每石米折算為七百文錢,然後朝廷拿錢直接到京城市場上采購糧食入官倉。

李駢的這個主張從理論上講應該是正確的。朝廷不再從江淮運糧進京,改為從京城采購官糧,把販運糧食的事情交給民間商人去做,還真有點市場經濟的味道。

如果這項改革如果搞成功的話,不僅可以解決長期困擾朝廷上下的漕運問題,而且可以促進糧食市場的繁榮,甚至可以促進資本主義萌芽。

但問題是,中國古代一直奉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的社會地位很低,短期內根本不可能形成一個以民間商人為主體的糧食調劑市場。

也就是說,當時的政治體製與李駢構想的糧食改革政策根本不配套。所以,李駢的改革方案一出台,便遭到了時任丞郎的王鐸的質疑。

王鐸認為如果官糧從京城市場上采購,將會導致京城的糧食供應緊張,價格大漲。而從江淮運糧充實關中,還有另一個重要作用,可以救濟沿途許多貧苦百姓。

顯然,把漕運的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才是王鐸的主張。但是,由於李駢的改革方案看上去對朝廷有利,最後仍然得到了皇帝的批準。

方案推行後,果不出王鐸所料,京城糧價猛漲。糧食與百姓生活休戚相關,糧價大漲馬上引起了京城百姓的強烈不滿。

而商家為追求利潤最大化,則趁機囤積糧食。朝廷想從京城市場上收購糧食,居然沒有商家願意賣。

一係列連鎖反應大大出乎李駢的意料,不到十天,李駢便在強大的社會壓力下請求辭職,乖乖地摘下了頭上的烏紗帽。

徐齊霖思來想去,也認為依靠民間商人的運輸不靠譜。民以食為天,若因糧價暴漲,或是鬨出饑荒,這可不是小事。

既然民間商人承擔不起這個重任,那就換一種思路,由大盈庫來管理這個航運公司,對運輸的物資進行調控。糧多了就改運布帛錢財,還能減少運量。

同時,南北貨物的交流也能掌控在手,從更高的層麵加以調控,儘量使運輸船隻來回不走空,提高運輸的效率。

隻有這樣,才能把漕運的費用真正降下來。要知道,彆看開陸路繞過了砥柱之險,運費降到每石七百文差不多已是極限。

當然,七百文已經是節省了三成,是個了不起的成就。但對於徐齊霖來說,還想更進一步。

漕運嘛,主要是南糧北運,或者是換成布帛錢財。而船隻再往南走,便幾乎是空船,相當的浪費。

至於那些運貨買賣的商人,則需要另雇船隻,花費既高,又很辛苦麻煩。

嗯,算是國營的航運公司吧,隻有這樣才能夠為國家著想,而不僅僅是賺錢,甚至是囤積居奇,發國難財。

徐齊霖覺得已經考慮清楚,便開始提趣÷閣書寫,上奏朝廷。

“徐丞。”一個小官吏進門躬身,呈上《民聲報》,說道:“剛剛送到的。”停頓了一下,他又有些猶豫地問道:“徐丞看過,能否讓下官也讀讀新聞。”

徐齊霖點了點頭,笑著說道:“這算什麼,我看過之後便送與你了。”

“多謝徐丞。”小官吏躬身致謝,退了出去。

嗯,《民聲報》總算是打響名頭了。徐齊霖暫時放下趣÷閣,翻閱著報紙,特意留心著新聞版麵。

顯然,因為李二陛下的首肯,隸屬於大盈庫的《民聲報》得到了很多朝廷允許公開的消息。

比如徐齊霖手中的這份報紙,便登載著科舉的日期和注意事項,以及李二陛下要親自殿試以定進士名次的事情。

改革終究還是開始了,離自己提建議不過半年時間,李二陛下還真是有魄力。看來,他也是對士族早有不滿,正好借機削弱。

今年封卷糊名譽寫殿試,明年製科,這一步一步走得很穩健哪!徐齊霖沉思半晌,也不由得佩服李二陛下的深謀遠慮。

以最小的動蕩,或者說是以徐緩的手段達到鞏固皇權的目的,確實是上策。從這方麵來看,李二陛下和徐齊霖還是有著本質的不同。

這也很正常,他們處的地位,看問題的角度,都決定了他們的想法和行動,會有差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