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3章 失望!,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雄英目光如炬,直視朱允炆,言辭鏗鏘道:“皇弟既言聖人之言無錯,那且看孔夫子當年周遊列國,一心推行其道,可曾拯救哪一國於水火?
列國紛爭,生靈塗炭,夫子之道雖為大道,然於當時之急難,似未能挽狂瀾。
彼時各國之急務,乃圖強自保,富國強兵。
由此觀之,理論雖好,亦需應時而動,當下山東,民生凋敝,當以務實之策,解百姓之困,而非空談聖人之道。”
朱允炆麵露慍色,語氣中帶著幾分質問:“皇兄如此言論,莫不是覺得聖人言論竟入不得你法眼?聖人之道,傳承千載,為我華夏立心,為萬民立命,豈容如此輕慢?”
他雙眼緊緊盯著朱雄英,似要從對方神情中看出一絲對聖人的不敬。
朱雄英神色坦然,不慌不忙地說道:“非是覺得聖人言論不入法眼,然依我之見,能救民於水火、使民富足、令國強大者,便可為聖人。
聖人之謂,在乎行,而不在言。若僅以言語傳世,卻不能於百姓困苦之時施以援手,又怎能稱之為真聖人?
當下山東百姓亟待救助,能行富民強民之實策,方合聖人之道。”
翰林學士麵色一沉,聲色俱厲地訓斥道:“皇長孫,聖人之道,乃萬古不易之理,豈容你如此曲解!聖人言傳身教,為後世立典範,恩澤千秋萬代。
你這般言論,實在大逆不道,有失皇家體統!聖人之德,豈是僅憑救民、富民、強民之行便可簡單概括?切不可因一己之見,褻瀆聖人!”
朱雄英神色鎮定,目光直直看向翰林學士,不卑不亢問道:“翰林學士,你且告知本皇長孫,是以何種身份來訓斥於我?是皇家臣子,還是聖人門生?”
翰林學士聽聞此言,心中一驚,瞬間意識到自己方才失態,忙不迭躬身行禮,惶恐告罪道:“皇長孫恕罪,老臣一時情急,失了分寸,還望皇長孫海涵,老臣並無冒犯之意。”
朱雄英目光冷峻,直視著汗流浹背的翰林學士,緩緩說道:“你若以皇家臣子身份訓我,皇家向來講求實事求是,當下山東民生艱難,尋求良策乃當務之急,本皇長孫所思所言皆為解決之道,你卻橫加指責,可是覺得本皇長孫為皇家分憂有錯?
若你以聖人門生自居,聖人倡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本皇長孫不過發表見解,探求興國安邦之法,你便疾言厲色,如此狹隘,可符聖人教誨?”
翰林學士聽至此處,冷汗愈發如豆般滾落,雙腿微微顫抖,幾欲癱倒在地。
朱允炆見狀,趕忙上前一步,拱手對著朱雄英道:“皇兄,翰林學士雖言辭急切,但其心無他,皆為維護聖人之道。
尊師重道,乃我朝之傳統美德,亦是聖人所倡導。
翰林學士飽讀詩書,學富五車,平日對我等教誨頗多,即便偶有言語失當,還望皇兄念其一片赤誠之心,莫要與之計較。”
朱雄英目光複雜地看著朱允炆,眼神中滿是失望之色。
隨著年歲逐增,朱雄英自是明白朱允炆心中有爭勝之意。
隻是,朱允炆竟在歧途上越行越遠,不以解決民生為要務,卻執著於維護那些看似高妙卻不切實際的言論,無視山東百姓困苦,著實令人痛心。
儒家思想本為正人心、導人向善,然於今時朝臣,卻漸生腐朽之態。
諸多朝臣,一味拘泥於經典章句,食古不化,凡事皆以聖人之言為圭臬,卻不顧實際情形。
於政務之上,隻知引經據典,空談仁義,卻無半點實乾之能。
麵對山東百姓衣食之憂,不思務實之策,隻圖以空洞教化了之。
此非儒家思想之過,實乃朝臣將其用錯了方向,使之淪為粉飾太平、逃避責任之具,如此腐朽,如何能讓國家昌盛,百姓安康?
自獨尊儒術以來,學風漸偏。
一味崇儒,致使百家之長不得儘用。
朝堂上下,皆以儒論事,卻少了變通與務實。
長久如此,恰似弱國行事,沒了開拓奮進之勇,失了務實圖強的脊梁骨。
國家發展,需博采眾長,豈能動輒以儒家一家之規,束眾人之思,困國家之進?
言罷,朱雄英拂袖起身,大步邁出大本堂。
堂中眾人麵麵相覷,卻無一人敢出言阻攔,或發一言相勸,唯目送其離去,直至身影消失在眾人視線之中。
大本堂內此番種種情景,不過片刻,便經由錦衣衛之口,速速傳至朱元璋耳中。
朱元璋聽聞後,微微頷首,麵露讚賞之色,不禁讚道:“雄英這孩子,不愧是咱悉心教導之人,看事透徹,務實敢言,深知百姓疾苦與治國之要。
有此見識,方有大國氣象。”
言罷,眉頭微皺,眼中閃過一絲失望,提及朱允炆,語氣滿是貶損:“允炆卻一味守著那些陳舊章句,不知變通,不顧實際,隻知紙上談兵,如此迂腐,怎堪大任?身為皇家子孫,當以天下為己任,務實奮進,而非拘泥於空洞言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