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節 胎教先驅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7節 胎教先驅,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這首詩歌的作者可能是周公,詩歌中除了歌頌之外,周公還以深謀遠慮、富有政治經驗的政治家的見識,向當時的周天子和全宗族的既得利益者,提出了敬天法祖、以殷為鑒的告誡,以求得周王朝的長治久安。天帝命文王興起周邦,同時也福澤周朝的子子孫孫,因為文王,周族的子孫百代會得到福祿的榮耀。周王朝人才眾多,才得以世代繼承傳統,眾多人才濟濟一堂,才使得文王可以放心安定。
文王的風度莊重而恭謹,行事光明正大,他的德行感動天帝,所以才能承接天命而興起周朝,從而取代殷商。這是天命所係,連殷人都心悅誠服。商朝的子孫如今已經臣服周朝,可見天命無常是會改變的。殷商正是因為不順應天命,才使得失去了享受福祿的資格,作為周朝子孫,一定要以殷商為鑒,敬天修德,才能使天明不變,永保福祿。要想讓天命不改變,就必須自身做到效法於天,而周人的榜樣就是文王。所以作為周人,一定要學習文王的德行和勤勉,這樣就可以得天富佑,長治久安。
天命論本來是殷商奴隸主的政治哲學,認為統治者的權利是天帝賜予的,奉行天帝的旨意,才能在人間實行統治。統治者所作的一切都是天意,天意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周王朝在推翻殷商的統治時,也是借用天命作為自己建立統治的理論依據。然而,周王朝吸取了殷商亡國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天命無常”、“唯德是從”的觀點。意思是上天隻選擇有德之人來統治天下,統治者失德,便會被革去天命,而另以有德者來代替,文王就是以德而代殷興周的。所以周人要以殷為鑒,敬畏天帝,效法文王的德行,才能永保天命。
周公在表達“天命無常”、“唯德是從”的時候,不是隻空發議論,而是通過對文王功業和德行的歌頌,以事實為依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如果沒有文王的德行,就無法創立今天的周王朝,也就沒有今日和後世的榮耀顯貴。殷商人口原本比周國要多得多,因為喪失了民心,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殷商的貴族也淪為了周朝的服役者。周公作為老資格的政治家,他是在歌頌文王,同時也是對後生晚輩的諄諄教導、懇切叮嚀,這其中有勸勉,有鼓勵,有啟發,有引導,可謂是理正情深、苦口婆心。
我們來好好地欣賞一下這首詩歌:
文王神靈升上天,在天上光明顯耀。周雖是古老的邦國,承受天命建立新王朝。這周朝光輝榮耀,天帝的意旨完全遵照。文王神靈升降天庭,在天帝身邊多麼崇高。
勤勉進取的文王,美名永遠傳揚人間。天帝厚賜他興起周邦,也賞賜子孫宏福無邊。文王的子孫後裔,世世代代繁衍綿延。凡周朝繼承爵祿的卿士,累世都光榮尊顯。
累世都光榮尊顯,深謀遠慮恭謹辛勤。賢良優秀的眾多人才,在這個王國降生。王國得以成長發展,他們是周朝棟梁之臣。眾多人才濟濟一堂,文王可以放心安寧。
文王的風度莊重而恭敬,行事光明正大又謹慎。偉大的天命所決定,商的子孫成了周的屬臣。商的那些子孫後代,人數眾多算不清。天帝既已降下意旨,就臣服周朝順應天命。
商的子孫臣服周朝,可見天命無常會改變。歸順的殷貴族服役勤敏,在京師祭享作陪伴。他們在祼禮上服役,身穿祭服頭戴殷冕。為王獻身的忠臣,要感念你的祖先。
感念你祖先的意旨,修養自身的德行。長久地順應天命,才能求得多種福分。商沒有失去民心時,也能與天意相稱。應該以殷為戒鑒,天命不是不會變更。
天命不是不會改變,你自身不要自絕於天。傳布顯揚美好的名聲,依據天意審慎恭虔。上天行事總是這樣,沒聲音沒氣味可辨。效法文王的好榜樣,天下萬國信服永遠。
《大明》:周朝開國曆史的頌歌
這是一首具有史詩性質的頌詩,從周朝始祖後稷誕生、經營農業到公劉遷徙到豳地,古公亶父遷到岐地,王季繼續發展,文王伐密伐崇,直到武王滅亡商朝,可以說是把每個重大的曆史事件都寫到了。這首詩歌應該是周王朝貴族為了歌頌自己祖先的功德,為宣揚自己王朝的開國曆史所作。
皇天偉大,天命難測,想做一位好的國王也不是那麼容易的。是天命讓帝辛坐上了商朝的王位,又是天命讓帝辛失去了商朝。這是因為殷商的命運走到了末路,周朝的命運慢慢興旺起來。周文王的父親王季娶了任家姑娘,太任是商朝末期貴族家的女兒,她生性端正嚴謹、莊正誠敬,做事合乎仁義道德。她嫁給王季之後,主持後宮立身端正,宮廷上下肅穆祥和。
太任懷孕的時候眼睛不看邪曲的場景,耳朵不聽邪亂無禮的聲音,不講傲慢自大的言語。作為曆史上有記載的胎教先驅,姬昌一生下來就非常聰明,太任教他一,他能知道十。人們都讚歎說: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啊!文王承受天命,是位偉大英明的君主,恭敬謙讓而又勤勉努力,很好地肩負起周朝的祖業。
天帝明察人世間,發現在文王身上集中體現了天命,於是在文王還年輕的時候,天帝賜予了他一樁好姻緣,天作之合。姬昌在渭水之濱遇到太姒,麵對她的美貌,姬昌感歎驚為天人。後來得知太姒仁愛而明理,生活儉樸,姬昌決定迎娶太姒。因為渭水上沒有橋,姬昌決定在渭水上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在迎娶太姒的時候,場麵盛大。太姒生下了武王,武王承受天命討伐殷商。在牧野之戰,雖然敵軍眾多,而武王率領的周軍鬥誌昂揚。牧野之戰場麵盛大,武王在薑尚的輔佐之下,最終一舉滅亡了殷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