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節 意到就什麼都有了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2節 意到就什麼都有了,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詩經》現存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的文學成就是最高的。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和反壓迫、反欺淩的怨歎和憤怒。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多為貴族祭祀的詩歌,用來祈求豐年、頌揚祖德;當然,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是為宗廟祭祀專用的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於我們學習早期的曆史、宗教和社會有很高的價值。
孔子曾經概括《詩經》的宗旨為“思無邪”,他教育弟子,要以《詩經》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的學者也有很多,比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等,他們在說理論證的時候,經常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來增強說服力。後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之一。
*********
《詩經》為我們全麵地展示了中國周代時期的社會生活,真實地反映了中國奴隸製度從興盛到衰敗時期的曆史麵貌。其中的有些詩歌,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劉》、《綿》、《皇矣》、《大明》等等,記載了周族部落的起源、發展和建國的曆史。
有些詩歌,如《魏風·碩鼠》、《魏風·伐檀》等等,用冷嘲熱諷的趣÷閣調形象地揭示出奴隸主貪婪成性、不勞而獲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聲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顯示了奴隸製度即將麵臨土崩瓦解時期奴隸們的覺醒。有些詩歌,如《小雅·何草不黃》、《豳風·東山》、《唐風·鴇羽》、《小雅·采薇》等寫的是征夫思家戀土和對戰爭的哀怨。《王風·君子於役》、《衛風·伯兮》等詩歌表現出了思婦對征人的懷念。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時期不合理的兵役製度和戰爭徭役給人民帶來的無窮痛苦和災難。
有些詩歌,如《周南·芣苢》則完整地刻畫了婦女們采集車前子的勞動過程;《豳風·七月》記敘了奴隸們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小雅·無羊》則反映了奴隸們的牧羊生活。還有不少詩歌表現的是青年男女的愛情生活,如《秦風·蒹葭》表現出了男女之間如夢的追求;《鄭風·溱洧》、《邶風·靜女》表現出了男女之間戲謔的歡會;《王風·采葛》表現出了男女之間痛苦的相思;《衛風·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現出了男女之間的相互饋贈;《庸風·柏舟》、《鄭風·將仲子》則反映出了家長的乾涉和社會輿論給年輕男女帶來的痛苦;另外還有《邶風·穀風》、《衛風·氓》抒寫了棄婦的哀怨,憤怒譴責了男子的忘恩負義,反映出了階級社會中廣大婦女的悲慘命運。
《詩經》思想純正,孔子認為,讀《詩經》有澄澈心靈的功效,作為教化的工具,《詩經》真是上等的經典!孔子甚至感覺,不學《詩經》,就不會懂得該如何說話,因此他經常用《詩經》來教育自己的弟子。這顯示出了《詩經》在人格塑造等方麵的重要價值。
孟子在學習《詩經》的時候說道:解說《詩經》,不能拘泥在文字上而妨害了對整體詩句的理解,也不能拘泥在詞句上而妨害了對整體內容意旨的領會,用自己最直接的想法去揣測詩中的意旨,這樣就會有所收獲;要深刻地理解作品,必須了解作者的為人,而要了解作者的為人,就必須得去研究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孟子強調,對於詩歌的理解,不能隻從字句的表麵意思上下功夫,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去領會字句的含義。在孟子的描述中我們可以察覺到,《詩經》中詩歌的主旨,絕對不是呆板的、僵化的、一成不變的,欣賞它最大的樂趣就在於,《詩經》會隨著欣賞者的不同,表達的中心也會有變化;同一個欣賞者,他的欣賞角度變了,詩歌的味道也會截然不同。這也是幾千年來,《詩經》總是耐人尋味,讓人愛不釋手的一個重要原因。
司馬遷曾經在《太史公自序》中兩次提到過《詩經》。第一次是和上大夫壺遂在討論孔子編寫《春秋》的精神時說道:《周易》寫的是陰陽四時五行,主要談論的是變化;《禮記》寫的是綱紀人倫,主要談論的是人的言行;《尚書》記載的是先王之事,主要論述的是政事;《詩經》記載的是山川溪穀、鳥獸草木、男女雌雄,重點是民風;之所以立《樂》,是因為音樂主要是用來表達和的。
第二次談到《詩經》,就是在自己的論“發憤著書”說中,“發憤著書”說,是司馬遷在總結曆史上許多的偉人在逆境中著書事跡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非常著名的學說。重點在這個“憤”字上,“憤”指的是作者心中有鬱結,心理上受到壓迫而不能得到伸展,怨憤鬱結,借著書立說來發揮疏通,以求恢複自己的心理平衡。“憤”包含了個人怨憤的情緒,同時也顯示了作者窮且益堅的精神,同時它又強調了作者在逆境中奮起不消沉的品格,還有極其強烈的批判精神和戰鬥精神。司馬遷在自己的學說中說道:《詩三百》,大多都是聖賢們的發憤之作。
董仲舒這樣評價《詩經》:他提出“詩無達詁”的理論,意思是說:《詩經》沒有通達的或者一成不變的理解,因時因人而有歧異。
梁啟超說:現存的先秦古籍,真假雜糅,幾乎沒有一本書是沒有問題的;若真說真金美玉,字字可信,《詩經》應該是排在最前麵的。
魯迅說:根據《風》、《雅》、《頌》三部分的實際內容,可以認為《詩經》是中國最古老的詩選,從性質上來說,《風》,民間之情詩;《雅》,朝廷之樂歌;《頌》,宗廟之樂歌。
19世紀法國的漢學家比奧,在自己的專論《從詩經看中國古代的風俗民情》中明確寫道:《詩經》是東亞傳給我們的最出色的風俗畫之一,也是一部真實性無可爭辯的寶貴文獻;《詩經》以古樸的風格向我們展示了上古時期的風俗習尚,社會生活和文明的發展程度。
《毛詩序》中說道:詩,是用來表現人誌向所在的,藏在心裡就是誌向,用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詩歌。情感在心裡被觸動,必然就會表達為語言,語言不足以表達了,就會籲嗟歎息,籲嗟歎息都不足以表達了,就會長聲歌詠,長聲歌詠不足以表達了,就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情感要用聲音來表達,聲音慢慢成為了宮、商、角、徵、羽之調,就成了音樂。太平盛世的音樂安順而歡樂,因為當時的政治是平和通暢的;動亂之世的音樂怨恨而憤怒,因為當時的政治是乖戾殘暴的;亡國之時的音樂是悲哀而思慮的,因為當時的百姓是貧窮困頓的。所以,矯正政治的得失,感動天地鬼神,沒有什麼比詩歌更近地實現這個目標了。
*********
以上,是我們對《詩經》的一個整體的、大概的認識。下麵我們要對《詩經》中的所有詩歌進行展開描寫了,我當然希望的是,能把每一首詩歌寫好,寫出應該具有的畫麵感,寫出輕鬆舒服的感覺。305首詩歌,寫起來也真夠勁兒了。可是我這麼一想,《詩經》在古代的聖賢眼中都那麼重要,說明它一定是一本非常美好的經典。我如果不好好寫它,不努力把裡麵的每一首詩歌寫好,那我還應該好好寫什麼呢?給自己鼓鼓勁,努力用心地寫下去!
好了,我們先休息一下,欣賞一點其他的東西,隨後就展開正文。
我開始學著儘量地不說話了,因為我慢慢地發現,話語在表情達意上是大打折扣的。表達自己真情實感最好的方式是意,意到,就什麼都表達出來了。意是什麼?一個人的意,是整體散發出來的氣息,這種氣息是最真實的,無論我們是在微笑還是在哭泣,這個意一定是我們最真實的感情;意可以駕馭我們,而我們卻沒有辦法去駕馭意。所以意是可以最真實表達自己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