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62章 雙重否定,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考成……又是考成……”

“張居正留下來的考成法還不夠繁複嗎?如今又添一項!”

“學田如何劃撥?如何保證不被胥吏侵占?考核如何評定?這……這簡直是無事生非……”

“地方官事務繁雜,錢糧刑名、驛傳河工,哪一項不是考成?如今再加這勞什子蒙學考成,還讓不讓人活了?”

“教化本是好事,然急於求成,納入考成,必生擾民之弊!”

…………

諸多懶散的官員,在聽完申時行的話後,心中波動是非常大的。

不滿的情緒在文官班列中彌漫開來,尤其是那些地方出身的官員和負責具體事務的部院屬官。

考成法像一把懸在大明朝文武百官頭頂的利劍,每一項新增的考核指標,都意味著巨大的壓力和潛在的風險。

申時行話音剛落不久,便有一老臣出列:“陛下!閣老!設立蒙學,廣施教化,立意甚善!然臣以為,將其成效納入考成法,實為不妥!”

“考成法重在錢糧刑名、驛傳河工等關乎國計民生之急務。蒙學乃百年樹人之功,見效緩慢,若強行納入考成,地方官員為求速效,恐生攤派強征、虛報人數、乃至逼迫學童入學之弊……”

“反失陛下仁德愛民之本意!不若先行試點,徐徐圖之,待根基穩固,再議考成不遲!”

緊接著,戶部一位郎中出列,他更關注實際困難:“陛下,閣老!學田之議,恐難施行啊!太祖朝學田,多賴官田或抄沒之田。然今時不同往日,官田所剩無幾,民田皆在冊納稅。若強行劃撥,必損及國課民產……”

“購置學田,錢從何來?地方存留銀本就拮據,若再添此負擔,恐致其他政務廢弛!況學田管理,易生蠹弊,侵吞漁利……”

他講的這些是學田來源和管理的巨大難題。

隨後,又有幾位中下級官員出列,言辭或激烈或委婉,核心都是反對將蒙學納入考成。

尚未推行,阻力已然顯現……

然而,支持的聲音也並非沒有。

“陛下,閣老,臣以為給事中之言,失之偏頗!教化固非一日之功,然若無嚴明考成督促,則地方官必視之為不急之務,束之高閣!納入考成,正為彰顯朝廷推行教化之決心!至於擾民之慮,隻要章程製定周詳,監察得力,自可避免……”

“學田之事,雖難,卻非不可為。寺廟多餘田產,眾所周知,朝廷若是有意督辦,總能籌辦得當。此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之舉,豈能因噎廢食?”

………………

隨後,幾位重臣的表態,代表了內閣和強力部門的意誌,立刻壓下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殿內的爭論漸漸平息,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於禦座。

朱翊鈞靜靜地聽著雙方的爭論,冕旒下的神色平靜無波。

待爭論稍歇,他才緩緩開口,聲音不高,卻帶著不容置疑的決斷力,瞬間壓服了殿內所有雜音:“眾卿所議,朕已儘知。”

“設立官立蒙學,複太祖學田舊製,授蒙童以識字算法,此乃朕既定之國策!關乎社稷未來,不容置疑!”

“至於納入考成法,”他語氣加重,“此乃朕與申先生及內閣反複商酌所定,無考成,則無督促;無督促,則良法美意必成具文,此事,毋庸再議!”

“不管困難有多少,都要先開始走第一步。”

“推行細則,內閣領銜,會同吏部、戶部、禮部、工部詳議,務求穩妥周全。學田來源、管理章程、考核標準,皆需明文定例,嚴防胥吏擾民、虛報冒領!”

“此政,朕將親自督辦!各部、各地方衙門,務須實心任事,不得推諉懈怠!凡有陽奉陰違、敷衍塞責、借機漁利者,一經查出,嚴懲不貸!勿謂朕言之不預也!”

朱翊鈞的定調,為官立蒙學的推行蓋上了最權威的印章。

反對者縱然心中不滿,也無人敢再置一詞。

朝會的氣氛,似乎終於要在這項關乎未來的新政議題中走向尾聲。

官員們開始在心中盤算這新政對自己的影響,是機遇還是額外的負擔……

然而,就在申時行準備退回班列,司禮監陳矩也準備高唱“退朝”之時,禦座上的朱翊鈞,卻仿佛不經意間,又提起了那個已經被他“處理”過的話題。

他輕輕咳了一聲,聲音在安靜的大殿中顯得格外清晰:“哦,對了。朕方才想起朝鮮寧國公李成梁之事……”

此言一出,殿內剛鬆弛一點的氣氛瞬間又凝滯了,所有人的心都提了起來。

靖國公戚繼光剛剛舒展開的眉頭又微微蹙起。

朱翊鈞的目光似乎隨意地掃過階下,語氣平和得像是在談論天氣:“江禦史方才所奏,雖風聞無據,程序有失,然其心或亦為公。朕思之,寧國公李成梁遠在藩邦,手握重兵,統禦將士數萬,肩負禦倭重任,責任重大。”

“為免其行差踏錯,有負朕恩,亦為杜絕流言蜚語,動搖軍心……”他頓了頓,仿佛在斟酌詞句,“朕已……下旨,予以申飭!嚴令其務必整飭軍紀,約束部屬,謹慎處事,不得驕縱妄為,更需禮敬朝鮮君臣,勿損天朝體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