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13章 弘曆的小心思,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弘曆抬手示意安靜,目光掃過群臣。

“諸位的顧慮,朕並非不知。

但各地度量混亂,早已成商事阻礙——江南的尺比塞北短半寸,蘇杭的鬥比陝甘小兩成,商戶進貨要帶三套秤,稅官收糧得記五種換算,這難道不是更大的麻煩?”

弘曆拿起一米長的黃銅尺,“這‘米’以士兵正步為基,百姓走兩步便知一米多長;‘千克’合兩斤,買菜稱糧依舊說‘二斤’,隻是秤砣準了——傳統未丟,隻是添了準頭。”

周明遠連忙補充:“新製保留裡、斤、鬥等俗稱,隻是明確定標:一裡五百米,一斤五百克,一鬥十升,官府會印發換算表戶戶張貼,半年內新舊並用。

基層官吏若敢借機刁難,按貪腐論處。

商鋪校準量具,工部還會發放補貼——這不是破傳統,是給傳統立規矩。”

弘曆看向三位禦史,語氣緩和卻堅定。

“祖宗之法,也得順時應變。

等百姓發現‘買一斤肉’在南北都是實打實的分量,‘扯一尺布’再無長短偏差,自會明白這新製的好處。”

弘曆將量具在案上一放,“今日便按此推行,有不妥之處,再隨時調整——但這‘統一標準’的規矩,必須先立起來。”

三位禦史對視一眼,雖仍有顧慮,卻也躬身領旨。

朝會散後,周明遠捧著新製量具走出乾清宮,春風卷著他的袍角,身後還跟著幾位捧著《新製換算表》的屬官。

監察禦史趙啟銘與吳尊義、梁國治並肩而行,臉上仍帶著幾分疑慮。

“周大人,”趙啟銘忍不住開口,“這新製推行,真能如皇上所說那般順暢?

我擔心地方商戶陽奉陰違,暗地裡仍用舊秤舊尺。”

周明遠停下腳步,指著量具上的刻度笑道。

“趙大人放心,工部已在各省設‘量具校準局’,免費為商戶校準量具,每把新秤、每把新尺都刻著校準局印記,市場監督局也會每日沿街巡查,發現無印記的舊量具當場收繳。

更要緊的是,新製對百姓實在——以往買布怕‘短尺’,稱糧怕‘小秤’,如今一尺就是三十三點三分米,一斤準準五百克,等他們嘗到甜頭,自會主動換用新製。”

梁國治捋著花白的胡須,憂心忡忡道。

“可稅賦文書改用升、千克,老吏們怕是一時難適應,萬一算錯了數目,豈不是又生亂子?”

“早有準備。”周明遠從袖中取出一本簿冊。

“這是《新製稅賦換算手冊》,每省發千本,老吏人手一冊,工部還會派教習官下鄉培訓,六個月內保證官吏全學會。

再說,新製十進製換算,比舊製的‘十六兩一斤’‘三十步為畝’簡單得多,學起來快得很。”

吳尊義望著遠處飛鳥,輕聲道:“但願如此吧,畢竟是千年未變的規矩,改起來總要費些力氣。”

周明遠拍了拍他的肩膀:“吳禦史不妨拭目以待。

下月我陪你去城郊集市看看——賣菜的農婦稱完菜,會笑著說‘這新秤稱得足,比以前多給了半兩’。

布莊掌櫃量布時,會指著刻度說‘一尺就是三十三點三分米,您儘管量’。等百姓認了這實在,比多少巡查都管用。”

不出半月,京城街頭已見新貌。

商鋪門框上貼著《新製換算表》,肉鋪的鐵秤掛著“校準印記”,掌櫃稱肉時會特意報出“五百克,正好一斤”。

布莊的木尺刻著厘米刻度,裁縫量體裁衣時,嘴裡念叨的還是“三尺腰圍”,手上卻按著“一米”的刻度比劃。

江南的糧商王掌櫃帶著新校準的鬥斛去蘇州進貨,以往要按當地“大鬥”換算,如今一鬥準準十升,他對著賬本笑道。

“總算不用帶三把鬥出門了,這新製真是救了我們這些跑商的。”

陝西的稅官李大人拿著新製天平收糧,以往要記“一石合多少鬥”的換算表,如今直接按千克稱重,賬本上的數字清清爽爽,再無模糊之處。

一月後,趙啟銘巡查至保定府,見集市上農婦拿著新秤互相比對,布莊掌櫃用米尺給孩童量身高,連挑擔賣水的小販都知道“一擔水正好五十升”,不由得對同行的吳尊義歎道。

“原來真如皇上所說,百姓認的不是‘新舊’,是‘實在’——這新製立住了。”

保定府城郊的蒙學堂裡,王秀才手持黃銅米尺講解:“十毫米為一厘米,十厘米為一分米,十進製換算比舊製更易記。”

學童狗蛋、柱子拿著木尺互量身高,“狗蛋一百三十厘米,我一百二十厘米”的喊聲此起彼伏。

先生寫下《新製兒歌》,稚嫩的跟讀聲讓“米、克、升”成了認知世界的新標尺。

蘇州織造工坊內,張掌櫃帶著裁縫們圍著刻有厘米刻度的量體台忙碌。

以往靠經驗估“三尺腰圍”常出偏差,如今量出“八十厘米”便能精準下料,張掌櫃算起賬來喜道。

“按新標裁衣,十件能省兩匹布!”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