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頭李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75章 大使人選,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光頭李三,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張丁征回到京師後,並沒有急著去見天子,但張四維與伊麗莎白一世簽訂的兩國國書,卻已經由禮部的隨行官員呈送了上去。

在三日後。

張丁征才入宮覲見。

乾清宮中,正在處理著政務的朱翊鈞聽到陳矩的通稟後,便直接讓他進來。

朱翊鈞端坐禦案之後,神情沉靜,甚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疲憊。

不是十五六歲的毛頭小子了,政務多了,處理起來,還是有些累人的。

張丁征行完禮後,朱翊鈞便讓其平身。

“張卿,令尊張文襄公,為國儘瘁,客死海途,朕心甚痛。然其持節遠航,揚威異域,簽下明英百年敦睦國書,功在社稷,彪炳千秋。朕已命史官大書特書,其忠魂烈魄,當永鎮海疆,佑我大明。”

“陛下天恩浩蕩,臣代先父叩謝陛下!”張丁征聞言,再次深深叩拜。

父親的身後名,已得最高肯定。

“起來說話。”

朱翊鈞抬了抬手,目光落在禦案上那份謄抄的國書副本上。

“這國書,朕已細細看過。英吉利女王言辭懇切,願與我大明永世交好,互通有無。其中一條,‘互派常駐使臣,以固邦誼’,卿以為如何?”

張丁征心中一凜,知道正題來了。

他謹慎答道:“回陛下,此乃兩國交好之基石。有使臣常駐彼國,可通消息,察其國情,護我商民,遇事亦可及時斡旋,遠勝隔海相望,音訊難通。”

“嗯,此言有理。”

朱翊鈞微微頷首,手指無意識地在禦案上輕敲,發出篤篤的輕響。

“然則,這使臣人選……卻是個難題。”

說著朱翊鈞抬起眼,目光銳利地看向張丁征:“依祖製,出使外邦,當由禮部或鴻臚寺遴選通曉禮儀、飽讀詩書之士,然則,此次非朝貢,駐期漫長,非短時使節可比……”

“萬裡重洋,風濤險惡,瘴癘橫行,英吉利又非我華夏禮儀之邦,其俗迥異,其語難通……朕觀那些皓首窮經的翰林清流,怕是連船都上不去,便暈了七葷八素,更遑論在彼邦周旋數年。”

張丁征安靜聽著,心中念頭飛轉。

皇帝這番話,看似陳述困難,實則已隱隱透露出對傳統科舉文官擔任此職的深深疑慮……

朱翊鈞停頓片刻,身體微微前傾,目光如炬,直指核心:“張卿,你去的地方多,腦子轉的快,依你之見,這駐英吉利大使,當以何人為佳?難道真要從那些隻會子曰詩雲、連市舶關稅都算不清的腐儒中去挑嗎……”

張丁征深吸一口氣,知道機會與風險並存。

“陛下聖明燭照!臣鬥膽直言,此駐英使臣,非同尋常使節。其首要者,非在詩書禮儀,而在通曉實務,堅韌抗造!”

“哦?細細說來。”

“陛下,使臣人選,其一,需能抗風浪,耐遠航,身體強健,不畏瘴癘。萬裡征途,病弱書生難當大任……”

“其二,需通曉商賈之道,英格蘭與我大明交好,其根本在於通商互利,使臣需深諳貨物往來、關稅厘定、商約談判,能為我大明商民爭取實利,若不通商,何以言交?”

“其三,需有應變之才,彼邦風俗迥異,律法不同,遇事需能隨機決斷,不拘泥於繁文縟節……”

“其四,需略通其言語文字,與彼國掌事者溝通基本之意……”

“其五,也是根本,需對陛下、對大明,忠心不二。”

朱翊鈞聽得極為專注,手指敲擊桌麵的節奏也慢了下來,顯然被張丁征的分析所吸引。

他緩緩道:“卿之所言,切中要害。然則,如此全才,何處去尋?莫非真要朕在科舉中再開個‘實務使臣科’不成?”

張丁征知道火候已到,果斷拋出了自己的人選:“陛下,此等人才,不在廟堂之高,而在市井商賈之中!臣鬥膽舉薦一人!”

“何人?”朱翊鈞目光灼灼。

“商號下,有一掌櫃,名喚陳平。”

“年方三十,正當壯年!”

“此人出身閩南海商世家,自幼隨船出海,風浪如履平地,其精於算學,通曉多國貨殖行情,於南洋、西洋商路經營多年,極擅談判周旋!”

“更難得的是,其人心思機敏,膽大心細,曾數次化解海上糾紛。且因常年與弗朗機人、紅毛夷打交道,略通其言語,其人對陛下、對朝廷,忠心耿耿,常言‘商行萬裡,不忘皇恩’!”

張丁征一口氣把這個陳平的優點全說完了。

朱翊鈞默念一遍這個名字,而後輕笑一聲。

“陳平,是個好名字。”

“三十歲,是個好年齡。”

“通商賈,懂夷務,身體好……聽起來,倒是個合適的人選。”

忽然,朱翊鈞話鋒一轉,嘴角似乎噙著一絲若有若無的笑意,目光卻陡然銳利如刀,直刺張丁征:“張卿,此人既是你商號掌櫃,若朕委以駐英大使重任……那這英格蘭的大明大使館,豈不成了你商號的分舵?這國書上的‘互派使臣’,豈非成了替你張家商號鋪路的私器?”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喜歡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當了三年聖孫,稱帝六十載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