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櫻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7章 潛龍在淵,大明遼國公,空櫻,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待鑾駕全然消逝於眾人目光之外,李善長與胡惟庸皆知,自此刻起,朝中一應政事,皆委於他們二人處置。

李善長抬頭,望向天際。

胡惟庸則微微垂首,眼神閃爍,似在暗自籌謀著什麼。

二人佇立原地,片刻之後,彼此對視一眼,無需言語,便已心領神會,旋即轉身,朝著皇城方向行去。

朱元璋此番決意北巡,還特意攜朱標同行,其中深意,旁人實難輕易參透。

李善長雖獲此獨掌政務之大權,然這權力背後,卻壓著千鈞重負。

那朝堂之上,各方勢力盤根錯節,利益糾葛仿若亂麻。

如今他獨攬政務,一舉一動皆牽一發而動全身,其中曲折,複雜非常。

他輕輕歎了口氣,心下思忖,這往後的日子,定要步步謹慎才是。

果不其然,朱元璋鑾駕才剛駛離應天府一日,那形形色色之人,便如嗅到腥味之魚,紛紛前來拜訪李善長。

清晨,李善長剛踏入府邸,便有門房前來通傳,言說有幾位官員求見。

李善長心中自是明白,這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待那幾位官員入廳,但見他們手中皆捧著禮盒,滿臉堆笑,言語間儘是諂媚之詞,將李善長吹捧得天上少有、地下無雙。

李善長心中冷笑,麵上卻依舊神色淡然。

還未等他們道明來意,李善長便抬手製止,說道:“諸位來意,李某心中已然明晰。隻是,我向來不收受這些,還請諸位收回。”

那幾位官員一聽,臉上笑容瞬間僵住,麵麵相覷,卻也不敢再多言,隻得灰溜溜地帶著禮盒告辭而去。

然而,這不過隻是個開端。

白日裡,前來送禮之人絡繹不絕,或明著以“仰慕”之名送上厚禮,或暗裡將禮品藏於不顯眼之處,暗示李善長收下。

胡惟庸在旁協助李善長處理政務,那股子勁頭,恰似卯足了勁的耕牛。

每日清晨,天色未明,胡惟庸便已點亮燭火,開始翻閱堆積如山的公文。

他逐字逐句審視,遇關鍵之處,還會提筆圈圈點點,批注見解。

處理事務時,他思維敏捷,判斷精準。

遇棘手難題,旁人尚在抓耳撓腮、一籌莫展之際,胡惟庸已能迅速理清頭緒,提出切實可行之解決辦法。

他與下屬溝通時,言辭簡潔明了,令眾人皆心悅誠服,全力配合。

這般賣力且出眾的能力,著實為李善長分擔了諸多壓力。

李善長看著胡惟庸忙碌的身影,心中不禁暗暗點頭,原本緊皺的眉頭,也漸漸舒展開來,處理政務時,也多了幾分從容。

胡惟庸,自投身朱元璋麾下,便如蛟龍得水,儘顯其才。

凡遇事務,他總能權衡利弊,處置得恰到好處。

每一個決斷,每一項安排,皆井井有條。

朝堂上下,諸多棘手之事,經他之手,皆能迎刃而解。

這般出眾表現,自然引得朱元璋頻頻側目,對他愈發看重。

可誰能料到,小明王事件瞬間打破了這一切。

那之後,朱元璋對胡惟庸的態度,急轉直下。

胡惟庸但見自己的差事日益減少,朝堂上的發言機會也被一削再削。

往日裡,他在眾人簇擁之下,談笑風生,如今卻隻能形單影隻,無人問津。

胡惟庸時常獨坐書房,望著窗外,眼神中滿是不甘與落寞。

曾經的意氣風發已然不再,如今的他,恰似困於牢籠之猛虎,空有一身本領,卻無從施展,實在頗為不得誌。

胡惟庸雖遭此變故,卻並未如那等庸碌之輩般自暴自棄。

他每日依舊早起,穿戴整齊。

他堅信,小明王一事便是朱元璋的意思。

他自覺自己的判斷絕無差錯,這不過是朱元璋的權謀手段罷了。

於是,他耐著性子,蟄伏等待。

每日關注著朝堂動向,靜靜等候時機,隻待時機一到,便迅猛出擊,重獲朱元璋的青睞與重用。

李善長公然讓胡惟庸擔任助手。

消息一出,滿朝震動。

朝臣們心領神會,李善長此舉分明是在向眾人表態,力挺胡惟庸,使其重新回到權力的舞台。

回想起自己被冷藏的那段灰暗日子,無人問津,門可羅雀。

如今,李善長的這一決定,無疑是將他從泥沼中拉起。

這不僅是一份信任,更是給予他重新證明自己的機會。

胡惟庸當即快步趕至李善長府邸,見到李善長,“撲通”一聲跪地,聲音顫抖道:“恩師此舉,如再造之恩,學生感激不儘,願為恩師赴湯蹈火!”

言罷,淚水奪眶而出,久久不止。

李善長見胡惟庸這般,趕忙伸出雙手,將他扶起,說道:“快起來,你我之間不必如此。”

李善長微微搖頭,繼續說道:“朝堂之上,局勢複雜,你我需相互扶持。”

李善長側身示意李祺,“去,給你胡叔看茶。”

李祺得令,恭敬地應了一聲,快步離去,不多時,便端著茶盞而來,動作嫻熟地將茶置於胡惟庸麵前。

胡惟庸待茶盞放定,輕輕頷首致謝,而後緩緩坐下,神色凝重,抬眼望向李善長,開口道:“恩師,如今陛下北巡,各地送來的許多奏章,細細看來,都暗藏問題。

似此情形,我們該如何處置才好?”

言語間,滿是憂慮,眉頭也緊緊皺成了一個“川”字。

胡惟庸心中,其實早已有了應對這些奏章問題的方案。

他自投身政務以來,便練就了一套敏銳洞察與果敢決斷的本事。

然而此刻,雖腹中計策已然成形,卻依舊將決定權拱手讓出。

隻見他神情謙卑:“恩師,學生雖心中有幾分想法,可此事重大,還望恩師定奪。”

胡惟庸此舉,一來是對李善長這位官場前輩的敬重,二來也是深知在這錯綜複雜的朝堂局勢中,李善長的經驗與見識,或許能讓決策更為周全,更貼合朝堂各方勢力的微妙平衡。

喜歡大明遼國公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大明遼國公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曆史軍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