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節 兩種處世態度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8節 兩種處世態度,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公元前638年,楚成王打敗宋襄公,楚國從此稱雄中原。公元前306年,楚國滅掉越國。公元前224年,秦國名將王翦(jiǎn)率領60萬秦軍南下攻打楚國,楚國潰敗。公元前223年,楚國被秦國滅掉。
楚人定居的江漢一帶,土著居民相當複雜,楚武王前後,在不太長的曆史時期內,楚國就完成了對江漢地區的兼並和占領。楚人咄咄逼人,不斷問鼎中原,不斷兼並中原各國,這和楚人的尚武精神是分不開的。楚人英勇善戰,視死如歸,具有強烈的為國捐軀的犧牲精神,即使戰死疆場,馬革裹屍,也視為光榮和自豪。屈原在《國殤》中對此作了淋漓儘致的歌頌: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淩。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楚人特彆迷信鬼神和卜筮,自春秋以來,楚國人迷信是眾所周知的,他們的迷信程度要遠遠地超過其他的諸侯國。北方的諸侯甚至把他們和蠻族放到一起,稱之為楚蠻。南遷後的楚人又跟從了蠻人的風俗習慣,因此後來的華夏族視楚人為荊蠻。
在正常的情況下,楚人在每場戰爭之前都要占卜的,信奉巫術的楚人在軍隊中會配有隨軍的巫師,這些巫師有時也擔當謀士的職位。楚人的軍陣分為五部:前、中、後、左、右。每部軍隊都會有偵察兵先行,這些偵察兵有的步行,有的騎馬,他們的手中都拿著茅草。茅草既是楚國的特產,也是楚人在祭祀占卜時使用的重要植物,偵察兵手持茅草作為信號之用,這其中既有軍事意義也有濃重的宗教意義。他們的五軍中,又以前軍持茅草最多,因此按照這個原理可以判彆楚軍五軍陣的方位。
《左傳》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孫叔敖做令尹時,選擇實行楚國好的法典,軍隊在出動時,右軍跟隨主將的車轅,左軍打草作為歇息的準備,前軍用茅旌開路以防止意外的發生,中軍負責斟酌謀劃,後軍以精兵壓陣。通過這句話,楚國軍陣兵力的部署就很好地體現出來:左右軍為策應,前軍為先哨,中軍為指揮部,預備兵力集中在後軍。
《吳起兵法》中寫道:楚國人性情柔弱,領土廣大,政令紊亂,民力疲困,所以陣勢雖然嚴錚但不能打持久戰,打它的方法,要襲擾它的駐地,先挫傷它的士氣,然後突然進擊,突然撤退,使其疲於應付,不要和它決戰,這樣就可以大敗它的軍隊。戰國名將吳起的寥寥幾句,就把楚軍的弊病都揭示出來。
其實楚國自春秋開始一直都有尚武的習俗,它的曆代國君也多有征戰沙場的親身體會,甚至他們有“三年不征戰內心就會慚愧”的說法,頻繁的征戰擴大了楚國的疆域,也消耗了它的國力。戰國的中後期,楚國由於忙於境內少數民族的治理,而無暇北顧,楚國的全盛時期已經過去了。
楚國的軍事技術較為發達,士兵大規模地使用水犀、象皮製成的鎧甲,甚至盾牌也大量采用這種材質。楚國的兵員眾多,大量地捕殺犀、象,也成為了這些動物在長江流域消失的一個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楚人還發明了雙手劍,但是雙手劍的大量配備是在吳國。
楚國的名人輩出,比較突出的幾位分彆是熊繹、屈原、老子、項羽、劉邦、陳勝、春申君、孫叔敖等等。
熊繹及其後代是江漢流域最早的開發者,《左傳》中記載:從前我們的先王熊繹住在荊山僻處,乘柴車、穿破衣服來開辟叢生的雜草,跋山涉水來事奉天子,隻能用桃木弓、棗木箭作為進貢。荊山,在今天的湖北省西部,位於漢江西岸。從《左傳》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楚國在建國以後相當長的時期,都過著艱苦奮鬥的窮日子。國君帶領著臣民跋涉山林、開辟疆土,同甘共苦。麵對周邊各國存在的威脅,尤其是麵對北方周朝軍隊一次又一次的南侵,楚人振奮軍心,習練武藝,保持警惕,枕戈待旦。楚國君王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特彆是注重以先王創業的事跡對臣民進行傳統教育,以此來凝聚人心,鼓舞士氣,尋求內部的穩定和對外的發展。
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他雖然忠事於楚懷王,但卻屢遭楚國貴族的排擠。懷王去世後,楚頃襄王聽信了讒言,把屈原進行流放,屈原最終投汨羅江而死。屈原是中國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也是我國已知的最早的著名詩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邊上遊蕩,他沿著江邊走邊唱,麵容憔悴,模樣枯瘦。漁父見到了屈原,向他問道:您不是三閭大夫嗎,為什麼會落到這步田地呢?屈原回答:天下都是渾濁不堪的,隻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汙,世人都迷醉了唯獨我清醒,因此我被放逐了。漁父聽後說道:聖人從不死板地對待事物,而能隨著世道一起變化;世上的人都肮臟,何不一起攪渾泥水揚起濁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美酒呢?為什麼想得過深而又自命清高,以至於讓自己落個放逐的下場?
屈原說:我聽說,剛洗過頭一定要彈彈帽子,剛洗過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麼能讓清白的身體去接觸世俗塵埃的汙染呢?怎麼能讓晶瑩剔透的純潔蒙上世俗的塵埃呢?我寧願跳到湘江裡,葬身在江魚的腹中。漁父聽了,微微一笑,搖起船槳動身離去,漁父唱到:滄浪之水清又清,可以用來洗我的帽纓;滄浪之水濁又濁,可以用來洗我的腳。漁父遠去了,不再同屈原說話了。
屈原和漁父的對話,是《楚辭》中的一篇,名為《漁父》。通過屈原和漁父的對話,我們可以看出兩種不同的處世哲學。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的國都郢都。當年的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頭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因此而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