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蒹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5章 傳國玉璽,明風再起,浮世蒹葭,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事件倒回到天聰九年。
天聰九年深秋的哈喇溫山,狂風卷著砂礫拍打在林丹汗的金帳上。這位成吉思汗嫡係後裔盯著案頭裂成兩半的玉璽,突然抓起鎏金酒壺砸向跪地的薩滿:"長生天若真有靈,為何讓察哈爾的草場三年無雨!"
帳外傳來海東青的厲嘯,鑲藍旗前鋒濟爾哈朗的兵馬已出現在三十裡外。林丹汗的掌心摩挲著玉璽斷裂的"受命於天"四字,忽然想起十年前在歸化城外的占卜——老喇嘛說這方元順帝北逃時帶走的傳國璽,終會引來群狼噬主。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為秦以後曆代帝王相傳之印璽,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鐫。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麵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神授、正統合法”之信物。嗣後,曆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征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儘”。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由此便促使欲謀大寶之輩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玉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二千餘年。然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輒令人扼腕歎息。
最初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春秋時期,楚國人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石頭,認為是美玉,想獻給楚王。但先後曆經楚厲王、楚武王,都被認為是普通石頭,卞和還因此被砍去雙腳。直到楚文王時,石頭被剖開,果然是美玉,命名為“和氏之璧”。後來,和氏璧到了楚威王時,被賞賜給相國昭陽君。昭陽君在家中舉辦酒宴慶賀時,和氏璧被盜走消失。幾十年後,趙國宦官繆賢在集市上發現有人出售美玉,經鑒定就是和氏璧,隨後獻給了趙惠文王。
秦國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嬴政命人將和氏璧雕琢成一方印章,上麵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雕出五條龍的印鈕,並下令將這方印章叫作“傳國玉璽”。從此,傳國玉璽成為皇帝專用的印章。
傳國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富有傳奇色彩的經曆。傳說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南巡行至洞庭湖時,風浪驟起,所乘之舟行將覆沒。始皇拋傳國玉璽於湖中,祀神鎮浪,方得平安過湖。8年後,當他出行至華陰平舒道時,有人持玉璽站在道中,對始皇侍從說:“請將此璽還給祖龍(秦始皇代稱)。”言畢不見蹤影。傳國玉璽複歸於秦。
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入關中,秦王子嬰將傳國玉璽獻給了他。此後,傳國玉璽成為漢朝皇帝的傳承信物。
西漢末年,王莽篡位,想要得到傳國玉璽來證明自己的合理性。玉璽掌握在元後王政君的手裡,她對王莽篡位不滿,一怒之下將玉璽砸在地上,砸缺了一角,王莽得了傳國玉璽後,命人用黃金補上了缺損的部位。
新朝滅亡後,傳國玉璽先後落入綠林軍領袖更始帝劉玄、赤眉軍領袖劉盆子之手。公元25年劉秀平定河北後在崤山剿滅赤眉軍,獲得玉璽並在洛陽登基建立東漢,玉璽繼續傳承。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袁紹帶兵入宮誅殺宦官,段珪帶著皇帝出逃,玉璽失蹤。後來,孫堅率軍攻入京城,在一個投井自儘的掌璽者身上獲得傳國玉璽,將其秘藏於妻子吳氏處。袁術得知後,強拘吳氏,奪走傳國玉璽。袁術死後,漢臣徐璆獲得傳國玉璽,到許昌將其獻給漢獻帝。延康元年(220年),漢獻帝禪位給魏王曹丕,曹丕獲得傳國玉璽之後,據傳命人在傳國璽肩部刻隸書“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
魏鹹熙二年(265年),司馬炎逼迫魏元帝禪讓而即位為帝,國號晉,獲得傳國璽。晉懷帝永嘉六年(312年),漢帝劉聰派大將劉曜攻克洛陽,將懷帝及傳國六璽遷於平陽。後趙石勒謀反並於319年消滅前趙得到玉璽,他在玉璽右側刻上“天命石氏”。後趙滅亡後傳國玉璽落入冉魏皇帝冉閔手中,後冉閔之子冉智向東晉求救,交出玉璽,但東晉未出兵,冉智身死冉魏滅亡,玉璽又回到東晉。此後,傳國玉璽在南朝宋、齊、梁、陳四個政權中傳承。
公元589年,隋朝滅陳統一全國,得到傳國玉璽。隋朝滅亡以後,玉璽被隋煬帝的蕭皇後帶著逃亡到突厥。公元630年,大將李靖大敗突厥,將蕭皇後接了回來,唐太宗終於得到了傳國玉璽。
唐朝後期,藩鎮割據,天下大亂,玉璽流失。五代時期,後唐的最後一個廢帝李從珂在被契丹擊敗以後自焚而死,據說他帶著傳國玉璽一起自焚,從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雖然後世有多次“傳國璽現世”的說法,但多被認為並非真正的傳國璽。
北宋時,鹹陽有百姓偶然撿到一塊寶貝,經鑒定被認為是傳說中的傳國玉璽。因為這個所謂的“祥瑞”,宋哲宗改元“元符”,以示慶祝。然而,這枚玉璽的真實性受到很多質疑,畢竟傳國玉璽自五代時期後唐廢帝李從珂自焚後便失蹤,突然出現的這枚玉璽來源不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明風再起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明風再起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