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節 教育教學的幾個原則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66節 教育教學的幾個原則,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學記》的作者總結先秦以來教育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教訓,從指出問題為切入點,提出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和應該采用的方法。
首先,作者指出當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所存在的問題。他說:今天的教師,單靠朗誦課文,大量灌輸,一味趕進度,而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致使他們不能安下心來求學。教人不能因材施教,不能使學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展。教學的方法違背教學的原則,提出的要求不合學生的實際。這樣,學生就會痛惡他的學業,並怨恨他的老師,苦於學業的艱難,而不懂得它的好處。雖然學習結業,他所學的東西必然忘得快。
教師隻讓學生大聲朗讀課文,而不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隻是煩瑣地提問,一味地教訓、灌輸,而不注意學生主動精神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隻顧趕速度,搶時間而不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隻從教育者的願望處罰,而不考慮學生的內心需要;教師不考慮學生在個性以及才能上的差異,教學一刀切,沒有因材施教。這幾大弊端對教學工作的為好極大,它導致學生討厭學習和怨恨教師,把學習當成是痛苦的事情,而體會不到其中的樂趣,這樣雖然表麵上看學生是每天都在學習,但卻在學業上沒有獲得實質性的進步,即使勉強結束了學業,也會很快遺忘掉。為了糾正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學記》論述了教育成功的因素和教育失敗的原因,提出了教學過程中應遵循的原則和方法:
大學教育的原則:在青春期的發育前進行教育叫做放置叛逆;在德行和學業有所成就時進行教育叫做及時;不超越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叫做順利;相互琢磨師生的問答從而達到各自理解叫做觀摩。這四點,是教育成功的基礎。
問題發生之後再設法禁止,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而沒有效果;如果錯過了最佳學習時機才學習,即使勤奮刻苦也難有成效;如果教學雜亂無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漸進,教學就會陷入混亂而學生學習沒有成效;如果獨自冥思苦想的學習而沒有學友相互切磋,就會學識淺薄見聞不廣;和品性不好的朋友交往會學到一些壞習氣而違逆師長的教誨;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會荒廢學業。這六點,是教學失敗的原因。
《學記》提倡預防為主的原則,當學生的壞思想、壞毛病還沒有形成的時候,就把它消滅在萌芽的狀態之中。實踐證明改造舊的要比塑造新的艱難得多,正如《學記》所言:問題發生之後再設法禁止,學生就會產生強烈的抗拒心理而沒有效果。所以,無論是文明化知識的教學,還是道德品質的養成,都應該堅持預防為主,塑造為主,改造為輔的原則。
教育教學要遵循及時施教的原則。《學記》要求教學必須把握住恰當的時機,及時施教。這其中包含兩層含義:一是青少年要適時入學,在最佳的學習年齡入學讀書,不要失去最佳的時機;二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握住施教的關鍵時機,姬發學生的求知欲,當學生對知識有強烈渴求的時候,給予及時點化。否則,錯過了學習的最佳年齡,錯過了形成某種心理品質的關鍵期,即使勤奮刻苦也難有成效。
教育教學同樣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學記》強調學習不能超越次第,應循序漸進,其中主要意思包括:一是必須考慮學生認識活動的順序,也就是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安排教學內容,社稷教學方法;二是遵循科學知識內部的邏輯係統進行教學,否則教學雜亂無章而不能做到循序漸進,教學就會陷入混亂而學生學習沒有成效;
教育教學同樣遵循互相觀摩的原則。《學記》強調師友之間的切磋琢磨,互相取長補短,在集體的研討、爭鳴、競爭中借助集體的力量共同進步。否則,如果一個人孤獨地學習,脫離集體環境拒絕學友的幫助而閉門造車,必然造成孤陋寡聞的窘態。但是,擇友又必須要慎重,如果和不三不四的人結交,不僅不能答道相互觀摩的目的,反而還會違背師長的教誨,甚至荒廢了學業,正所謂和品性不好的朋友交往會學到一些壞習氣而違逆師長的教誨,從事一些不正經的交談會荒廢學業。
《學記》對中國教育史,也是對世界教育史的最大貢獻還在於它首次提出了“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並且能引導學生糾正自己的失誤過錯”、“教師的講解要與個人的理解相結合才能消化知識”的教學原則,繼承和發展了孔子依賴倡導的啟發誘導,也就是善於教喻的教學原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