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節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節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以上的三首史詩,敘述了周文王出現以前周族的曆史,成詩時間大概在西周初年,周王朝的史官和樂師們利用民間傳說寫成的。《皇矣》則主要記述了從古公亶父、古公亶父的長子太伯、周文王的父親王季到周文王的幾次征伐,《大明》敘述的是從周文王出生到武王伐紂的這段曆史。這幾首詩記載的都是周族的開國曆史,大概也是出於史官和樂師之手。
除了西周前期《大雅》中的這些史詩之外,在西周後期的《小雅》中也有一些史詩性的敘事詩,像《出車》寫的就是周宣王討伐犬戎族的勝利,《常武》寫的是周宣王親征徐夷,《采芑》和《六月》寫的是周宣王時期同蠻荊和犬戎的戰爭等等。如果把這些詩篇有次序地排列起來,那麼西周以前及西周時期的曆史就可以理出一條線索來了。
這些史詩作為敘事的作品,它的優點在於簡明而具有條理性。但由於詩歌的寫作目的主要是為了記述史實和頌揚祖先,因此,詩歌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等方麵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而且,在《詩經》裡麵,敘事類型的詩歌並不是很多,主要就是以上的這幾首詩。可見,從《詩經》開始,就顯示出了中國詩歌不太重視敘事詩的傾向。
西周後期至平王東遷之際,由於戎族的侵擾,諸侯的兼並,統治秩序的破壞,形成了社會的劇烈動蕩。《大雅》、《小雅》中產生於這一時期的詩歌,有很多是批判政治的作品,這些詩歌都是出於士大夫之手。《國語》中對此也有記載,說“三公九卿以至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這大概也是對《詩經》中這類詩歌作者的一種解釋吧!
在這一類詩歌中,有些作者對統治階層內部秩序的混亂和不公正現象提出了指責。如《瞻昂》中說:人家有塊好田地,你卻侵奪據為己。人家擁有強勞力,你卻奪取占便宜。這人原本無罪過,你卻反目來拘捕。那人該是罪惡徒,你卻赦免又寬恕。《北山》中寫道:有人安逸家中坐,有人儘心為王國。有人床榻仰麵躺,有人趕路急星火。有人征發不應召,有人苦累心煩惱。有人遊樂睡大覺,有人王事長操勞。有人享樂貪杯盞,有人惶惶怕責難。有人溜達閒扯淡,有人百事都得乾。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周朝當時的社會關係正在發生著劇烈的變化,有人升浮,有人沉降;有人為王事辛苦勞碌而無所得,有人整日無所事事卻安享尊榮。而詩人則是站在舊有的公正立場上,希望糾正這種不可避免的混亂。
更多的政治批判詩,則表達了作者對艱危時事的極端憂慮,對他們自身所屬的統治集團,包括最高統治者的強烈不滿。如《十月之交》,根據《毛詩序》記載,《十月之交》是“大夫怨刺幽王”的作品。詩人從天時不正這一在當時認為十分嚴重的災異出發,對統治者提出了嚴重的警告。根據天文學家的考訂,這首詩中記載的日食,發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記錄。
《十月之交》中寫道:雷電轟鳴又閃亮,天不安來地不寧。江河條條如沸騰,山峰座座儘坍崩。高岸竟然成深穀,深穀卻又變高峰。可歎當世執政者,不修善政止災凶。
這是一幅大動蕩、大禍難即將發生的景象。令詩人痛苦的是,當時的人們竟然都不去阻止,依然醉生夢死地悠閒過活。但同時,作者也不敢自豪無畏地同他所屬的集團公然對抗,而是小心翼翼,對自己的處境充滿恐懼,他說:儘心竭力做公事,辛苦勞煩不敢言。本來無錯更無罪,眾口喧囂將我饞。黎民百姓受災難,災難並非降自天。當麵聚歡背後恨,罪責應由小人擔。
這並不是單獨的例子。又如小雅中的《正月》,作者同樣對朝政非常的不滿,他說:當今政治真難說,為何越來越暴烈?輝煌顯赫周王朝,褒姒竟然將它滅。作者痛恨的是,君臣竟然沆瀣一氣,共同為惡。但同時他又極為害怕,他說:人說天空多麼高,我卻怕撞把腰彎。人說大地多麼厚,我卻怕陷把腳踮。
類似的詩歌還有《雨無正》,作者對戰禍連連,天降饑饉,周室慘破,百姓奔逃的危急局麵憂心如焚,對“三事大夫雖然還在,哪個日夜肯把心操。封國國君各方諸侯,早晨朝見晚上都跑”的態度十分怨憤,但同時他又畏懼地說:“如今要說出仕做官,實在非常艱難危險。若說這事不能去做,得罪天子多多不便;若說這事可以辦好,又會遭到朋友埋怨。”詩人既怕得罪天子,又怕結怨於朋友,可見,在當時做官是多麼的危險和艱難!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詩人們想儘量地避免同他們所屬的集團直接發生衝突;換句話說,他們本身既依賴於所屬的集團,又受到集團力量的脅迫。看起來,詩人們表現出了對於國家命運和民眾生活的強烈關心,但這種關心本質上就是關心統治階層內部秩序的安定,其實這首先是站在整個統治集團公認的正確立場和道德原則上的。他們所批評的,正是對這種立場和原則的嚴重背離情況。
然而,當他們發現大多數人都已經背離了這種立場和原則的時候,他們此時既會感到迷惘和悲憤,又會感到恐懼,但他們絕對不敢張揚純屬個人的態度,以免使自己處於同集團對抗乃至決裂的位置。
以上我們所列舉的例子,以及大、小雅中的其他同類詩歌,可以說是開創了中國政治詩的傳統,詩歌中所表現出來的憂國憂民的情緒,以及總是首先選擇要站立在“正確”的,也就是社會公認的大道的立場上才能進行批評而避免張揚個人的態度,對後代的政治詩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
《國風》中的民間歌謠,同時也包括《小雅》中的一部分類似的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內容要比純粹地出於社會上層的《雅》、《頌》廣闊得多,生活氣息也更為濃厚了。十五《國風》中,以《豳風》的年代最早。其中《七月》這一篇詩歌,是極其古老的農事詩,一般認為它產生於西周初期。與《詩經·周頌》中的農事詩不同,它以相當長的篇幅,敘述了勞動者們一年四季的勞動生活,並且記載了當時的農業知識和生產經驗,像是在記錄農曆和農事的歌謠。
《七月》這篇詩歌的作者,像是一個奴隸管理人,又像一個奴隸家庭的家長,率領著一群農夫和自己的妻子兒女為公和公子工作。不管是哪一種,作者本人的身份,也應該屬於奴隸,隻是地位稍微高了一些。所以,詩歌中既感歎勞動者的辛苦,又將辛勤的勞作視為勞動者應儘的義務;在年終的時候,他們還要為公和公子熱情祝頌。《七月》這首詩歌的價值,在於相當忠實而細致地描繪了從氏族公社轉化而來的氏族奴隸製度的社會狀況。
我們從這首詩中可以領略到,勞動者們既要在田中耕作收獲,又要種桑養蠶,紡麻織絲,還要練習武功,打獵捕獸;農閒的時候,還得到城堡裡去修理房屋;就是在寒冬裡也不能閒著,要鑿取冰塊藏入地窖,供公及公子們夏日裡享用;一年到頭,周而複始。
他們吃的是什麼呢?“六月食李和葡萄,七月煮葵又煮豆,八月開始打紅棗”;“七月裡麵可吃瓜,八月到來摘葫蘆,九月拾起秋麻子。”他們吃的大概都是苦菜、野果、葫蘆、麻子一類的東西,一切好事物,全都歸主人所有。打來的野豬,大的歸公,小的才歸自己;織染成漂亮的朱紅色衣料,是給公子做衣衫的,勞動者家裡的女孩子也要首先讓公子享用。
隻有在新年時節,公才會讓人宰了嫩羊,把勞動者們召在一起,於是大家“登上主人的廟堂,舉杯共同敬主人,齊聲高呼萬壽無疆”。公和公子不但享受了勞動者們的所有的勞動成果,還驅使他們為自己高呼萬歲。
《七月》這篇詩歌,不僅在社會學、曆史學、農業學方麵提供了極其珍貴的資料,從文學史上來說,也更是後代田家詩的源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