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3節 藝術、真理和生活細節,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其次,表達真情實感的方式就是行為和動作,其實這種表達方式就已經打折扣了,因為畢竟這裡麵含有我們做作的成分和理性的分析。打折扣最多的就是說話了,話語如果能表達出自己真實想法的十分之一,那就已經非常不錯了。因為我們在說話之前,需要思考怎樣說才合適;可能我們說了半天,也沒有一句是自己真心想說的。

這倒讓我開始反思生活、思考藝術了。有人說:藝術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我慢慢地感覺到,了解生活最好的方式還是得把自己融入到生活之中,在生活中多擔任幾個角色,隻有事情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內心才會真正地受到觸動。文學小說是藝術,它可以用幾十萬字凝練一個人的一生,無論它的描繪是多麼的精彩,也多多少少會顯得粗枝大葉。然後,小說可能還會改編成一部兩個小時的電影。當一個人的一生變成兩個小時的時候,還能表達出什麼來呢?再厚重的人生也會因此變得單薄了。

我當然不是因此來否定藝術!藝術是藝術家寶貴的生命,也是人類的智慧結晶。因為一個人隻能活一生,想要了解彆人的一生,需要靠藝術;想要過好自己的這一生,更得需要藝術。我隻是想說,藝術表達出來的東西都是有共性的,從縱向來看每個人的一生,也是有規律可循的,這也可以視為藝術和人生兩者之間的一種共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藝術就是在努力地表達人生的這種共性。

但是,一個人一生之中的內容卻是互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精彩的,這似乎可以理解為共性和個性之間的區彆與聯係。就像藝術總結出來的道理是共性的一樣,我們應該怎樣處理這種共性與我們每個人具體生活的這種個性之間的關係呢?

首先,我們不要輕易地否定了自己,不要輕易地否定了自己的一生。從曆史的長河來看,一個人的一生確實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每個人的一生又是獨一無二、非常珍貴的。因為我們還得需要一天一天地生活,沒有誰會知道明天會出現什麼樣的細節;而許多的細節連在一起,對於人的一生又是至關重要的。這種細節決定了我們人生的與眾不同,所以我們要過好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

然後,我們可以廣泛地接觸藝術、學習藝術,用藝術總結出來的智慧來武裝自己,來增加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判斷力,我們甚至可以把藝術視為詮釋真理的一種方式。但是正是由於我們需要一天一天地生活,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細節的問題時,我們要做的,還是在該自己下決定的時候,一定要相信自己的感覺,不要受到環境的影響,更不要被一些藝術的思想所迷惑。

藝術不僅為我們帶來了很多精彩的聯想和想像的空間,增加了我們的認知水平和判斷力,更重要的是,藝術應該給我們帶來堅持自己的勇氣,尤其是我們在受到挫折和打擊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相信真理,堅持真理,因為真理的力量可以改變自己窘迫的狀態。

藝術是表達真理的一種方式,我們在通過藝術來學習真理的時候,也要慢慢地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並在生活的細節中踐行堅持真理。藝術總結出來的真理是具有共性的,能不能在實際的生活中堅持下去就是個性了。所以道理大部分人都會懂,但是結果卻出現了千差萬彆。我們可以通過欣賞藝術的方式來學習真理,但是我們一定要明白,真理是需要踐行和堅持的。

有時候,堅持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就是堅持真理的一種體現,因為內心真實的感受本身就是真理的產物之一。比如,如果我們實在分不清什麼是真實的話,我們就嘗試不要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也不要相信自己所聽到的,要相信自己第一感覺所感覺到的。這樣就叫做相信自己,也就不會輕易變得迷茫了。

說了這麼多,其實我就是想說,藝術是用來表達真理的一種方式,我們可以通過欣賞藝術的方式來學習真理;在麵對生活的實際問題時,我們要有堅持真理的勇氣和耐心;當我們實在很迷亂,而且也找不到一個支撐自己的思想點的時候,我們要想保持住自我,就必須要相信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感受。

*********

我們如果想要活得輕鬆,就需要把人生看作一場旅行,我們的任務是欣賞風景。我們不應該把人生看作一場馬拉鬆長跑,過程艱辛,卻又不能很快地到達終點。可是,真能做到看風景的心態,不受環境的影響,這談何容易啊!我們的內心得需要具備多少東西才行?

如果我們願意享受一件事情帶來的快樂,那麼我們同樣也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可以承受這件事情可能給我們帶來的痛苦。越是快樂可能後來就越痛苦,因為世間就是這樣,有因就有果,有苦就有樂。

老子說“上善若水”,意思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樣,處於眾人注意不到的細微之處,澤被萬物而不爭名逐利,是最接近於道的。

水,到底有多少智慧呢?水,是每個人生存的至寶,水是營養,安靜,沒有味道,每個人都離不開它;水,如明鏡,能反射出所有人;水,誌存高遠,一心入海,千難萬阻也可水滴石穿;水,能圓能方,能根據具體的環境來調整自己,又不失去方向;水,逐漸深入,看似不起眼,卻能滲入到我們的心靈深處,慢慢地影響一個人;水,更新源源不斷,安靜平和;水,無風不起浪,但一浪,就把人拍在沙灘上。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做到“做人如水”的話,那會是一種什麼樣的境界呢?

2.《詩經》全文欣賞

在寫《詩經》的每首詩歌之前,我需要把自己內心的糾結和大家分享一下。對於《詩經》每首詩歌主旨的理解,不同的年代、不同人的見解是有不同的。《詩經》流傳到現在已經有2500年的曆史了,這其中有很多的學者對詩歌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這些見解之間有時候還會有很大的不同。

但是,可以確定的是,詩人在創作一首詩歌的時候,感情一定是惟一的。詩人隻是在表達他此刻的心情,他不會想到自己寫的詩歌會成為經典,流傳百世;他更不會想到,後人在理解他的詩歌主旨上出現了那麼多的觀點。

之所以會出現那麼多的解釋方向,我想大概是因為後人結合了當時的曆史大環境,又加上了自己的見解,然後根據詩歌的內容演繹出了一種比較說得通的觀點。曆史的大環境是一定的,詩歌的內容也是一定的,但是由於每個人的理解角度不同,在解釋上就出現了區彆。

我努力地闡述《詩經》,其實目的隻有一個,就是想讓大家清楚明白《詩經》到底是在寫什麼;為了增加它的可讀性,我會儘量地讓文章流暢起來。在解釋詩歌的主旨問題上,我不會加入任何關於我的思考;當然我也不想再把一首詩歌的曆代見解羅列一遍了,因為我感覺那樣做其實和沒寫沒有什麼區彆,再那麼寫下去也沒有什麼意義了。因為見解太多了,和沒見解是一樣的。

所以,我絞儘腦汁,決定從這個方向出發:根據詩歌的整體內容,確定一個公認度最高的主旨,在此基礎上進行闡述,在適當的情況下,我會加入一些輔助性的文字,讓行文更加的流暢。這樣寫的一個好處就是,可讀性強,也方便了我們對於詩歌內容進行理解,能真切地讓大家感覺到《詩經》離我們並不遙遠。但是這樣寫,也有一個不好的結果,那就是我們在理解詩歌上,會有一定程度的片麵,把整首詩歌的方向就定在那裡了。

但是,根據詩歌的整體內容,結合曆代學者的看法,確定一個公認度最高的主旨,這是我能想到最好的初步理解《詩經》的方法了。為了讓大家讀起來更順暢,更容易理解,我目前隻能這麼寫下去。希望大家能夠理解,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可以繼續深挖。

如果說《論語》的哲理性強,不太注重細節刻畫的話,那麼《詩經》就會帶著我們領略一處又一處詩情畫意的風景,那是一種自然純潔而又真實的上古風景。置身其中,我們感受到的是通透和天然,還有一種回歸的放逐感。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儘在起點原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