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2節 儀禮中國,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四、不學禮,無以立

1.儀禮中國

《儀禮》是記述有關冠禮、婚禮、喪禮、祭禮、鄉禮、射禮、朝禮、聘禮等禮儀製度的經典著作。在宗教意識並不發達的古代中國,祭祀等原始宗教儀式並沒有像其他一些民族那樣,發展成為正式的宗教,而是很快轉化為禮儀和製度的形式來約束世道人心,共有100多卷的《儀禮》,就是一部詳細的禮儀製度章程,告訴人們在何種場合下應該穿何種衣服,站在或坐在哪個方向和位置,每一步該如何去做等等。

《儀禮》上記載,天子、諸侯、大夫、士日常所踐行的禮有:士冠禮、士婚禮、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燕禮、大射禮、聘禮、公食大夫禮、覲禮、士喪禮、喪服、既夕禮等等。《儀禮》是“三禮”中成書較早的一部,根據古文獻可以知道,商、周統治者有名目繁多的典禮,儀禮的複雜程度,沒有經過專業訓練的人,是不能經辦這些典禮的。

後代儒生在先前各種儀節的基礎上,經過不斷地排練補充,成為一本關於儀禮的職業手冊。他們要為天子、諸侯、士大夫舉行各種不同的禮,儀節非常多。《中庸》中說: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說的是禮的總綱有300條之多,細目有3000條之多,也正是如此,中國才稱為“禮儀之邦”。後來,傳到漢代時,《儀禮》隻剩下17篇,包括冠、婚、喪祭、朝聘、射鄉5項典禮儀節。這些儀節由禮學傳授者高堂生傳授給士大夫階層,作為這個階層的“士禮”。

《儀禮》中記載的一套禮儀,帶著非常明顯的階級特點。但是,《儀禮》中記載的所有禮節,不能說全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因為其中的有些形式,是從氏族製時期傳襲下來的禮俗。所以,通過學習這部經典,我們不僅能了解周朝各國貴族生活的一些側麵,還可以從中窺探到遠古的曆史蹤影。

比如說冠禮,就是由遠古氏族製時期的成丁禮演化而來的。成丁禮也叫入社禮,是氏族公社中男女青年進入成年階段必經的儀式。按照當時的習慣,男女青年隨著成熟期的到來,需要在連續幾年內,受到一定程序的訓練,使他們具有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堅強的毅力,具備充當正式成員的條件。如果訓練被認為合格,成年後,便可參與成丁禮,成為正式成員,得到成員應有的氏族權利,如參加氏族會議、選舉和罷免酋長等,還必須履行成員應儘的義務,如參加主要的勞動生產和保衛本部落的戰鬥等等。

到了奴隸製社會,冠禮成為貴族在本族中舉行的“成丁禮”,貴族不但沿襲了傳統的形式,而且還賦予了新的內容,舉行這種冠禮的目的是:鞏固貴族組織,加強宗法製度,從而有利於人民的統治。成員們的權利和義務也都以此為中心,這就和氏族公社的成丁禮有著本質的不同了。

再比如鄉飲酒禮,根據後人的論證,認為它起源於氏族聚落的會食製度,這種禮節的主要目的是尊長和養老。周族自從進入中原,建立王朝,多數成為了統治階級,父係家長製已經轉化成為宗法製度,原來習慣上應用的禮儀,也轉化為維護宗法製度和貴族特權的手段。鄉飲酒禮就變成在基層的行政組織中區分貴族長幼等次的禮節了。可見,《儀禮》這本書,不僅反映了周代貴族在冠婚喪祭、飲射朝聘中的生活,而且,還保留了一些遠古禮俗的外殼。

劉邦建立了漢王朝,朝廷的禮儀出自叔孫通之手,叔孫通原本是秦朝的博士,因此漢朝多采用的是秦朝的禮儀。叔孫通擬定的那套朝廷禮儀,並沒有作為製度。他所撰寫的《禮儀》,後來也沒有人傳習。然而,《儀禮》雖然在西漢時期成為學官比較晚,當時並不被漢高祖、漢文帝、漢景帝所重視,但是這本書的傳授並沒有因此而中斷。自從經學大師鄭玄為《儀禮》做注以後,就更被一般人士所學習了。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越來越多的禮學家湧現出來,士人們重視《儀禮》這本書,自然不能不影響朝廷的製禮作樂的工作。那時官員們提的意見,辯駁責難,都是把“三禮”作為依據。儘管《儀禮》17篇所記述的禮儀製度,遠遠不能滿足後世統治階級的需要。然而,各朝禮典的製定,大都是以《儀禮》為重要依據,進而添加其他的條目。

中國曆代王朝都非常重視禮製,每個王朝的建立,都要物色一些精於禮學的專家,來製定一套禮儀。因為禮製對於鞏固尊尊卑卑的等級製度,維護階級對立的社會秩序,有著很大的作用。從殷代、周代到清代,幾千年來中國都有自己的一係列的禮儀製度。在漫長的奴隸製和封建社會裡,禮製是一種很特殊的上層建築,了解禮製,就能對中國古代社會的認識更為具體。

禮是儒家學說的核心部分,先秦的六經中有《禮》,漢代設立五經學官,其中也有《禮》,唐朝設立九經,其中的“三禮”就是《周禮》、《儀禮》和《禮記》;宋代設立《十三經》,中間也有“三禮”。禮一直是古代貴族子弟和一般人士的必修課程。在過去的三千年裡,大多數士大夫的知識結構中,禮是重要的組成部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