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4章 三級法院,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次日,養心殿。
“傳刑部尚書劉統勳覲見。”弘曆放下手中的奏折,聲音沉穩。
李玉應聲而去,不多時,劉統勳穩步踏入殿內。
四十五歲的劉統勳身著黑色華服,腰杆筆挺,眼角的細紋擋不住矍鑠的目光——自年初接替告老的張照執掌刑部,他雷厲風行清理積案,早已褪去軍中紀委的硬朗,多了幾分司法官員的審慎。
弘曆將劉統勳放在這個位置,正是看中他“既懂規矩,又敢破陳規”的特質。
“皇上萬安。”劉統勳跪地行禮,動作一絲不苟。
弘曆抬手虛扶:“起來吧,無需多禮。”
劉統勳起身,垂手侍立,目光平視地麵,心中卻在揣度——近日刑部正核查各省上報的“斬立決”卷宗,莫非有哪樁案子觸了聖怒?
弘曆卻先拋出個看似無關的問題。
“前番提升內閣職權,各部主官多有入閣,唯獨刑部除外,你可知為何?”
劉統勳心頭微動,這正是他接任後反複琢磨的事情,略一沉吟,回道。
“刑部掌天下刑獄,若入內閣,恐受閣臣政見左右,斷案難循法理。
臣曾讀西洋律法譯稿,其‘司法獨立’之說,正為此理。
律法如秤,若秤砣受外力偏移,何來公正可言?”
弘曆眼中閃過一絲讚許:“你看得透徹。大清積弊,便在‘法隨人變’——州官可因私怨入人罪,權貴能憑身份脫刑罰,百姓喊冤無門,才會不信朝廷、隻信鬼神。”
弘曆指尖輕叩案幾,“今日叫你來,便是要讓這杆秤‘準’起來,推進刑部改革。”
劉統勳屏息聽著,知道重頭戲來了。
“其一,廢舊立新,先除舊稱,再建體係。”弘曆將案上舊刑部與按察使司的名冊推到一旁,語氣堅定。
“原刑部、各省按察使司一律廢除,職權全由法院係統承接。”
弘曆頓了頓,繼續說道。
“地方設三級法院,管本地案。
每縣‘地方法院’審初審,府裡‘地方上訴法院’接上訴,本省首府‘省級最高法院’做終裁,對本省律法說了算。
國家也設三級,專治跨省案。”
弘曆指尖轉向輿圖,圈出九個標記,“按大清東南西北中各方位,設九所‘地區法院’審跨省初審,對應設‘地區上訴法院’接上訴,京城‘國家最高法院’掌終裁,握國家律法最終解釋權,所有死刑皆需它批準。”
劉統勳看著圖上九所地區法院的分布,拱手躬身道。
“皇上此製精妙!刑部、按察使司廢除後,地方三級管本地紛爭,九所地區法院分控各方跨省大案,國家最高法院定總綱,權責如經緯分明。
百姓打官司,本地案知去地方法院,跨省案知尋地區法院,再無舊製中‘衙門難認、上訴無門’之苦!”
弘曆點頭,指尖輕叩案幾。
“原有的判官,熟悉律法、口碑端正者可擇優留用,但需經政法大學考核新規,合格方能轉入新法院任職。”
劉統勳重重點頭。
弘曆翻開案幾上一本名冊,上麵記著北京政法大學近三年入學名錄。
“這幾年政法大學培養的律法學子,早已學有所成,可直接錄用填補空缺。
地方法院缺人便從優秀學子裡挑,省級最高法院和地區法院的法官,優先從留用資深判官中選拔,務必讓每個斷案的都是懂律法的明白人。”
劉統勳深揖:“臣定當儘心!老人考核不偏私,新人選拔重才學,定讓各級法院官署齊備、人才充盈,讓律法之光遍照鄉野,不負皇上革新之托!”
弘曆抬眼看向劉統勳,語氣鄭重:“斷案要憑律法,不能看誰的官大、誰的勢強。
你得立下規矩,法官斷案若受外力乾預,可直接上書朕,朕為他們撐腰。”
劉統勳心頭一震,這是要徹底斬斷“官官相護”的根子,他躬身應道:“臣記下了!定讓法官隻對律法負責,不受權勢左右,斷案如明鏡高懸。”
弘曆頷首,從案上拿起一卷章程。
“這是朕草擬的《司法改製章程》,你拿去細研,半個月內拿出實施細則。
舊衙署改新法院,戶部已備下修繕銀兩,缺什麼隻管奏報。”
劉統勳雙手接過章程,指尖觸到紙頁的溫度,仿佛握住了千斤重擔,深揖叩首。
“臣定當竭儘所能,讓三級法院體係落地生根,不負皇上革新司法、安定民心之托!”
……
朝廷準備革新司法的消息不脛而走,起初隻是北京政法大學校園裡的零星傳聞,很快便被學子們口耳相傳,成了人人熱議的“小道消息”。
圖書館門前的空地上,不知是誰從同鄉信裡抄來幾行字,被學子們爭相傳看。
“聽說朝廷要廢刑部、按察使司,改設什麼三級法院?”
有人舉著那張皺巴巴的紙條高聲念,話音未落,周圍便炸開了鍋。
“真的假的?這小道消息靠譜嗎?”一位捧著《大清律》的學子追問,眼裡滿是半信半疑。
旁邊有人拍著他的肩:“最近刑部天天通宵整理章程,燈火從早亮到晚,說不定真有革新的苗頭!”
“若真是這樣,可算盼到頭了!”來自江南的學子感慨道。
“以往縣裡斷案靠縣官,府裡複審靠知府,他們本就管著賦稅、民生,斷案不過是兼職,全看個人心情。
遇上懂法的清官還好,碰上個糊塗官,百姓隻能自認倒黴!這傳聞若能成真,咱們學的律法才算沒白學。”
“傳聞說新法院的法官得從政法大學選,考過試才能上任,專門斷案!以後斷案看律法,不看情麵,這才是真公道!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有準信。”
人群裡,年紀稍長的學長清了清嗓子。
“雖說是小道消息,但刑部通宵忙章程可不是小事!再說劉墉教授、戴震教授他們帶回的西洋律法書堆了三間教室,這幾年授課總說‘大清司法得有新氣象’,說不定這傳聞就是前奏!”
“對!戴教授上周還在講法蘭西的法院體係,說那裡的法官隻對律法負責,不受權貴乾涉。”
另一名學子接話,“劉教授也提過英吉利的上訴製度,說百姓打官司‘有訴必理’。這些若能照搬到大清,可不就是傳聞裡的‘三級法院’?”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