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節 三禮的尾聲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40節 三禮的尾聲,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49)喪服四製
製定禮的總的原則是,取法天地,效法四時,順乎陰陽,體乎人情,本著這樣的原則去製定才叫做禮。那些詆毀禮的人,壓根兒就不知道禮是怎樣製定出來的。禮有吉禮、凶禮,二者的做法大不相同,不可混為一談,就是取法於陰陽。喪服有四條原則,因時製宜地采取其中某條原則,就是取法於四時。在四條原則中,或屬於感情上的,或屬於理智上的,或屬於原則性,或屬於靈活性,就是取法於人情。屬於感情上的東西,是仁的表現;屬於理智上的東西,是義的表現;屬於原則性的東西,是禮的表現;屬於靈活性的東西,是智的表現。仁義禮智都有了,做人的道德也就齊備了。
如果感情深,喪服就重,所以父親死了要服斬衰,守喪三年,這就是以感情原則為依據的。為有血緣關係的人服喪,感情重於理智;為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服喪,理智重於感情。用侍奉父親的態度來侍奉君,把對二者的敬愛拉平。家臣尊敬卿大夫,臣民尊敬天子、諸侯,這是義中的頭等大事。所以,天子、諸侯、卿大夫去世,作為他的臣民或家臣也要服斬衰,守喪三年。這是以理智原則為依據的。
父母的喪事,三天以後就可以喝粥,三個月以後就可以洗頭,周年以後就可以改戴練冠,,雖然極其悲傷,身體非常羸弱,但也不至於危及性命,這體現了不因死者而傷害生者的道理。喪期最長也不超過三年,斬衰喪服破了也不再補,墳頭不再添土,到了大祥就可以彈奏素琴。凡此種種,是要告訴人們哀傷是有限度的,這是以原則性的精神為依據的。用事奉父親的態度來事奉母親,對二者的親愛程度是相同的。但是因為天無二日,地無二王,國無二君,家無二主,都隻能由一個人來作最高領導,所以父親健在時母親去世,那就隻能降服齊衰,喪期一年,來體現家無二主的道理。
服喪者為什麼要拄著拐杖呢?因為服喪者是有爵位的人。天子去世,第三天授給太子喪杖,第五天授給大夫喪杖,第七天授給士喪杖。有的人沒有爵位為什麼也拄著喪杖呢?據說是因為他是嫡子,擔任喪主,須要主持喪禮。有的人不是嫡子為什麼也拄著喪杖呢?據說是,他們雖然不是嫡子,但為父母之喪哀痛太甚,因而致病,須要用杖來扶持病體。女孩子、男孩子不用拄杖,因為他們年齡還小,哀痛不深,不會生病。
辦喪事所需要的各色人等一應齊備,所需要的各種物品也應有儘有,喪主不用發話就把事情辦了,這樣的喪主可以哀痛得厲害些,哀痛到彆人攙扶才能站起。其次一等,事事都要等待喪主發話才能辦理,這樣的喪主哀痛就要減輕些,哀痛到自己拄著喪杖站起。再次一等,事事都要喪主親自動手才能辦理,這樣的喪主哀痛就要更輕些,隻要蓬頭垢麵就夠意思了。居喪時,禿頭的婦女不需露出發髻,駝背的人不需袒衣露體,瘸子在哭泣時不需頓足跳起,年老和有病的人不需停止喝酒吃肉。以上八件事,都是根據靈活性的原則製定的。
親人剛去世,頭三天哭泣不止,不吃不喝,頭三個月仍時時哭奠,周年之內則哀容滿麵,三年之內則懷憂在心。這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喪親的哀痛也跟著遞減。聖人就根據這哀痛的逐漸遞減來製定禮,這就是為什麼喪期一定要規定成三年,再孝順的子女也不得超過,再不孝順的子女也不得達不到。這是喪禮中的折衷之處,曆代君王也都是照此實行的。《尚書》上說:殷高宗居廬守喪,三年不談國事。這是在誇獎他啊。
凡是君王,莫不照此規矩辦事,為什麼要單獨誇獎殷高宗呢?回答是:殷高宗就是武丁,武丁是殷代的賢王,即位以後,專心致誌地居廬守喪。在他即位期間,殷代由衰敗而轉向複興,禮由廢棄而又被重視,所以誇獎他。因為誇獎他,所以特地在《尚書》中記載此事並加以讚揚。三年之喪,殷高宗居廬守喪,三年不談國事,諸侯不用發話就把事情辦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然而《孝經》卻說孝子在居喪期間,說話不講究修辭,似乎和《尚書》講的有點矛盾,須知《孝經》講的是臣下呀。
按照禮的規定,居喪的人在和他人交往時,如果是斬衰之喪,那就隻發出“唯唯”的聲音而不回答彆人的問話;如果是齊衰之喪,那就可以回答彆人的問話,但不可主動問人;如果是大功之喪,那就可以主動問人,但不可以發表議論;如果是紹麻、小功之喪,那就可以發表議論,但還不可談笑風生。為父母服喪,要身穿孝服,頭戴孝帽,帽帶用麻繩編成,腳穿草鞋,三天以後才開始喝點稀粥,三個月以後才開始洗頭,十三個月滿一周年才開始換上練冠,第三年過了大祥之祭以後才開始恢複正常生活。
到了這三個階段都完成以後,孝子如果是仁者,就可以從中看出他的愛心,是智者就可以看出他的理性是強者就可以看出他的意誌。用禮來治理喪事,用義來匡正喪事,是不是真正的孝子,是不是真正的敬兄愛弟,是不是真正的貞婦,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
寫到這裡,我們的《三禮》終於寫完了,相信大家對禮一定有了不少的認識。《三禮》是古代漢民族禮樂文化的理論形態,對禮法、禮義作了最權威的記載和解釋,對曆代禮製的影響最為深遠。
《三禮》記錄、保存了許多周代的禮儀,其中,《周禮》偏重政治製度,《儀禮》偏重行為規範,而《禮記》則偏重對具體禮儀的解釋、論述。由這《三禮》所涉及的各種禮製的總和,也就是禮的全部內容。《三禮》是我國古代政治製度的三部儒家經典,是中國古代禮儀製度的藍本和百科全書。
我們來欣賞一些其他的句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