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5節 《詩經》尾聲的氣息,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漸漸之石》:艱難的行軍旅途

一位下級軍官自述東征的勞苦,在行軍的途中,來訴說行軍的艱難和緊張。他在急行軍途中,迎麵映入眼簾的是懸崖峭壁,擋住了隊伍的去路。他忍不住驚呼道:這石崖峭壁多高多陡呀!他開始歎惋山川的遙遠,跋涉攀緣中步步維艱,他疲勞不堪,盼望能早點抵達目的地。然而山川悠遠,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

整個急行軍也是行軍緊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可見這次東征的緊迫性。在急行軍不斷深入的過程中,他們似乎有了更多難言的痛苦,行軍緊迫,已經無暇再顧及以後能否脫險的問題了,大家已經把生命完全地置之度外。

夜晚行軍的時候,天河之中出現了黑雲,就像黑豬渡河一樣,月亮靠近畢星,在古人眼裡這些都是下雨的征兆。這位下級軍官擔心遭遇滂沱大雨,這樣會使行軍難上加難,所以他一心一意隻想加速行進,無暇顧及其他。

旅途中的苦情,行軍中的憂慮,一層深過一層: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麼高。山遙水又遠,跋涉真辛勞。將士向東進,出發無暇等破曉。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麼陡。山遙水又遠,何處是儘頭。將士向東進,深入無暇顧退走。

有豬是白蹄,成群蹚水波。月亮近畢星,就怕雨滂沱。將士向東進,無暇他顧快通過。

巉()

《苕之華》:荒年的慘景

淩霄花盛開,一片黃色,葉子青青,蔥蘢繁密。如果單從淩霄花葉青花黃來看,這確實是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可那隻是淩霄花,而身在荒年中的人們,卻難以為生。人們痛心身處荒年,在饑餓中掙紮,九死一生,難有活路,反而不如淩霄花一類的植物了,相比之下,它們生命旺盛,活得更自在。

一位了解人民的下層士人,看到這樣的慘景,他的心裡憂傷不已,以至於覺得最大的遺憾就是降生到這個世界上來。天地之下,本應該以人為貴,今日反而羨慕並無知覺的植物,乃至說出不如不降生的話,實在是讓人悲痛憤恨。

士人說:荒年無物可食,宰母羊吧,可是它瘦弱得隻剩下一個大頭了;打魚吧,水中捕魚的竹器中隻有星光並不見魚。陸地上的動物蕭索,水中的動物凋耗,以至於人們發出了最沉重的呼號。人吃人,同類相殘,本已經慘絕人寰,可是士人卻說,即使是人可以吃,而剩下的人也已經很少了。而且還可以看見,吃草的羊都已經瘦得無肉可吃,何況饑餓已久的人呢!先不說個個骨瘦如柴,就是把這為數不多的人全吃了,也難以填飽肚子。

荒年的慘景:

淩霄花開放,望去一片黃。心裡正憂愁,更有多悲傷!

淩霄花繽紛,枝上葉青青。知道我這樣,不如不降生。

母羊身瘦頭特大,星光靜靜照罶下。若說人也可以吃,太少還不夠塞牙。

罶(liǔ)

《何草不黃》:征夫的非人生活

一位行役在外的征夫,生活辛勞艱險,表達出自己遭受非人待遇的抗議。這既是一種強烈的抗議,又是一種憤怒的揭露,他滿腔悲憤地呼喊道:可悲我們這些出征之人,不被當作人,就像塵土一樣!

這位征人口吻淒慘,彆有一份無奈中的苦楚。既然草木注定要變枯黃、變黑腐,那麼作為征人,也就注定要走下去。統帥者絲毫沒有想到,草黃草腐乃是物之必然本性,而人卻不是為了行役而生於世間,人非草木,更不能拿人和草木相提並論。可是在那樣的年代,有誰能逃過行役之苦呢?這種痛苦不是一個人的宿命,而是整個社會的悲劇。這是一輪曠日持久而又殃及全民的大兵役,家與國在征人眼裡隻是連天的衰草和無息的奔波。

因此,征人發出了久壓心底的怨恨:我們不是野牛、老虎,更不是那越林穿莽的狐狸,為什麼我們卻和這些野獸一樣長年在狂野、幽草中度日!難道我們生來就是與野獸同命的嗎?彆忘了,我們也是人!

隻不過,怨恨終究隻是怨恨,命如草芥、生如走獸的征夫們並沒有改變自己命運的能力,他們注定要在征途中結束自己的一生。他們之所以過著非人的行役生活,是因為在統治者眼中,他們根本就不是人,而是一群戰爭的工具而已。所以,怨恨的結局仍然是,役車高高地載著征人,行駛在那寬廣的大路上。

這是一種毫無希望、無從改變的痛苦泣訴,征人的生活是悲苦的,征人的人生是荒涼的。周朝的統治者如此用兵不息,他萬萬沒有想到,征人們的哀歎,就是亡國之音。

什麼草兒不枯黃,什麼日子不奔忙。什麼人能不從征,往來經營走四方。

什麼草兒不黑腐,什麼人那似鰥夫。可悲我等出征者,不被當人如塵土。

既非野牛又非虎,穿行曠野不停步。可悲我等出征者,白天黑夜都忙碌。

野地狐狸毛蓬鬆,往來出沒深草叢。役車高高載征人,馳行在那大路中。

*********

寫到這裡,《小雅》的內容完成了,後麵就是《大雅》了。其實《詩經》寫到這裡,就已經有接近末尾的氣息了。記得剛開始寫《詩經》的時候,我的頭特彆大,305首詩歌,一首首地這麼來寫作,想想就有些壓抑。可是當自己咬咬牙走下去之後,再一回神,四分之三的內容已經寫完了。可能我們做事情都需要這麼一個過程,從有這麼一個意識,到建立關於這個意識的框架,然後在豐富框架內每一個細節的內容。建立好框架和豐富其中的內容之後,我們就開始一趣÷閣一劃地描摹,這個過程會逐漸地細化,再細化。哪怕其中的一個微小的細節,也要做到讓自己滿意。麵對這部作品,我就像是在做一件工藝品,貴在雕琢,而永無止境,沒有最好,隻有更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