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7章 海瑞之死 3
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17章 海瑞之死 3,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翊鈞原本想著下旨將海瑞安葬在京畿。
但申時行進言,落葉歸根,應遵照常例,歸葬瓊山故裡,而後朱翊鈞也覺得有道理,隻能最終下旨,允準海瑞靈柩南歸安葬。
靈柩在小院子停了七日。
每日來往的百姓,官員絡繹不絕。
但百姓們的青天,卻身處在官員的祭拜之中,來的百姓,隻能走到巷口,便被士兵攔住,不得近前。
而到了啟靈出發那日,天剛蒙蒙亮,海瑞住處所在的狹窄街巷,已被自發湧來的百姓圍得水泄不通。
素衣如雪,哀聲如潮。
空氣中彌漫著濃鬱的香燭氣息和悲慟的嗚咽。
吉時已到,沉重的靈柩被十六名精壯杠夫穩穩抬起。
當靈柩緩緩移出那承載了海瑞最後歲月的小院大門時——
“青天公——!”
一聲撕心裂肺的哭喊驟然響起,如同點燃了引線。
“青天公走好啊——!”
“青天公保佑——!”
“青天公!我們給您磕頭了——!”
萬民齊喑,哭聲震天動地!
順天府出動了數千衙役,禁軍三營,京師三大營也出動了超過兩萬多兵士維持秩序。
無數百姓如同風吹麥浪般齊刷刷跪倒,對著那緩緩移動的靈柩,用最原始的磕頭方方式,來表達著他們對青天大老爺的敬意。
白色的紙錢如同暴雪,瞬間彌漫了整個天空,遮蔽了初升的朝陽。
而此時的大明天子朱翊鈞帶著一眾隨從,就在送行的百姓之中,默默地跟在靈柩後方,步行相送。
天子與萬民,在同一時刻,為同一個人,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早已有百姓自發搭建起巨大的鬆柏素坊,上書“萬民泣送海青天南歸”。
坊下,數十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身著麻衣,手持清香,長跪不起。
商鋪悉數關門,門前皆設香案,案上擺放著並非山珍海味,而是最樸素的清水、饅頭、果蔬。
掌櫃夥計們跪在門前,焚香叩拜,淚流滿麵。
有些百姓集資請了僧道,設下簡易法壇,誦經超度,梵音道樂與百姓的哭聲交織,直上雲霄。
甕城內外,人山人海,水泄不通。
守城官兵亦多眼含熱淚,
肅立致敬。
靈柩行至城外。
百姓的哭喊聲達到了頂點,無數人試圖衝破阻攔,隻為再摸一摸那載著“青天公”的靈車,不過,卻被護送的士兵阻攔。
朱翊鈞走在隊伍後麵,親眼目睹著這感天動地的一幕幕。
他看到看到年輕的母親抱著懵懂的孩子,指著靈柩說:“記住,那是海青天,是護著咱們窮人的大好人!”
他看到士子文人長揖到地,久久不起……
當靈柩終於緩緩駛出高大的城門,踏上南歸的官道時,送彆的百姓並未散去。
許多人追著靈車,一路哭喊青天、跪拜、焚燒紙錢,綿延出數裡之遙……
“朕予其‘忠介’,乃朝廷之褒;萬民呼其‘青天’,乃民心之碑!此碑……高於泰山,重於九鼎!海卿一生所求,不正是這‘青天’二字嗎?此一去,非是隕落,而是……成神……”
朱翊鈞說的聲音雖然輕,但一直護在身旁的錦衣衛指揮使張國之,卻是聽的清清楚楚。
按照古代的傳統來說,天子是能夠一言封神的……
靈車漸行漸遠,但那“青天公”的呼喊,那漫天飄灑的紙錢,那綿延不絕的香火,卻如同烙印,深深刻在了北京城的記憶裡,刻在了大明的史冊上……
這僅僅是開始。
朱翊鈞知道,海瑞的靈柩將沿著運河、官道,一路南行。
他所經過的每一座城池,每一處村落,必將重現北京城的景象,家家設祭,戶戶焚香,萬民縞素,哭聲盈野。
靈柩由通州轉入運河,乘船南下。
船隊尚未抵達碼頭,兩岸已是白茫茫一片。
聞訊趕來的百姓,從數十裡外的鄉野彙聚於此,將運河兩岸擠得水泄不通。
當掛著巨大“忠介公海瑞”素幡的官船緩緩駛入視線時,岸上瞬間爆發出山呼海嘯般的哭喊:“青天公的船來了!”
“海青天!您看看我們啊!”
無數的祭棚沿著河岸搭建,簡陋卻心意至誠。
粗瓷碗裡盛著清水,竹籃裡放著新麥蒸的饅頭、剛摘的瓜果,甚至還有漁民獻上剛打撈的鮮魚。
白發老嫗顫巍巍地點燃香燭,對著船隊的方向長跪不起,壯年漢子們則敲響了自製的哀鼓,沉悶的鼓點與悲愴的哭聲交織,在寬闊的河麵上久久回蕩。
船上的護靈官兵和禮部官員,無不為之動容,肅立船頭,向著兩岸深深作揖還禮。
河水悠悠,載著萬民的淚水與崇敬,也載著“青天公”的神位,流向下一站……
朝廷的“忠介公”,是史書工筆,是廟堂追諡。
而萬民口中的“海青天”,則是口耳相傳的聖號,是自發立廟供奉的神隻。
朱翊鈞在深宮之中,不斷收到沿途州府飛馬傳來的奏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