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痕雪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3章 盲區測試,痕語者,風痕雪鑒,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73章盲區測試第12頁 淩晨五點零三分的江堤上,霧未散,煙未消。 宋昭站在原地,脊背繃成一張拉滿的弓。 那句低語仍在顱骨內回蕩——“下一個……是你同事……”像一根燒紅的鐵絲,纏進神經深處。 他握緊後視鏡碎片,邊緣硌進掌心,疼痛讓他清醒:這不是幻覺,是警告,也是宣戰。 他們知道他在查。 而更可怕的是,他們正在測試他。 上午九點整,省廳案情研判會準時開始。 投影屏亮起,一張慘白的屍體麵部照片緩緩浮現——流浪漢,五十歲上下,麵部扭曲,左顱塌陷,右腿碾碎。 董嵐站在前方,聲音冷靜如刀:“死者李某,無固定住所,死於昨夜23:17分,g312國道東段,一輛疑似警用車輛擦撞後逃逸。屍檢顯示,顱骨陳舊性骨折,與三年前‘10·19襲警案’中襲擊巡警的凶器傷痕完全吻合。” 會議室一片寂靜。 三年前那起襲警案至今未破,巡警被鈍器擊暈,執法記錄儀丟失,現場隻留下半枚帶血鞋印。 若這流浪漢真是凶手,為何如今死得如此蹊蹺? 一輛“警車”撞他,還逃逸? 角落裡,小林低頭記錄,筆尖在紙上劃出均勻的波紋——一下,兩下,三下……規律得不像書寫,倒像某種編碼。 宋昭坐在第二排,目光不動聲色地掃過那片紙麵。 波紋頻率……和《燃燈曲》前奏的鼓點一致。 他忽然抽出鉛筆,輕輕敲擊桌麵。 嗒、嗒嗒、嗒——三短一長。 小林的筆尖猛地一抖,波紋斷裂。 宋昭垂下眼,仿佛隻是無意識的小動作。 但心跳已悄然提速。 他在賭——賭這個看似普通的實習生,已被“燈奴”係統激活,正通過書寫傳遞監聽信號。 而他的節奏乾擾,已讓對方短暫失序。 “逃逸車輛後視鏡有明顯刮痕,”宋昭開口,聲音平穩,“建議優先排查近期汽修記錄,尤其是更換後視鏡的店鋪。” 眾人側目。 技術科老張皺眉:“你怎麼知道有刮痕?現場沒提取到碎片。” “輪胎碾壓角度偏斜,死者倒地方向與撞擊力不符,”宋昭緩緩道,“說明車輛在碰撞後曾試圖倒車規避,左後視鏡極可能擦到路邊石墩。這是典型的肇事逃逸心理反應。” 邏輯嚴密,無可反駁。 隻有他自己清楚——那畫麵早已在他腦中回放三次。 昨夜23:16,一名穿警服的“燈奴”推著無牌改裝車,故意撞向流浪漢,隨後用工具偽造輪胎軌跡、灑血、擺放鞋印。 真正的監控在案發前五分鐘被遠程切斷。 那輛車,根本不是警車,甚至連正規車輛都不是。 但他不能說。 “真相之眼”已用兩次,第三次留給了未知危機。 此刻他必須像個普通刑警一樣,用推理站穩腳跟。 董嵐看了他一眼,眼神微不可察地點頭。 會議繼續推進。 而宋昭知道,這隻是開始。 十點十七分,物證實驗室。 冷櫃開啟,寒氣撲麵。 他調出事故現場提取的“逃逸車”模擬圖像,順手在係統內檢索“近期後視鏡更換記錄”。 一條不起眼的數據跳了出來—— 老李汽修,城西工業區,昨日21:45,更換左後視鏡,漆色匹配江城警用塗裝。 宋昭瞳孔微縮。 “老李汽修”……周老師提供的“燈奴”早期據點清單中,排在第三位。 老板姓李,曾是殯儀館火化工,三年前因精神異常離職,此後名下店鋪頻繁出現在多起偽造案中。 他不動聲色地將這份工單打印,放入公開案卷盒。 但在原始電子檔中,他悄然插入一段加密水印,標記為“一級汙染風險——疑似燈奴行為鏈介入”。 這是陷阱,也是誘餌。 如果有人動這份檔案,他就能順藤摸瓜,揪出內鬼。 下午三點零九分,技術室。 空調嗡鳴,光線慘白。 小林突然起身,將一份“補充報告”遞給董嵐:“根據市局天網係統調取的模糊幀,逃逸車車牌尾號初步判定為‘k9’。” 全場目光聚焦。 宋昭緩緩站起,走向主控台:“把原始視頻調出來。” “已經處理過了,”小林聲音平穩,“原始流媒體因存儲壓縮,存在丟幀。” “那就調原始哈希值。”宋昭敲擊鍵盤,調出底層數據流,“視頻文件的數字指紋不會說謊。” 屏幕一閃,兩組哈希值並列呈現。 不一致。 他放大事故前五分鐘的監控畫麵邊緣,逐幀播放。 在第23:12:03幀,畫麵右下角的電線杆出現輕微重影,像素層疊,像是後期貼圖。 “這是合成幀。”宋昭聲音冷得像冰,“真正的監控,在案發前五分鐘就斷了。有人用舊素材偽造了‘逃逸車’的影像。” 會議室死寂。 小林低頭修改報告,筆尖用力過猛,刺穿紙麵,留下一個漆黑的孔。 他沒抬頭,但喉結輕微滑動了一下。 宋昭盯著他後頸,那裡有一道極細的疤痕,呈環狀,像是手術縫合後的痕跡——和“穿服者”植入神經接口的位置一致。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73章盲區測試第22頁 他緩緩閉眼。 不是巧合。 這孩子已經被“喚醒”了。 而這場會議,從一開始,就是一場盲區測試——他們在看,他會不會說出不該知道的事,會不會暴露“異常”。 他用推理擋下了回溯,用痕跡學掩護了超能。 但他也知道,對方不會善罷甘休。 四點三十八分,刑偵支隊檔案室。 蘇晚坐在角落,台燈下攤開一份泛黃的手寫筆記——那是周老師悄悄交給她的《燈奴行為對照表》殘頁,紙麵用民國時期檔案墨水書寫,夾在一本《江城民俗誌》中。 她指尖輕撫紙麵,目光停在第三欄: “指令激活期行為特征: 1對特定節奏產生無意識響應; 2手部動作呈現周期性重複; 3目光聚焦時……” 她忽然停住。 筆尖在“三次眨眼後吞咽”六個字上輕輕畫了個圈。 四點四十一分,檔案室。 空氣凝滯得如同浸過水的棉布,壓在蘇晚的肩頭。 她指尖懸在泛黃紙頁上方,不敢再落下一毫。 那六個字像毒蛇的信子,一寸寸舔過她的神經——“三次眨眼後吞咽”。 她迅速調出手機中存儲的小林今日行為片段:會議開始前,他坐在角落整理筆錄,鏡頭剛好捕捉到側臉。 一次眨眼、二次、三次……緊接著喉部肌肉微縮,吞咽動作清晰可辨。 時間點,正是宋昭敲擊桌麵打出《燃燈曲》暗碼之後。 她屏住呼吸,繼續翻看對照表殘頁背麵,原本空白的紙背竟浮現出一層隱色墨跡——需特定角度與光線才能顯現。 那是用民國時期檔案顯影技術書寫的補充條款,字跡細密如蛛網: “指令激活期征兆全現者,進入‘信使’階段。 行為特征: -三次眨眼後吞咽(聽覺刺激響應) -左手無名指輕敲桌麵七下(信息編碼準備) -目光聚焦時瞳孔短暫擴張(記憶上傳啟動) 職責:識彆並上報非常規破案手段使用者。” 蘇晚猛地合上筆記,心臟幾乎撞出胸腔。 他們在用人做探針——用被改造過的“燈奴”,去探測係統外的異常。 而宋昭,一個本該因腦損傷退出一線的停職警員,卻在短短二十分鐘內,接連推翻偽造視頻、指出監控中斷、精準鎖定汽修店……這些推理太“順”,順得不像巧合,更像某種超常直覺的偽裝。 她立刻打開加密通訊軟件,指尖飛速輸入:“你已被標記。小林是信使,行為對照全中。他能感知非常規手段使用者——你不能再用‘真相之眼’以外的方式破案,否則就是暴露。” 發送前,她頓了頓,又補上一句:“他們不是在查案,是在篩人。你在被測試,不是被懷疑,是被確認。” 按下發送鍵的瞬間,台燈忽然閃爍了一下。 她抬頭,窗外暮色已沉,玻璃映出她蒼白的臉,和身後書架上那一排排靜默的卷宗。 某一冊的標簽,隱約寫著“2021-毒-047”。 她沒在意。 此刻,她隻想讓宋昭知道:他已經站在一張無形的篩網上,而篩子的另一端,正連著某個能修改現實的係統。 六點零七分,宋昭辦公室。 日光燈管嗡嗡作響,像某種低頻脈衝。 他坐在漆黑的屏幕前,手指僵在鍵盤上。 會議記錄文檔不對。 他清楚記得自己陳述的內容:“監控在案發前五分鐘中斷,原始數據流已被篡改。”可此刻打開的歸檔文件,卻寫著:“天網係統短暫波動後恢複,未捕捉到逃逸車輛影像。” 一字之差,謬以千裡。 他立即調取本地備份,比對版本哈希值——被覆蓋過。 修改時間:下午4:58,會議尚未結束。 ip地址:內網技術室03號終端,正是小林的工位。 冷汗順著脊背流了下來。 他們不僅在監視,還在重構事實。 把他說過的話、做過的事,一點點替換成他們想要的樣子。 如果他沒有備份習慣,幾天後翻出這份記錄,連自己都會懷疑——是不是記錯了? 他迅速關機,插入u盤,準備轉移全部原始證據鏈。 就在係統關閉的最後瞬間,屏幕突然閃出一條未發送的草稿郵件,窗口不知何時被悄然喚醒: 收件人:燈人聯絡警局 主題:盲區測試-73號節點 正文: 目標依賴非常規手段。 盲區測試,通過。 光標停在“發送”按鈕上方,仿佛隻等一個指令。 宋昭緩緩拔出u盤,指節發白。 但他也知道——它遲早會被發出。 而現在,他必須趕在係統徹底閉合前,找到那個尚未被篡改的原始證據。 黑暗中,他站起身,走向物證中心最深處的檔案區。 那裡有一扇從不開啟的鐵門,編號b區,鎖著三年來所有被“技術性擱置”的毒品類懸案。 其中一卷,編號“2021-毒-047”,曾被父親在二十年前的日記中提及。 他不知道為什麼,但今晚,他必須再去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