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節 一日三秋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3節 一日三秋,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君子陽陽》:載歌載舞真快樂
對於並不省心的東周統治者來說,他們需要憂慮的事情太多了,可是,人不能總是處在憂慮之中,該享受的時候就享受,該開懷的時候就開懷,這也不失為人生存的一種方式。這不,貴族們就叫來了樂官和舞師,他們今夜要載歌載舞,好好地開心一下。舞師一會兒手握著笙中的簧片,一會兒搖動著羽毛;樂師一會兒奏曲子“由房”,一會兒奏曲子“由敖”。古代人尚且都這麼做,這隻能說明,音樂和舞蹈確實能給人帶來快樂。
大家一起嗨起來吧:
舞師喜洋洋,左手握笙簧,右手招我奏“由房”。心裡樂又爽!
舞師樂陶陶,左手搖羽毛,右手招我奏“由敖”。快樂真不少!
《揚之水》:士兵也想家
平王在位期間,周朝還是比較混亂的,這主要是因為天子的權威削弱了,諸侯國的力量強大了。周平王的母親是申國人,申國又常受到楚國的侵擾。周平王為了母親故國的安全,就從周朝抽調出部分軍隊,到申國的戰略要地去屯墾駐守,來防止楚國的侵擾。這些被派去的周朝士兵,隻得遠離故鄉,去守衛並非自己諸侯國的土地,心中的不滿和淒苦,自然會有所流露。申國、甫國和許國的國君都是薑姓,周平王的母親是申國的薑姓公主,與甫國、許國兩個諸侯國也是親戚關係。所以周平王在派兵保衛申國的時候,也會照顧到甫國和許國這兩個國家。
戍守時,戰士們會非常想家,想念守在家園的妻子。如果說士兵是遠離泉源的河水越流越遠,那麼妻子就如同堅定不移的木柴不飄不流;如果說日月如流水一樣不斷流失,那思家的情懷就如沉重的柴草不動不移。分離的日子越長,思念妻子的感情就越強烈。終於,士兵喊出了自己的心聲:家裡的妻子你還好嗎?我何時才能回家和你相聚?夫妻之情,故園之思,遠戍之苦,不平之鳴,都融化在士兵的呐喊中。
這就是士兵內心想說的:
小河溝的水再湍急,也衝不走成捆的木柴。那位遠方的人兒,不能和我駐守申國城寨。想念你很想念你,哪時我才能回到故裡?
小河溝的水再湍急,也飄不起成捆的柴草。那位遠方的人兒,不能同我守衛甫國城堡。想念你很想念你,哪時我才能回到故裡?
小河溝的水再湍急,也流不動成捆的柳枝。那位遠方的人兒,不能與我守衛許國城池。想念你很想念你,哪時我才能回到故裡?
《中穀有蓷》(tuī):被拋棄的女子也要堅強地麵對生活
女子遇人不淑,最終的結果會是痛苦、悲傷、憤怒。婦女在春秋時代被男子遺棄的情況,顯示了男權主義在那個時代已經成為社會倫理觀念的主流。女子擇偶不慎,嫁個忘恩絕情的丈夫,最終被拋棄,隻得落個自怨自艾的下場。中國婦女地位的低微,已經有兩千年以上的曆史了。
益母草是中草藥,根據《本草綱目》記載,益母草對婦女有名目益神之功效,可做婦女治療調養之用。在古代,一提起益母草,便可以使人聯想到婦女的婚戀、生育、家庭、夫妻這樣的內容。益母草乾枯後,把益母草曬乾,便可入藥,它可以促進夫妻感情和有益於生兒育女。如果一位被拋棄的女子看到了乾枯的益母草,她心裡會是怎樣的滋味!
女子被薄情的丈夫拋棄,她在怨天尤人的同時,也開始痛定思痛。她說,嫁人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遇人不淑是一件多麼不幸的事情,後悔也來不及了。這似乎是對自己過去生活的小結,也是對今後生活的警戒,她在告訴自己,也在告訴其他已婚和未婚的女子。不過這位女子依然是自重自覺的,她的靈魂是清醒和堅強的。
山中一棵益母草,根兒葉兒都枯槁。有位女子被拋棄,一聲歎息一聲號。一聲歎息一聲號,嫁人艱難誰知道!
山穀一棵益母草,根兒葉兒都乾燥。有位女子被拋棄,長長歎息聲聲叫。長長歎息聲聲叫,嫁個惡人真懊惱!
山穀一棵益母草,乾黃根葉似火烤。有位女子被拋棄,一陣抽泣雙淚掉。一陣抽泣雙淚掉,追悔莫及向誰告!
《兔爰》(yuán):黑白顛倒的時代真讓人抓狂
野兔生性狡猾,用來比作小人;山雞性情耿直,用來比作君子。補鳥獸的網,既可以捕山雞,也可以捉野兔。但獵人隻捉山雞,卻把野兔放了,用來指小人可以逍遙自在,君子卻無故遭難。用這樣形象的比喻,來解釋當時社會是多麼的黑暗。
過去的生活多好,自由自在,沒有什麼兵役、徭役、勞役什麼的。看看現在的生活,各種苦難、憂患、災禍鋪天蓋地而來。時代變遷的過程中,老百姓要承受多少災難。在如今這樣的時代中,真是想長睡不醒!
野兔往來任逍遙,山雞落網慘淒淒。在我幼年那時候,人們不用服兵役;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苦難竟齊集。長睡但把嘴閉起!
野兔往來任逍遙,山雞落網悲戚戚。在我幼年那時候,人們不用服徭役;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憂患都經曆。長睡但把眼合起!
野兔往來任逍遙,山雞落網戰栗栗。在我幼年那時候,人們不用服勞役;在我成年這歲月,各種災禍來相逼。長睡但把耳塞起!
《葛藟》(lěi):流離之人所受的苦難
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極其寵愛褒姒,後來褒姒生了一個兒子名叫伯服。周幽王為了討褒姒歡心,廢掉了申後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為後,以伯服為太子。姬宜臼是申後的兒子,無奈之下逃到申國。申侯隨後聯合繒國和犬戎大舉進攻周幽王,周幽王和伯服均被犬戎殺害。隨後,申國、魯國、許國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即位。姬宜臼為躲避犬戎之難,在公元前770年遷都洛邑,為周平王,周王朝自此進入了東周時代。平王執政期間,周王室衰微,諸侯紛紛恃強並弱,周平王在內外交困中度過了五十年,於公元前720年去世。
平王的這一東遷,讓很多人都不得不背棄宗族,遠離故鄉。東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流離的過程,百姓們在這個過程中遭遇了各種各樣的苦難,難以言儘。而這些苦難中,最重要的就是親人離散,得不到父母兄弟的關懷。而這種痛苦,就像葛藤一樣連綿不斷,悠長不儘。
流離之人站在黃河邊上,見到葛藤茂盛,綿綿不斷,不禁觸景傷情,聯想到自己遠離兄弟、漂泊異鄉的身世,竟然感覺人不如物。他流落他鄉,六親無靠,生活也沒有著落,不得不向彆人祈求,甚至和彆人喊爹爹,處境是多麼的艱難,地位是多麼的卑下。但是即便如此,也沒有博得彆人的一絲憐憫。飄零的淒苦,世情的冷漠,這就是流離帶來的痛苦。
葛藤纏繞綿綿長,在那大河河灣旁。兄弟骨肉已離散,叫人爹爹心悲涼。叫人爹爹心悲涼,他也哪裡會賞光。
葛藤纏繞綿綿長,在那大河河岸旁。兄弟骨肉已離散,叫人媽媽心悲涼。叫人媽媽心悲涼,她也哪裡會幫忙。
葛藤纏繞綿綿長,在那大河河灘旁。兄弟骨肉已離散,叫人哥哥心悲涼。叫人哥哥心悲涼,他也隻把聾啞裝。
《采葛》: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熱戀中的男女沒有不希望日夜廝守、耳鬢廝磨的,分離對於他們來說是極其痛苦的,即使是短暫的分彆,在他們的感覺中也似乎非常漫長,以至於難以忍耐。戀愛中男女的暫時分離就是一種普通而又最折磨人的情感,“一日三秋”這個詞是對這種情感最好的概括。仔細想想,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美好的感覺,它的價值永遠都不會消退,反而會隨著時代綿遠而流傳下去。
愛情,就是這麼神奇:
那位采葛的姑娘。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整月長。
那位采蒿的姑娘。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秋季長。
那個采艾的姑娘。一日不見她,好像三個周年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