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0節 是憂傷而不是憤恨,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國風》中也有相當一部分的政治批判詩和道德批判詩,這些詩歌有些是針對特定的人物事件,有的則帶有普遍性的意義。總體上來說,這些詩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會中下層民眾對於上層統治者的不滿情緒。如《伐檀》:砍伐檀樹聲坎坎,顆顆放倒堆河邊,河水清清微波轉。不播種來不收割,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不冬狩來不夜獵,為何你家庭院豬獾懸?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閒飯啊!

這首詩歌,以前有很多的人都理解成勞動者對於剝削者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責問,仔細想想,恐怕這也是不太確切的。應該指出的是,在《詩經》的那個時代,所謂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在當時社會的一般認識中,這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的。在物質上,精神上都要受到嚴重奴役的奴隸們,能不能清醒地否定當時社會公認的這一原則,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如果有下層的人認識到了這種社會是不公平的,並且公然地寫作抵抗的話,這樣的詩歌也是不可能被諸侯和周王朝的樂官照樣采納,成為貴族子弟日常誦詠並且學習的對象的。

《毛詩序》在解讀這首詩歌的時候,說詩人依然是從社會公認的原則出發,認為君子居其位應該謀其事,無功而食祿是一件非常無恥的事情,就是吃白飯的。末句“那些老爺君子啊,不會白吃閒飯啊!”,似乎是諷刺的寫法。其實,在當時的社會現實中,君子們空占職位、不儘職守是一種普遍現象。以貴族們自己聲稱的原則,來諷刺大部分貴族自己的行為,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這首詩歌就已經很深刻了。它似乎是站在勞動者這一邊,體恤勞動者辛苦的同時而且還對貴族有了一定的鞭策意義,告誡他們千萬不要做白吃閒飯的人,一定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是腦力勞動。

禮儀是統治者自身製訂的行為規範,而統治階層的成員卻沉湎於荒淫作樂的生活之中,自己破壞了這種規範。於是,詩人們對他們進行了尖銳的諷刺。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這首詩歌之所以寫得如此尖銳而激烈,首先它是站在維護禮儀的立場上,也就是在當時社會所承認的、正確的出發點的基礎上的。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才使得上層統治者把這首詩歌保留下來,並加以傳誦。不管作者是真心想維護禮儀製度也好,還是痛心疾首地諷刺當時的享樂君子也好,從長久來看,這首詩對於維護上層統治者們的統治秩序,保障他們的貴族特權,還是有很大好處的。所以統治階級保留下了這首詩歌,並讓貴族子弟們學習傳唱。

再比如《碩鼠》,這更是一首相當深刻的政治諷刺詩。詩中把統治者比作貪得無厭的大老鼠,老百姓們感到忍受不了這幫家夥的沉重壓榨,想要逃到一塊樂土中去。從詩中的句子來看,作者是擁有自己的土地財產的,他的身份可能是下層的貴族或者其他自由民。這種反對過度剝削的訴求,也是明智的統治者願意認可,並認為值得警戒的。所以這首詩歌雖然具有明顯地諷刺統治者剝削的意味,但是依然被保留了下來,並且得到了很好的傳誦。

前麵我們說過,《小雅》中的一部分詩歌與《國風》中的詩歌是類似的,其中最為突出的,是關於戰爭和勞役的詩篇。我們可以把《小雅》中的這類詩歌同《國風》中同樣主題的詩歌放在一起來介紹。《小雅》中的《采薇》、《杕杜》、《河草不黃》,《豳風》(bīn)中的《破斧》、《東山》,《邶風》中的《擊鼓》,《衛風》中的《伯兮》等等,都是這方麵的名作。與敘述戰爭功德的史詩不同,這些詩歌大都是從普通士兵的角度來表現他們的遭遇和想法,著重歌唱戰士們對於戰爭的厭倦和對家鄉的思念,讀起來使人倍感真實親切。

其中,《東山》這首詩,寫的就是一位出征多年的士兵在回家路上的複雜感情,在每一章的開頭,他都唱到:“自我遠征東山東,回家願望久成空。如今我從東山回,滿天下雨霧蒙蒙。”他去東山已經很久了,走在回家的路上,天上飄著細雨,我們從環境中就可以看出他此時的憂傷感情。他一會兒有種恢複平民生活的歡喜感,一會兒又想像老家可能已經荒蕪,迎接自己的也許是一派破敗的場景:“栝樓藤上結了瓜,藤蔓爬到屋簷下。屋內潮濕生地虱,蜘蛛結網當門掛。鹿跡斑斑場上留,磷火閃閃夜間流。”這是何等糾結的心情啊!

但是,即使是這樣,他還是覺得家鄉好,他說:“家園荒涼不可怕,越是如此越想家!”一會兒,他又想起了正在等待自己歸來的妻子:“白鸛丘上輕叫喚,我妻屋裡把氣歎。打掃房舍塞鼠洞,盼我早早回家團。圓圓葫蘆剖兩半,撂上柴堆沒人管。舊物置閒我不見,算來到今已三年。”然後他想起了妻子剛嫁給自己時那麼漂亮:“新婚甭提有多美”。可是,三年過去了,妻子還是那麼漂亮嗎?

整首詩歌,都是這位士兵在回家途中的內心描寫,寫得是那麼的生動真實,反映了人民對於和平生活的懷念和向往。這首詩對於後來的詩歌也是有一定影響的,比如漢樂府民歌中的《十五從軍征》,就是寫了一位老兵從軍隊裡歸來,卻見到老家已經破敗,親人已經去世,這首詩的構思可能就是受到了《東山》的啟發。

《小雅》中的《采薇》,則表現了一位士兵對參加周王朝和犬戎族戰爭的苦惱,他不能回家,不能休息:“有家等於沒有家,為跟犬戎去廝殺。沒有空閒來坐下,為跟犬戎來廝殺。”“王室差事沒個罷,想要休息沒閒暇。滿懷憂愁太痛苦,生怕從此不回家。”士兵整天想的就是早日回家,但眼看著日子一天天地過去了,回家之事卻是毫無希望,因而獨自黯然神傷,“說回家呀道回家,眼看一年又完啦”,“說回家呀道回家,心裡憂悶多牽掛”,“說回家呀道回家,轉眼十月又到啦”。

最後,士兵終於盼到了回家的那一天,他走在回鄉的途中,天空中飄著紛紛揚揚的雪花,他的身體又饑又渴,內心充滿了悲傷:“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他去當兵的時候正是春天,楊柳隨風搖曳,似乎是在為他送行,又似乎是在表示挽留。他回到家鄉的時候正是冬天,雪花霜霏飄灑,似乎在表示著歡迎,又似乎在表示著極度的冷漠。以上的描寫,一直受到後代文人的高度評價,如晉代軍事家謝玄就認為這是《詩經》中最好的詩句。在後世的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折柳贈送遠行之人的風俗習慣,似乎最早就是源於這首詩。這首詩歌是最早將楊柳與遠行結合在一起的,也因此給人留下了楊柳留人的感覺。

值得細細品味的是,《詩經》中的這一類作品,不能簡簡單單地稱它為反戰詩。因為詩中雖然表達了士兵們對於從軍生活的厭倦,還有對和平家庭生活的留戀,但是他們卻並沒有直接地反對戰爭、指斥那些把自己召去服役的人。詩中的情緒也是以憂傷為主,幾乎沒有什麼憤怒的氣息。這是因為,從集體的立場來看,從軍出征是個人應儘的義務,即使這樣會妨害了士兵的個人幸福,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這是一種多麼真實而又樸實的表達,上古人民用詩歌來敘述事情,表情達意,已經達到了這種水平,這是多麼令人崇敬的事情啊!

這種類似的特點,我們在《衛風·伯兮》中可以看得更清楚,詩中寫道:我的丈夫真威猛,是個邦國大英雄。我的丈夫執長矛,做了君王好前鋒。自從丈夫東行後,頭發散亂像飛蓬。膏脂哪樣還缺少?為誰修飾我顏容!天要下雨就下雨,卻出太陽亮燦燦。一心想著我丈夫,想得頭痛也心甘。哪兒去找忘憂草?種它就在屋北麵。一心想著我丈夫,使我傷心病懨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