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慶功宴!經緯度算法?
朕聞上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91章 慶功宴!經緯度算法?,大明:無雙好聖孫,請老朱退位,朕聞上古,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391章慶功宴!經緯度算法?第12頁 大戰結束。 明軍開始有條不紊地打掃戰場,清理戰果。 冰麵上的屍骸被拖拽到一起焚燒,繳獲的甲胄、兵器、帳篷堆積如山,成箱的金銀珠寶、綢緞布匹從汗帳中搬出來,在雪地裡鋪開一片耀眼的色彩。 北元汗廷積攢的物資實在太多,光清點登記就耗費了整整兩天,李文忠索性傳令全軍在捕魚兒海畔紮營,趁著這難得的閒暇,舉辦一場盛大的慶功宴。 夜幕降臨時,篝火在營地中燃起,熊熊火焰驅散了嚴寒,也映紅了將士們疲憊卻興奮的臉龐。 明軍將士圍著篝火載歌載舞,有人彈起繳獲的馬頭琴,有人跳起故鄉的踏歌舞,粗獷的歌聲與笑聲在草原上回蕩。 主營帳內,李文忠、王弼、常茂、康鐸等將領歡聚一堂,案幾上擺滿了烤羊肉、馬奶酒,眾人推杯換盞,暢談著白天的廝殺,共同慶賀這場足以載入史冊的不世奇功。 朱高熾與朱雄英端坐在主位上,前者雖體態敦厚,眉宇間卻透著一股沉穩氣度,後者雖年少,眼神中已見鋒芒。 在座的將領們對此毫無異議,畢竟這場戰役能大獲全勝,生擒脫古思帖木兒,這叔侄二人居功至偉——若不是朱高熾帶著羽林衛死死咬住逃亡的汗廷,然後又利用經緯度算法推算出脫古思帖木兒躲在捕魚兒海,明軍未必能將這位北元大汗堵在冰麵上。 酒過三巡,軍需官捧著賬簿走進帳內,高聲彙報戰果:“啟稟諸位將軍,此戰我軍九千精騎突襲北元汗廷,大獲全勝!共俘虜北元大汗脫古思帖木兒,及其子天保奴、地保奴等宗室六十四人;愛猷識理達臘遺妃、公主等五十九人;另有吳王朵兒隻、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王公貴族兩千九百九十人,士兵及家眷七萬七千三十七人!” 帳內瞬間安靜下來,隨即爆發出雷鳴般的喝彩。 李文忠猛地一拍案幾,哈哈大笑:“好!好!一網打儘,痛快!” 這場功績來得突兀,饒是身經百戰的李文忠都興奮不已,而且他還斬殺了宿敵哈剌章,更是了卻了壓在心頭十幾年的宿怨。 當年嶺北之戰的慘敗,那箭穿胸膛的劇痛,麾下將士慘死的哀嚎,這些年來如同跗骨之蛆,夜夜啃噬著他的心。 今日親手斬了這罪魁禍首,看著哈剌章倒在血泊中的那一刻,積壓的鬱氣瞬間消散,隻覺得渾身通暢,比喝了十壇烈酒還要痛快。 他端起酒碗一飲而儘,酒液順著嘴角流下都渾然不覺,眼中閃著複仇後的快意:“哈剌章啊哈剌章,你也有今日!當年你在土喇河畔殺我將士,今日我便在捕魚兒海取你狗命,這筆血債,總算清了!” 帳內眾將都知道他與哈剌章的恩怨,紛紛舉杯道賀。 李文忠連乾三碗,臉頰漲得通紅,卻越發起勁:“這下好了,北元的脊梁斷了,哈剌章死了,脫古思帖木兒成了階下囚,看誰還敢與我大明為敵!” 說著,他又看向朱高熾與朱雄英,語氣中帶著幾分感慨:“想當年,我隨陛下打天下,就盼著有朝一日能徹底蕩平北元,沒想到今日竟能親眼見證這一幕,還得虧了兩位殿下相助。看來我大明後繼有人,江山永固有望啊!” 脫古思帖木兒及其一眾子嗣被生擒活捉,這就意味著,自成吉思汗以來延續數百年的黃金家族正統血脈,幾乎被連根拔起;北元汗廷賴以維係的宗室體係,徹底崩塌;草原上最後一麵象征“大元”正統的旗幟,從此隻能在大明的囚牢中褪色。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391章慶功宴!經緯度算法?第22頁 李文忠端起酒碗,起身環視眾人,朗聲道:“諸位,這場勝仗能如此徹底,全賴皇太孫與胖殿下的決斷!若不是兩位小殿下帶著羽林衛死死咬住脫古思帖木兒,然後又利用經緯度算法推算出他們的藏身之地,咱們未必能擒住這位北元大汗!論功行賞,他們二人當居首功!來,咱們共同敬皇太孫與胖殿下一碗!” 說罷,他率先舉杯,王弼、常茂、康鐸等人紛紛起身,齊聲道:“敬皇太孫!敬胖殿下!” 朱高熾與朱雄英起身回敬,酒液入喉,帶著灼燒般的暖意。 朱雄英畢竟年少,臉上泛起興奮的紅暈;朱高熾則微微一笑,舉杯道:“此戰能勝,全賴李叔調度有方,諸位將士奮勇拚殺,我與雄英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 嗯,咱做人要謙遜。 軍功對他們而言,沒有任何用處。 李文忠擺擺手,坐下後目光落在朱高熾身上,眼中帶著幾分好奇與讚歎:“胖殿下過謙了。說起來,這次能精準摸到捕魚兒海,全靠你那‘經緯度算法’吧?先前我還不信,覺得幾串數字怎麼可能定準位置,沒想到誤差竟不超過十裡!這法子要是能普及到軍中,以後咱們追擊敵軍、糧草轉運,可就再也不怕迷路了,實在是太準了!” 他湊近了些,語氣懇切:“你小子能不能把這算法教給軍中?若是能推廣開來,對我大明邊防可是天大的好事!” 朱高熾心裡咯噔一下——他哪懂什麼經緯度算法?不過是仗著後世的曆史記憶,知道捕魚兒海的大致位置,又隨口編了套說辭糊弄罷了。 正想找個理由敷衍過去,朱高熾腦中卻突然閃過一個念頭:眼下大明軍製雖嚴,將士勇猛,卻有個致命弊病——將領多是行伍出身,識字者寥寥,更彆說數算知識,往往憑經驗打仗,遇到複雜地形、糧草調度就容易出亂子。 比如徐達、湯和、常遇春這些名將都是泥腿子出身,早年要麼務農,要麼做苦力,投身起義軍時連自己的名字都寫不全。 也就是他們身居高位後,才在朱元璋的督促和自身的警醒下慢慢認字,徐達更是意識到文化對領兵作戰的重要性,哪怕軍務再忙,也堅持手不釋卷,讀兵書、學謀略,這才從勇猛的戰將成長為能統籌全局的一代名帥。 但更多的人卻沒這份覺悟和機會,軍中的千戶、百戶,大多是靠戰功拚上來的,身上的傷疤比讀過的字還多,彆說看懂兵書戰策,就連朝廷的軍令文書都得靠親兵念給自己聽,調兵時算不清糧草數目,紮營時辨不明地形優劣,全憑經驗和直覺打仗,贏了是運氣,輸了往往稀裡糊塗。 這跟後世的標準化軍人根本沒辦法比。畢竟後世全麵普及教育,士兵至少能讀寫算,更有專門設立的軍校,係統教授戰略戰術、地理測繪、後勤調度,甚至包括兵器原理、戰場急救。 從尉官到將官,每一級都有明確的培養體係,確保他們既懂衝鋒陷陣,又懂運籌帷幄;既會用槍,也會看地圖;既能帶一個班,也能指揮一個師。 可明初的軍隊哪有這些?將佐們靠的是“戰場頓悟”,士兵們憑的是“悍勇拚殺”,贏了全靠狠勁,輸了常因低級失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