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拌日月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09章 《炎黃會典》,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涼拌日月,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吳淑度雙手捧著的典籍用深藍錦緞裹著書脊,邊角已被磨得微微發亮,顯見是經無數次翻閱校對。
“皇上,”吳淑度躬身將典籍舉過頭頂,聲音帶著難掩的沙啞。
“北京大學三千鴻儒遍曆九州藏書樓的塵積典冊、石窟寺的斑駁經卷、世家傳承的秘府孤本,更訪各族長者、采四海故老口述,曆時半載勘校考辨,以‘信而有征’為要,終將盤古開天至今朝的文脈梳成此卷。
神話與史實互證其源,各族智慧共鑄中華民族之魂,共成九篇章,合一千八百八十八頁,定名《炎黃會典》。”
弘曆雙手接過,掌心驟承千鈞,置於案幾緩緩展開,墨香混著陳舊的紙味漫溢開來,字裡行間自有乾坤。
第一篇《洪荒》,載盤古開天辟混沌、女媧摶土造生民、燧人鑽木啟文明、伏羲畫卦立太極,於神話迷霧中尋“同根同源”之初證,記生命與文明的濫觴。
第二篇《炎黃》,記炎帝嘗百草濟九州生民、黃帝合萬國定中原疆域,更述其子孫後裔或居中原、或向邊疆,曆千年遷徙融合漸成各族支脈,於“同源而異流,異流而同源”中,立中華民族“多元一體”之根。
第三篇《鼎革》,曆夏啟家天下之變、商周“天命靡常”之訓、秦漢“大一統”之製、隋唐“海納百川”之胸襟,至元明“守成與革新”之策,於王朝興替中明“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之理。
第四篇《文心》,溯甲骨文之質樸、金文之莊重、篆隸之規矩、行楷之靈動,兼錄各族文字與海外華文的薪火相傳,集諸子百家與各族智者“立德立言”之要義,明“文字者,載道之器,傳心之媒”的傳承之責。
第五篇《禮法》,彙三代“禮治”之儀、秦漢“律治”之綱、唐宋“禮法合治”之典,更錄各族鄉規民約的互補共榮,析“禮以和族,法以安邦”的秩序智慧,見多民族治理的千年積澱。
第六篇《樂律》,存堯舜“韶樂”之“儘善儘美”、秦漢樂府之“感於哀樂”,亦錄草原長調之悠遠、藏地梵音之莊嚴、市井踏歌之明快,於宮商角徵羽中傳“樂通人心,聲連萬族”之旨。
第七篇《風謠》,記中原歲節祭儀、草原那達慕、雪域雪頓節、塞上開齋之韻,錄各族婚喪禮俗、市井百工生計,於民俗煙火中繪“和而不同”的生活長卷。
第八篇《信仰》,述儒家“修身齊家”之教、道家“道法自然”之哲、佛家“慈悲濟世”之懷,兼錄各族天地崇拜、祖先信仰的共通與差異,顯“敬天愛人”的共同追求與“各守其道”的包容氣度。
第九篇《昭緒》,既錄往世“同心則興,相濟則久”的興衰之鑒,又析當下“農商互補、南北共濟”的民生之要,終以“承炎黃血脈,聚民族之力,連華人之心”寄興邦安國的審慎期許,望文脈永續,盛世長興。
弘曆逐卷細閱,從正午的日頭正盛到暮色漫進窗欞,指尖撫過書頁時,嘴角偶有微揚。
待翻至樂律卷中各族樂律對照處,弘曆抬眼讚道。
“將草原長調與中原雅樂並論,尋其‘和樂’之共,這點做得好。”
見吳淑度躬身謝恩,弘曆又指風謠篇:“歲節習俗記得分明,連邊疆的火把節與中原上元節的‘祈年’之同都點出來了,可見用心。”
然讚歎之餘,眉頭亦時有微蹙。
弘曆在草原史跡卷停頓良久,語氣轉沉:“草原千年興衰,怎篇幅不及中原百分之一?”
翻至西南民俗卷,指腹點過“邊地蠻俗”四字。
“此語不妥,當改‘異域風情’,各族風俗本無貴賤。”
“……”
殿中燭火隨暮色漸濃次第亮起,弘曆終於合上典籍,指尖輕叩書脊。
“大體骨架已成,不負三千學者半載心血。”
弘曆話鋒一轉,目光愈發鄭重:“但離成書尚有距離。”
“中原史料詳實是長,卻不可讓邊疆各族筆墨太輕,否則‘一體’二字難立。”弘曆將典籍推回案中。
“字句偏頗處當改,囉嗦處當刪,歧視語當去。再仔細推敲一番,務必要讓各族捧讀時,既見自家根脈,也識共有的炎黃魂——如此,才算得上能懸於各族床頭的‘民心典’。”
吳淑度雙手接過典籍,指尖觸到那微涼的錦緞,深深躬身。
“臣領旨。皇上聖明,臣這就傳諭學者們,按皇上訓示重新勘校。”
吳淑度抬頭時,額間細紋在燭火下更顯深刻,語氣卻透著擲地有聲的堅定。
“定當細查每卷篇幅,增邊疆史跡之詳,遍審每句措辭,去偏頗歧視之嫌,必呈一部各族共認的‘民心典’。”
弘曆頷首,目光掃過殿外沉沉夜色,似已望見典籍傳遍九州的景象。
“去吧。記住,此書的分量不在辭藻華麗,而在各族捧讀時那句‘原來我們本是同源’的心聲。
待修訂完畢,朕要親為序文,寫明‘炎黃子孫,四海一家,風俗雖異,其心同源’——這才是《炎黃會典》該有的魂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穿越大清之我是乾隆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