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6章 放虎歸山,明風再起,浮世蒹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多爾袞指尖撫過檀木匣上的螭龍紋,聽著帳外濟州島騎兵的銅鈴聲越來越近。匣中傳國璽隔著綢布滲出寒意,讓他想起三年前在歸化城剖開白駱駝時的場景——那時他怎會料到,這方象征天命的玉璽,竟成了鑲白旗的催命符。

"睿親王好算計。"李長風掀簾而入時,腰間那柄瓊州精鋼打造的唐刀竟未出鞘。多爾袞注意到對方戰靴沾著遼東特有的紅泥,瞳孔微縮:明軍前鋒已抵渾河。

匣蓋掀開的刹那,帳內燭火突然搖曳如群蛇亂舞。玉璽斷裂處滲出的金絲竟在兩人注視下緩緩流動,逐漸拚出"海"字紋樣。李長風突然放聲大笑,抓起玉璽掂了掂:"睿親王可知,秦漢時傳國璽重十二兩,你這方...怕是十四兩有餘?"

多爾袞的掌心瞬間沁出冷汗。他特意將真璽留在盛京,這方贗品是從喀爾喀蒙古換來的血玉所製,卻未料李長風連毫厘之差都洞若觀火。

"李大帥要的究竟是玉,還是...局?"鑲白旗主忽然按住腰間匕首。帳外傳來濟州島騎兵更換火銃燧石的哢嗒聲,像極了更漏將儘。

“也罷,那我問你,我兒子怎樣了?”李長風冷冷的問道。

多爾袞苦笑一聲:“那是我的兒子,長高了,也長大了,9歲了,能挽三百斤的大弓和八石重的硬弩。”

“那烏蘭呢……”

“她很好,我沒碰過她……”

五日後,崇禎帝在乾清宮摔碎了第三隻茶盞。塘報上“明軍在朝鮮大破滿清”、"陣斬虜酋揚古利、紮巴等多人"的捷報與"傳國玉璽現世"的消息並列,卻比不過末尾那句"建奴殘部北遁"刺眼。王承恩跪在碎瓷間,聽著皇帝神經質的低語:"他要學董卓還是曹操..."

千裡之外的旅順城頭,李長風正把玩著真正的傳國璽。月光透過璽身冰裂,在城牆磚上投出蜿蜒龍影。親衛隊長趙鐵鷹忍不住開口:"大帥既得天命,何不..."

"你看這璽上裂紋。"李長風屈指輕彈,龍紐發出空靈回響,"元順帝北逃時摔的這道裂痕,皇太極用七百活人血祭都未能彌合。"他突然將玉璽拋向夜空,趙鐵鷹慌忙去接,卻見主君袖中滑出份密報——那是東廠提督曹化淳親筆:"帝疑帥甚,已密詔左良玉部移防登萊。"

阿巴泰的馬鞭抽在凍土上,濺起帶冰碴的泥點。這位鑲藍旗貝勒望著渾河對岸的明軍大陣,怎麼也想不通李長風為何網開一麵。三天前,鑲黃旗殘部被圍困在太子河畔,濟州島騎兵甚至故意射偏了火銃。

"看旗語!"哨騎突然高呼。對岸明軍陣中升起三盞孔明燈,接著是五聲號炮——正是多爾袞密約的暗號。皇太極的暖轎猛地晃動,這位大病初愈的大汗掀開轎簾,正看見明軍右翼戰陣詭異地露出缺口。

李長風站在望樓上,看著八旗殘兵如喪家之犬湧向冰河。他特意調來瓊州水師的破冰船,此刻正在下遊二十裡處隆隆作響。趙鐵鷹忍不住道:"何不半渡而擊?"

"你看對岸鬆林。"李長風遞過望遠鏡。隻見鑲白旗的偵騎正在林間穿梭,多鐸的先鋒已策馬揚鞭——若全殲皇太極,多爾袞的複仇大軍明日就會踏破山海關,和大明拚個魚死網破。

沈陽崇政殿內,多爾袞的佩刀在地磚上刮出火星。

"好個養寇自重!"鑲白旗主氣極反笑。案頭攤著三封密信:登州水師突然扣押朝鮮貢船,左良玉五萬大軍逼近天津衛,而李長風的使節正在殿外求見——帶著用傳國璽拓印的"冊封後金國主"詔書。

皇太極的咳嗽聲從屏風後傳來,這位大汗的凍傷手指正潰爛流膿。

在朝鮮,戰勝滿清後,李長風決定趁著勝利,舉行漢江大閱兵,邀請明、清、朝鮮、日本、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吉利等國使官,及這次作戰的滿清俘虜、朝鮮王室觀禮。

朝鮮,漢江之畔。

初春的晨光灑在寬闊的校場上,旌旗獵獵,鐵甲如林。

李長風站在高台之上,身披猩紅大氅,腰間懸著禦賜寶劍,目光如炬,俯瞰著腳下整齊列陣的大明雄師。

今日,是震懾四夷的日子。

校場四周,各國使節、將領、貴族依次入座。

大明使節身著錦袍,腰懸牙牌,神色倨傲;

滿清俘虜被押解在側,皇太極的弟弟阿濟格、大將碩托等人麵色鐵青;

朝鮮王室戰戰兢兢,國王李倧坐在次席,不敢直視李長風;

日本幕府使臣身著黑色羽織,眼神陰鷙;

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吉利的商館代表則交頭接耳,驚歎於明軍的軍容。

“咚!咚!咚!”

三聲炮響,全場肅靜。

李長風緩緩抬手,軍樂隊奏響了大明版的《馬賽曲》——改編自歐羅巴軍樂,卻更加雄渾激昂。

“閱兵,開始!”

火銃方陣——大明新軍

在激昂的《擲彈兵進行曲》的鼓點下。

三千名火銃手踏著整齊的步伐入場,他們身著紅色軍裝,肩扛最新式的燧發火銃,銃管在陽光下泛著冷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明風再起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