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74節 《武》舞,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武》舞表演到最後都跪了下來,這象征周公、召公的用文治替代武功。再從《武》樂的表演過程來講,第一節象征武王出孟津等待諸侯會合,第二節象征武王滅商,第三節象征回師向南,第四節象征南國歸入版圖,第五節時舞者分為兩列,這象征周公和召公一左一右地輔佐天子,第六節時舞者回到表演開始的位置,這象征諸侯凱旋,尊崇武王為天子。

在表演過程中,有時在舞隊的兩側各有一人搖動鐸鈴,而舞者用戈矛四度擊刺,這象征軍威雄壯,威震華夏;有時舞者像將帥部署士卒,又搖動鐸鈴夾隊而進,這象征要早一點渡河伐紂。至於舞者站在舞位上久立不動,這象征武王在等待各路諸侯的到來。在說,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對《武》樂的評論嗎?武王戰勝了殷紂王,來到了殷都,未等下車,就把黃帝的後代封於薊,把帝堯的後代封於祝,把帝舜的後代封於陳地。下車以後又封夏禹的後代於杞地,把商湯的後代安置在宋地,整修了比乾的墓,把箕子從牢中釋放出來,讓他去尋訪商代的禮樂之官並且官複原位。

為民眾廢除了殷封的苛捐雜稅,為一般士人成倍地增加俸祿。然後渡過黃河向西,把駕車的馬放牧在華山南麵,表示不再用它們拉戰車;把牛放牧在桃林的原野,表示不再役使它們;把兵車鎧甲蓋好包好以後收藏到府庫裡,表示不再使用它們。把乾戈等武器倒放,用虎皮包裹起來,這叫做把乾戈束之高閣。把帶兵的將帥封為諸侯。這樣一來,普天之下都知道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

解散了軍隊,在郊外的學宮舉行射箭比賽。諸侯在東郊習射時,奏《狸首》;天子在西郊習射時,奏《騶虞》之曲。大家都穿上了禮服,帶著禮帽,腰插笛板,而勇士也不身帶佩劍了。天子在明堂祭祀祖先,而民眾也就懂得孝道了。諸侯定期朝見天子,然後諸侯就懂得如何做臣下了。天子親自耕種藉田,然後諸侯就懂得如何敬祖了。這五件事,是對天下進行教化的重大舉措。

在太學中宴請三老、五更,天子袒開衣襟親自切割牲肉,捧著醬請他們吃,端起酒請他們漱口,還頭戴禮帽,手執盾牌,為他們起舞。這是示範諸侯怎樣敬老養老。像這樣,周代的教化就普及四海,禮樂都得到了貫徹,而這又非一朝一夕之功,由此看來,舞者每舞完一節都要亮相好大一會兒,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

君子說:禮樂不可以片刻離身。深刻體會樂的作用並用來陶冶內心,平易正直慈愛誠信的心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有了平易正直慈愛誠信之心就自然感到快樂,感到快樂就會心神安寧,心神安寧就會生命長久,久而久之就會被人信之如天,畏之如神。這就有如天雖不言,而四季的交替從不失信;神雖不怒,而人人敬畏其威。這就是深刻體會樂的作用從而陶冶內心的結果。

深刻體會禮的作用並用來整飭(chì)自身的外貌,就會給人以莊重恭敬之感,這種莊重恭敬之感又會使人感到威嚴。如果內心有片刻的不和不樂,卑鄙詐偽的念頭就會乘隙而入;如過外貌有片刻的不莊不敬,輕易怠慢的心誌就會乘隙而入。所以說,樂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內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人的外貌的。樂追求的目標在於和,禮追求的目標在於順。內心和悅而外貌恭順,那麼民眾隻能看到他的臉色就不會與他相爭了,隻要望見他的容貌就不敢有輕慢的年頭了。由此可見,麵色和善發自內心而民眾莫不樂於聽從,動作中規展現在外而民眾莫不樂於順從。所以說:深刻的體會禮樂之道,並將它用來治理天下,就沒有什麼難辦的事情了。

樂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內心的;禮這個東西,是影響到人的外貌的。所以禮注重謙遜退讓,樂注重豐滿充實。禮雖注重謙讓,但也要自我勉勵,以自我勉勵為美;樂雖注重豐滿充實,但也要自我抑製,以自我抑製為美。禮注重謙讓,如不自我勉勵,就會由於謙讓過分導致禮數有缺。樂注重充實,如不自我抑製,就會由於充實過頭而導致放縱。所以禮講究自我勉勵而樂講究自我抑製。禮做到了講究自我勉勵就會感到快樂,樂做到了講究自我抑製就會感到安寧。禮的自我勉勵,樂的自我抑製,都是為了做到了恰到好處,所以二者的道理是一樣的。

音樂和舞蹈,是讓人快樂的,這是人之常情,不可或缺。人有了快樂的事情,一定要通過聲音來表示,一定要表現於動作,這也是人之常情。聲音和動作,作為表達人的心情變化的手段,也不外乎就這兩點了。所以人不能沒有快樂,快樂又不能不通過聲音和動作表現出來,對這種表現如果不給以引導,就不能不出亂子。先王認為出亂子是件丟人得事,所以特地製定《雅》《頌》之聲加以引導;使聲的曲調足以讓人感到快樂而不放蕩,使其文辭足以講求義理而不塞窒使其聲調的曲折和平直、複雜和簡單、剛強和柔和、急促和緩慢足以感動人的善心就可以了,不要使放蕩之心和邪惡之念影響人心。這就是先王製樂的原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