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9章 有點東西,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待翰林學士開課,朱允炆瞬間來了精神,身子挺直,似換了個人般。
翰林學士方引出論題,朱允炆便迫不及待,出口便是聖人經典。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此乃孔聖之言,治國理政,當以仁德為本,如此則民心歸附,天下自安。”
他神情莊重,聲音朗朗,引經據典,侃侃而談,將儒家治國理政之理念,闡述得頭頭是道。
言語間,儘顯對儒家經典之熟稔,似要將此前在遼東學士課上的壓抑,儘數宣泄而出。
每講一處,朱允炆便望向翰林學士,目光中滿是期待認同之色。
翰林學士微微頷首,麵露讚許,引得其他皇子皇孫也不禁投來欽佩目光,朱允炆見狀,更是談興大發,越發滔滔不絕。
翰林學士麵露欣然之色,撫須讚道:“允炆殿下對聖人經典領悟頗深,見解獨到且切中要害。以仁德為政,確為治國之根本,殿下能引孔聖之言,透徹闡述此理,足見平日於儒家經典用功甚勤。”
“觀殿下所言,不僅熟知經文,更能融會貫通,以古鑒今,實乃難能可貴。我朝以儒治國,正需殿下這般深諳聖賢之道者,日後輔佐聖上,必能為大明江山社稷,謀得福祉。”
翰林學士言辭懇切,滿是嘉許之意,朱允炆聽聞,麵上泛起紅暈,心中歡喜,先前因遼東心學而積鬱的煩悶,頓時消散不少。
眾翰林學士素日裡多支持朱允炆,見朱雄英方才於算術上風光,心下有意偏袒朱允炆,便起了刁難朱雄英之意。
於是,一翰林學士輕咳一聲,神色莊重道:“雄英殿下,方才允炆殿下對聖人經典見解非凡。老夫倒想考考殿下,《儀禮·喪服小記》中有雲:‘庶子不祭殤與無後者,殤與無後者從祖祔食。’此中深意,殿下能否詳述一二?”
此語一出,眾人皆將目光投向朱雄英,這《儀禮·喪服小記》本就偏門,所涉內容亦頗為生僻,學士此舉,意在令朱雄英難堪。
眾人皆以為朱雄英會被這偏門之問難住,正拭目以待。
卻見朱雄英神色自若,略一思忖,便從容作答:“此句之意,蓋因庶子在宗法中地位有彆。
殤者,早夭之人;無後者,即無子嗣承繼香火之人。
依禮,庶子不得獨自祭祀殤者與無後者,因其非宗子,無主祭之權。
而殤與無後者,當從祖祔食,以歸宗受祭,維係宗法倫常,確保家族祭祀有序,不違禮製。”
朱雄英對答如流,言辭清晰,將其中義理剖析得明明白白。
眾人聽畢,不禁暗自驚歎,原以為能難倒他,孰料其對這偏門經典竟也如此熟稔,翰林學士們雖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佩服朱雄英的學識。
那翰林學士見朱雄英應答自如,心下詫異,卻仍不願罷休,稍作思索,又發問道:“雄英殿下,《禮記·玉藻》中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龍卷以祭。’依古禮規製,諸侯、卿大夫之冕旒又當如何,且其間寓意有何不同?此禮於今時,又當如何斟酌損益?”
這問題不僅涉及生僻的古禮規製,還問及古今之變,意圖令朱雄英陷入困境。言罷,他目光緊盯著朱雄英,似要看其如何應對。
朱雄英未有絲毫慌亂,神色鎮定自若,不假思索便開口回應:“依古禮,諸侯之冕旒九旒,卿大夫七旒。冕旒之數,彰顯等級尊卑,天子為尊,故而十二旒;諸侯次之,九旒以表其位;卿大夫又次之,七旒示其身份。此規製寓意深遠,以明上下之序,使各安其位,家國井然。”
“至於今時,雖世事變遷,然禮之根本不可廢。斟酌損益間,當取其精華,去其繁縟。古禮重等級,今可用於明職責、正綱紀,以禮義規範行事,使萬民和諧,社稷穩固。”
朱雄英侃侃而談,條理清晰,對古禮的解讀精準且能結合當下,令在場眾人皆為歎服。
翰林學士們雖滿心不願,卻也不得不承認朱雄英學識淵博,對偏門儒學亦有極深的造詣。
翰林學士見幾番刁難,朱雄英皆對答如流,心中無奈,便不再繼續,轉而麵向諸學子道:“既如此,今日本官便布置課業。汝等每人作詩一首,以‘春’為題,且需緊扣春景、春情,三日後交予我審閱。”
言罷,諸皇子皇孫紛紛應下。
朱允炆聞之,心中暗喜,作詩乃其所長,又能借此一展才學。
朱雄英神色平靜,似已有了腹稿。
三日期滿,諸皇子皇孫將詩作呈於翰林學士案前。
翰林學士先展朱允炆之作,但見辭藻華麗非常,開篇便是“春臨大地錦霞披,翠柳搖金映碧池”,文中諸如“夭桃綻蕊含嬌笑”“紫燕穿雲舞麗姿”等句,用典精巧,色彩斑斕,將春日繁華盛景描繪得淋漓儘致,儘顯雕琢之功。
再看朱雄英之詩,文風簡樸,首句“春至農家曉夢驚,田頭水暖鴨先鳴”,以平實之語勾勒農家春景。
“但求新種皆豐碩,不懼辛勞趁早耕”,言語質樸,卻於字裡行間透露出對民生的關切,以春為引,寄寓農事期望,彆有一番深意。
翰林學士閱罷,心中暗自思量,二人之作各具千秋,一時難以論斷高下。
翰林學士細細端詳兩篇詩作,心中早有偏向。他輕咳一聲,緩緩開口道:“允炆殿下此詩,辭藻華麗,用典精妙,將春日之景描繪得栩栩如生,實乃佳作。從‘春臨大地錦霞披’起筆,便營造出春日絢麗氛圍,後文更是妙筆生花,儘顯才情。”
言罷,目光移向朱雄英詩作,微蹙眉頭道:“雄英殿下之詩,雖有對農家春景之描繪,亦含深意,然文風太過平淡。作詩之道,講究辭采斐然,引人入勝。此詩質樸有餘,文采不足,相較之下,稍遜一籌。”
翰林學士此番言論,明眼人皆知其偏幫朱允炆,隻是眾人礙於其身份,不便多言。
朱允炆聽聞翰林學士這般評判,嘴角不自覺上揚,麵上滿是誌得意滿之色,眼眸中透著得意與驕傲,仿佛這一場比試已大獲全勝,不禁微微抬頭,環顧四周,似在向眾人宣告自己的才學。
反觀朱雄英,神色依舊淡然,仿若這翰林學士的評價不過是耳邊清風,無關緊要。
他既未因貶抑之詞而麵露不悅,也未因朱允炆的得意而有所動容,隻是靜靜站著,神色平靜,心中似自有一番天地,對這等評判毫不在意。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