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4章 同意了?,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元璋道:“既都道不出個所以然,莫非欲將遼東好不容易開創之局麵毀於一旦?究竟是何居心?”

兵部官員瞬間嚇得瑟瑟發抖,趕忙連連請罪。

此時,浙東集團官員出列道:“陛下,遼東發展之法雖新穎,然隻需派人悉心研習,假以時日,亦能掌握。

當下即刻剝離遼東軍政,確非適宜之舉,然可徐徐圖之。

不斷遣朝廷官員入駐,逐步接手遼東政務,如此,諸多弊端或可消弭。”

如今浙東官員,宋濂已然退隱,劉基亦轉變立場。朝中浙東官員以張毅、葉琛、王煒、張孟兼、蘇伯衡與胡翰為首。

胡惟庸既倒,宰相之製亦廢。現今內閣、中書省與六部相互製衡。

方才出言者,正是禦史中丞張毅。

“陛下,臣忝為禦史中丞,監察百官、整肅朝綱乃臣之責,故於遼東軍政一事,不得不陳肺腑之言。

遼東之地,常孤雛將軍治理有方,使民生煥新,此誠為大功。然軍政一體之局,長久觀之,隱患重重。

臣從監察角度而言,權力集中易生腐敗。

遼東軍政皆握於一人之手,若無製衡,行事易失公允。

錢糧調配、官員任免,皆由一人決斷,其間或有營私舞弊之舉,而監察難及。

長此以往,必損百姓利益,壞朝廷根基。

再者,軍事與政務集於一身,易使地方勢力坐大。

常孤雛將軍雖忠,然權力膨脹之下,人心難測。

若日後繼任者心懷不軌,憑借軍政大權,或可擁兵自重,不聽朝廷詔令,屆時朝廷欲製之,恐費周折,危及國家統一。

且軍政一體,易使政務為軍事所累,或軍事受政務掣肘。

專業之事當由專人負責,政務官員可專心於民生經濟,軍事將領能全力於練兵備戰。

如今合二為一,恐難兩全其美,影響遼東長遠發展。

為保大明基業穩固,遼東長治久安,軍政分離勢在必行。望陛下深思,勿使隱患積重難返,危及社稷。”

吏部侍郎葉琛啟奏:“陛下,臣以為遼東之地,軍政格局須審慎處之。昔胡惟庸一案,殷鑒不遠。胡惟庸久居相位,結黨營私,朝堂之上諸多官員依附於他,形成一股龐大勢力,險些危及大明根基。

今觀遼東,若長久由本地官員獨攬軍政,不引入他地官員,恐重蹈胡惟庸覆轍。

一方勢力長期盤踞,易形成盤根錯節的關係網。

官員之間相互攀附、援引,隻知有地方,不知有朝廷。

從官員結構而言,遼東軍政體係應廣納他地官員。

如此,可避免官員在一地根基過深,防止形成尾大不掉的朋黨。

不同地域官員,帶來不同的行事風格與理念,相互製衡、相互促進,方能營造健康的官場生態。

若僅由遼東本地官員把控軍政,其在人事任免上,或任人唯親,而非任人唯賢。

如此一來,有才之士難進,庸碌之輩充斥其中,政務軍務皆難達上善。

而外地官員入駐,可帶來新鮮血液,以朝廷法度與多元視角,打破地方固有利益鏈條。

陛下,為大明江山社稷計,為遼東長遠發展計,當速遣他地官員充實遼東,打破現有封閉格局,避免結黨之禍,如此,遼東方能穩如磐石,為我大明北疆屏障。”

朱元璋聞此二人所言,覺其言辭縝密,句句皆稱一心為大明著想。然眾人心中真正盤算,朱元璋又豈會不知。

如今之遼東,似一塊肥美之肉,眾人皆欲爭而食之。

朱元璋道:“二位愛卿所言,倒也有理。然光言不做無實效,汝等需給咱拿出詳實具體之章程來。”

群臣聞之,頗感不可思議。未料朱元璋竟有此回應,雖未徑直應允,但其話中之意,似已有對遼東有所舉措之念。

於是,朱元璋敕令六部、內閣與中書省共同商議此事,待商議停當,將結果上奏以供禦覽。若他覺得可行,便依此施行。

坤寧宮內,朱標向朱元璋發問:“父皇,為何要遂了他們的意?”

朱元璋道:“標兒,咱之所以順著他們的意願,實是為了平衡朝局,此乃不得不為之舉。

朝堂之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這些主張對遼東有所動作之人,背後牽連眾多。

許多地方官員,皆是他們的門生故吏。

若咱一味強硬駁回,勢必會激起他們的不滿與抵觸,進而引發朝堂動蕩。

如今咱令六部、內閣與中書省共同商議,表麵上看是順應他們所言,實則另有深意。

此舉可讓各方勢力都參與其中,在商議過程中,他們必然會為了各自利益相互製衡。

如此一來,既不會讓某一方勢力過度膨脹,又能使各方皆有所顧忌,不敢輕舉妄動。

咱深知,天下初定,根基未穩,需徐徐圖之。

這些人的門生故吏遍布各地,若處理不當,或致政令不通,地方離心。

以平衡之法,讓他們相互牽製,方能穩固朝局。

且通過此次商議,朕亦可看清各方勢力的真實意圖與動向,為日後的決策提供依據。

咱之目的,乃是為了大明江山能夠長治久安。

平衡朝局,隻是這漫漫治國路中的一步棋。

你需明白,身為帝王,凡事不可隻看表麵,需洞察背後深意,方能駕馭群臣,穩坐江山。”

朱標麵露憂慮,向朱元璋進言:“父皇,遼東所推行之教育改革製度,或可化解此般難題,又何須對遼東大動乾戈?倘若這些人對遼東教育體製下手,那此前諸多努力豈不付諸東流?”

朱元璋麵露笑意,道:“標兒,無需憂慮。常孤雛那小子,機靈著呢,豈會坐以待斃。”

朱標不禁歎息:“父皇,昔日打天下時,這些文人避之不及。如今天下太平,他們爭權奪利反倒最為積極。”

朱元璋道:“此乃常理。他們讀書人常言‘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這些自詡聰明之人,亂世中惜命如金。待世道安穩,便欲憑那滿口子曰詩雲、仁義道德,攬權聚財,此皆人性使然。”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