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21章 《皇家事務監管條例》,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清晨五點,太和殿的銅鶴還沾著晨露,朝會的鐘聲已撞碎了黎明的靜謐。
後宮四位妃嬪即將涉足宮外事務的消息,經過一夜發酵,已在朝堂釀成風暴。
“皇上!”禦史黃中模率先出列,手中奏章在晨光裡泛著冷光。
“皇後親定繡樣,雖意在活化織業,卻難免讓織戶借‘皇家’之名哄抬市價。
怡貴妃行醫,縱用驗方,若遇疑難雜症,恐損‘太醫不如貴妃’的聖譽。
愉妃刊印話本,字句若涉時事,易被宵小曲解為‘宮闈乾政’。
鶯貴妃辦學堂,與外男講學,更易生流言蜚語。
這些隱患,絕非規章能全然規避!”
話音未落,禦史趙啟銘捧著奏章跪伏於地。
“臣附議!《禮記》有雲‘王後不親桑,不下蠶室’,正為避‘婦人乾外務’之嫌。
明嘉靖年間,張皇後為賑災親繡龍袍義賣,終致織造局借‘禦用工料’苛捐雜稅,百姓怨聲載道。
可見後宮涉事,即便初心為善,也易被宵小利用,不可不防!”
禦史錢二彪子抖著袖子緊隨其後,嗓門尖利卻字字鑿鑿。
“黃禦史說的是!皇家至尊至貴,當遠避市井紛擾。
皇後的繡樣若被仿冒,查還是不查?查則牽動地方官,淪為笑柄,不查則損皇家威儀。
怡貴妃的藥方若被藥商篡改,貴妃難道要親審案件?
這些事一旦沾手,便是沒完沒了的麻煩!”
幾位老臣連連點頭,歎“皇家當守清淨,方能鎮住四方”。
弘曆端坐龍椅,指尖輕叩著扶手上的浮雕,等殿內稍靜才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金石之響。
“黃禦史擔心市價,朕已命市場監督局嚴加看管,仿冒者按律嚴懲,溢價部分納入地方賑災。
怡貴妃的藥方由太醫院統一刊印發放,藥商篡改按‘欺君’論處。
愉妃的話本隻錄民間故事,不涉時政,由翰林院審定。
路易莎的學堂設‘禦史監察席’,往來文書抄送都察院——規矩既立,何懼宵小?”
弘曆目光掃過階下群臣,內閣首輔張廷玉已出列躬身。
“皇上所言極是。臣以為,皇家的威嚴,不在‘不沾俗事’,而在‘為民解難’。
江南織戶因紋樣陳舊失業,皇後的繡樣能讓他們重拾生計,這是‘威’。
民間女子求醫無門,怡貴妃的藥方能解其疾苦,這是‘恩’。
恩威並施,方是皇家正道。
且所有事務皆由外臣經辦,妃嬪隻出創意,不涉具體,何來‘乾政’之嫌?”
禮部尚書顧廷儀亦出列道:“臣查《大清會典》,‘皇後以孝慈率六宮’,孝慈並非閉門不出,而是‘知民間苦,解民間難’。
四位娘娘的舉措,或激活產業,或普惠民生,或培育人才,皆在‘皇家本分’之內。
且所有收益入國庫,不進私囊,所有事務有規章,不越權柄,既守了規矩,又辦了實事,何錯之有?”
弘曆接過話頭,語氣更添威嚴:“諸位說得透徹。
皇家的威嚴,從不是躲在宮牆裡的清淨,是讓百姓知道‘皇家在護著他們’。江南織戶有活乾,是皇家的體麵。
貧家女子有藥醫,是皇家的體麵。
寒門學子有書讀,更是皇家的體麵。
這些事,妃嬪們借身份出份力,外臣們按規矩辦到位,何來不妥?”
黃中模仍想爭辯,卻被弘曆抬手止住:“規矩已立,不必再議。”
弘曆看向階下群臣,一字一句道:“三日後,各項事務如期啟動。
由禮部尚書顧廷儀牽頭、戶部尚書蘇琦協辦,每月奏報進展。誰若再以‘避嫌’為由阻撓,便是與民心為敵,休怪朕按抗旨論處!”
最後一句話擲地有聲,黃中模、錢二彪子等人麵麵相覷,終是低頭退下。
弘曆起身離座時,晨光已斜斜穿過殿柱,在地磚地上投下細長的光影。
散朝的官員們手中,已多了一份《皇家事務監管條例》,上麵的“權責分明”“依規行事”八字,正道出這場爭論的結局。
數日後,京城郊外的空地上,木欄杆圈起了施工區域,“北京外國語大學施工重地”的牌子豎在入口,工匠們正揮錘壘基,木料磚瓦按序碼放,晨光裡躍動著踏實的聲響。
中華服裝公司展廳中,“福氏”設計師的繡樣裝裱在紫檀木框中,於顯眼處靜靜陳列,路過的織工們總會駐足端詳,指尖不自覺跟著紋樣起落。
商貿街的街角處,怡安堂匾額正悄然掛妥,黑底金字在晨光裡泛著溫潤的光,朱漆大門虛掩著,清苦的藥香從門縫漫出。
中華書店的書架上,《愉氏故事集》碼得齊整,翰林院審定的紅印在晨光下泛著淺光,偶有挑書的書生指尖輕點書脊,輕聲詢問來曆。
顧廷儀沿街巡查,見各處依章籌備,雖未喧囂,卻已在尋常巷陌間埋下生機,不禁頷首讚許。
……
1744年五月初,養心殿的晨光漫過案頭輿圖,弘曆正翻看蘇琦呈上來的圖書館擴建議案,殿內靜得能聽見書頁翻動的輕響。
蘇琦躬身道:“皇上,去年京城圖書館引得天下學子向往,漢地十八省學風最盛,學子數量占天下九成以上,若在各省首府各建一座分館,可解千萬人求書之渴。”
弘曆指尖點在輿圖上江南的位置,抬眸道。
“若十八省同時動工,內務府庫銀能否支撐?”
“臣已細核,且有一省費良策。”蘇琦遞上賬冊。
“內務府庫銀現存五千六百萬銀元本就充足,若從瀾滄、紅河、安東三省征調熟稔土木的土民參與營建,可減少三成支出,原本三千六百萬的工程,隻需兩千五百萬便能完成。
又能將邊地土民納入管控——他們既需為活命賣力勞作,又因脫離本土族群難以形成反抗力量,如此一來,既壓縮了工程成本,又變相削弱了邊地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實為“一舉兩得”。
弘曆聞言眉峰微動,指尖劃過三省疆域。
“此法甚好。既解了工程勞工之需,又讓邊地更添穩固。”
蘇琦續道:“臣正是考慮到此。漢地建館本就急民所急,加此策更顯周全。
待漢地分館落成,此法還可沿用於邊疆文教建設。”
“好。”弘曆合上賬冊,目光落在輿圖上。
“便依你所奏,征調三省土民助建,讓分館既建得紮實,銀錢又花得精明,更讓邊地更加穩固,這才是籌謀深遠。”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