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節 老子的道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9節 老子的道,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老子,字聃,諡號伯陽,又稱李耳,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縣人。曾經做過周朝管理藏書的官員,是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道德經》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的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不依靠任何外力而能獨立長存永不停息,循環運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為萬物根本”的永恒意義。
《道德經》中包括了大量的樸素辯證法的觀點,例如,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具有正反兩麵,“循環往複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並能由對立麵轉化而來,“正常與怪異互相轉變,善良與邪惡也能彼此循環”,“禍與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轉化”。老子還認為,世間事物都是有和無的統一,有無相生,而無是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而有生於無”。
“天道,就像是把弦繃在弓上射箭一樣,弦位高了就要壓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來的時候,就要加以減弱,不足的時候,就要加以補足。天道,是減損有餘的,用來補給不足的。但人之道卻不是這樣,總是在減損不足的,用來供給有餘的。有誰能夠把有餘的拿來補給天下不足的呢?隻有能夠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所以,開悟的道者不會儲藏財物,而是把多餘的財物用來幫助彆人,他們越是這樣做,反而越會擁有財物。越是給予彆人,自己反而越多。道的創造總是利於萬物,而不是去傷害它們。開悟的道者無論做什麼事,都不會與人相爭。”
“人民之所以遭受饑荒,是因為由於統治者吞吃的賦稅太多,所以人民才陷於饑餓。人民之所以難於統治,是由於統治者政令繁苛、喜歡有所作為,所以人民就難於統治。人民之所以輕生冒死,是因為統治者為了奉養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淨了,所以人民覺得死了都不算什麼。老百姓連死都不怕了,再用死來嚇唬他們還有什麼用呢?隻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過分地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老子的學說對於中國哲學的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後麵我們還會好好地學習《道德經》這本經典。老子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兩千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項羽,西楚霸王,中國古代傑出的軍事家和著名的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的代表人物,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西楚王朝的建立者,是力能扛鼎氣壓萬夫的一代英雄豪傑。秦朝末年,項羽隨著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公元前207年,在決定性的戰役巨鹿之戰中,項羽率領的楚軍大破秦軍主力。秦朝滅亡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遊的梁、楚九郡。後來在楚漢戰爭中,西楚霸王被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自刎而死。項羽自刎前和虞姬訣彆的情景非常悲壯,後世為此也創作了霸王彆姬的戲劇。
對於項羽的剛壯和氣概,後人佩服至極而又扼腕歎息。司馬遷評價道:項羽分封18路諸侯王,自號為西楚霸王,他的權利和皇帝是一樣的;最後雖然他沒有當成皇帝,但這也是古今未曾有過的事情。對於項羽的失利,後人也有詩雲:彆歌仍顯霸王剛,山可拔兮鼎怎扛。天與英雄機會等,民心畢竟向劉邦。
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後崛起,舉兵反秦。巨鹿之戰後,他率軍挺近關中,滅掉暴秦,威振海內。項羽的勇武古今無雙,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曆史上最為勇猛的將領,“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卒於公元前195年,楚國沛郡人,也就是今天的江蘇豐縣人。劉邦出身平民階級,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在沛郡起兵,稱為沛公,秦朝滅亡後被封為漢王。在後來的楚漢戰爭中,他打敗了西楚霸王項羽,成為了西漢的開國皇帝。他對中華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和發揚有著決定性的貢獻。他不僅是漢朝的開國皇帝,更是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我國傑出的政治家、卓越的軍事家和指揮家。
陳勝,秦朝末年反秦義軍的首領之一,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率眾起兵,成為了反秦義軍的先驅,拉開了秦末轟轟烈烈的楚人反秦大幕。
春申君,明智忠心,寬厚愛人,以禮賢下士、招致賓客、輔佐治國而聞名於世。楚頃襄王時,秦昭王派大將白起帶兵打敗了韓國和魏國之後,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楚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楚頃襄王病重,春申君又設計將留在秦國做人質的楚太子熊完救回楚國即位。春申君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齊國孟嘗君田文並稱為“戰國四公子”。
孫叔敖,楚國名臣。在海子湖邊被楚莊王舉用,公元前601年,擔任楚相,輔佐楚莊王教導百姓,寬刑緩征,發展經濟,政績非常的突出。他改善了農業的生產條件,增強了楚國的國力。
*********
好了,寫完了以上這幾位名人,我們需要恢複一下情緒,慢慢回到我們的詩歌上來。因為一個周王朝征討蠻荊的事情,我們詳細地介紹了一下楚國,我們現在該回到今天的這首《采芑》上來了。《詩經》是文學經典,而文學是用來反映生活麵貌的,生活麵貌的來源和當時的曆史背景是息息相關的。我想通過《詩經》這本文學經典,把整個周朝的曆史進行一下簡單的梳理,讓我們更好地理解整個周王朝的來龍去脈。這件事情做好了,我們的《詩經》也就更好理解了,也方便了後麵其他經典的學習。畢竟,大部分的國學經典之作都是在這個曆史背景下產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