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來如鬆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節 漂流著就有了答案,我的國學夢我的中國夢,歸來如鬆,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儒家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仁治。禮治要求貴賤、尊卑、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隻有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才能達到儒家心目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的理想社會。國家的安定與混亂,取決於等級秩序是否穩定。儒家的禮其實也是一種法的形式,它是以維護宗法等級製度為核心,如果有人違反了禮的規範,就會受到刑的懲罰。

儒家的重點在於德治主義,就是主張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一個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這種教育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向善良改變,知道恥辱而沒有奸邪之心。這是最根本教人為善的方法,不是法律製裁所能辦到的。如果說德治強調一個教化的過程,而人治則偏重教育者本身的素質。儒家相信人格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因此在德治的基礎上,一定要注重提高為政者、為師者的水平。儒家思想曾為封建社會服務,但不能說儒家思想就是封建思想。儒家思想是沒有時代約束的,在當代社會,它依舊充滿勃勃生機,並且服務於全社會。

孔子門下有弟子三千,因此他總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在世界上,孔子被譽為世界十大名人之首,可見孔子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其他的九位分彆是柏拉圖、亞裡士多德、托馬斯·阿奎那、哥白尼、弗蘭西斯·培根、牛頓、伏爾泰、康德、達爾文。可能有些名字我們不是太熟悉,他們都是哲學界的大亨,擁有深厚的哲學底蘊,為世界創造了很多珍貴的財富。

儒家思想對於社會的重要影響是,它為封建統治階級創造了一整套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理論思想體係,並讓中國的統治階級成功地運用到實踐中。這樣的最終結果就是,中國收獲了兩千多年封建社會的光輝人類社會發展史,中國把封建社會應該具備的優越性和先進性發揮得淋漓儘致,收獲了燦爛的文明成果,這在全世界範圍內是空前絕後的。這一切,很大程度上都要歸功於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更是中華民族以前、現在和將來屹立於世界的根本所在。儒家的思想精髓不在於它的治國理論學說,封建製度隻是當時社會的製度外殼,儒家思想的精髓在於它的社會倫理思想,它的一個理想就是社會和諧有序,這和當今的時代主題也是相呼應的。儒家思想永遠都不會過時,它會在逐步適應時代發展的同時,慢慢地體現出自己獨特的優越性。

在“仁義禮智信”上,儒家有自己的觀點。仁,就是仁義的意思,指與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做到關照;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彆人著想,為彆人考慮,仁者愛人。義,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彆人有難時出手出頭,能舍,幫人一把;義字前麵的主體是我,這個我在行義的時候,一定是頭腦清醒的,就是說我們要清楚地明白什麼才是義舉。禮,自己彎腰就會抬高他人,隻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意思是說:隻有真正有德行、有才華的人才懂得謙虛禮讓。智,從知從日,把平日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是智。信,人言也,是從人類言語中總結出來的東西,言必信;彆人用生命或者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就是信,如果我們不信,可能就會吃虧的。

有義,就有不義。舉幾個例子來說:比如對父母不義,就是父母有錯,做兒女的不指出,就是陷父母於不義。比如父母喜歡抽煙喝酒,兒女不但不勸說,反而給買,就不太合適了;為人子女犯了錯誤,父母開導,可以恭聽,如果父母開始動用暴力,做子女的不跑開,也是不義。對待朋友,使朋友遭彆人唾棄,這是陷他人於不義。另外,還有一個詞叫“不義之財”,不義之財就是不應該得到的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的財物,不義之財是應該返還的。儒家還有一句話比較聳耳:多行不義必自斃,意思是說,不義的事做多了,必定會自食其果。

4.中道中國

中字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核心名詞,中字是由一個“口”和一個“丨”組成的,“口”是大道的體,代表德,代表修養;“丨”是大道的用,代表才,代表能力。一個人有體有用才符合中道,意思是德才兼備,才能稱為中。中代表了中國的人文哲學,是中華的密碼,大道的體是仁愛、友善、寬恕、和平的,大道的用是惟精惟一的。中道思想,是很多學派的主要思想,現在我們可以來嘗試了解一下。

(1)儒家的中道:處世的最高哲學

《中庸》認為:內心平正,不偏不倚稱為“中”;喜怒哀樂已發,但合乎法度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狀態,和是天下的最終歸宿。達到中和,是一切運動變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萬物順利成長。從某種程度上說,中與和是一回事,因此可以用中的標準去把握和,也可以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東漢末年經學大師鄭玄曾經說:把執政原則可以轉化為道德原則乃至日常的思維法則。其實這就是中庸精神的一個體現,因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國,道理都是一樣的。而孔子說,最高的處世之道,大概就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如果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了人群,那中庸就不能稱為道了。

正確的理性原則必須適用於實際,接受實際利益衝突的考驗,也就是說中道之所以能稱為道,是因為它在社會實踐中絕對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其實,中庸之道實質上就是預防衝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維持凝聚之道、實現平衡之道。在現實利益的考驗麵前,中庸之道會表現出強大的實用價值。一個人遵從中庸之道,在現實中的很多考驗麵前,就能做到頭腦清醒,保持自我,不被環境改變。把中庸這種執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擴展到自然領域,使人與自然能夠真正地和諧相處,這便有了中和之道。

中和,也是恰到好處的意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和諧的,社會的關係是和諧的。但在和諧的過程中,我們必須清楚,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有原則的,應以禮為標準,用禮來節製自己的行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納入禮的規範之中,說話做事都完全與自己所處的位置相符,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和諧共處。

禮之用,和為貴,這樣社會才能和諧、穩定、發展。然而,對於那些為了和諧而和諧,卻不用禮來把握和諧的行為,這樣就叫跑偏了。和諧就變成了和氣、和順、做老好人的作風了,這也是不行的,這隻是在打著和諧的旗號,但具體實施起來卻處處不和諧了。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說,君子講求和諧而不同流合汙,小人隻求完全一致,而不講求協調。先賢給了我們一個具體而偉大的道路,但是,為人既堅持原則而又團結和諧,想達到這樣的修養境界,不是那麼容易吧!

起點中文網歡迎廣大書友光臨閱讀,最新、最快、最火的連載作品儘在起點原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科幻靈異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