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東少年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98章 多智近妖諸葛亮,家父關雲長,隴東少年,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498章多智近妖諸葛亮第12頁 諸葛亮盯著關興上下打量,眼神犀利的恨不得將關興從裡到外看個通透。 關興被他盯的後背涼颼颼的心裡一陣發毛,忍不住弱弱問道:“軍師,你沒事吧?” 諸葛亮猛的回神,憑借意誌力強行壓下紛亂思緒轉移話題道:“那你說說這事為何乾不成?” 關興苦笑道:“不是乾不成,而是現在乾不成。” “首先考試是篩選,既然是篩選就肯定需要龐大的基數作為基本盤,從一萬個人中篩選跟從一百個人中篩選的效果肯定是不一樣的,但目前大漢的教育遠沒普及,讀過書的超過八成都是士族出身,士族若轉換思路,秉承著打不過就加入的原則積極參加科舉的話,選出的還是士族那幫人,跟寒門依舊沒啥關係啊。” 諸葛亮瞳孔再次一縮,科舉,科舉製,察舉製,連考試的名稱都想好了,你小子果然是有備而來的。 低著頭的關興沒注意到諸葛亮的異常,繼續自顧自的說道:“所以想要推行科舉得先普及教育,讓大部分百姓都讀書識字之後才能推行,否則達不到替朝廷全方位選拔人才的效果。” 關興這話可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經驗教訓的,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在洪武四年開設恩科之後為何暫停科舉十五年,直到洪武十八年才開設第二次恩科? 不就是因為當時的讀書人太少,且都是士族出身的歪瓜裂棗,數量不多質量也不高嗎? 所以想要推廣科舉得先普及教育,不普及教育光推廣科舉有個屁用。 諸葛亮沉思道:“有道理,那其次是什麼?” 關興答道:“其次盜匪不禁道路不通,郡縣考試還好,最後的會試卻是要去京城考的,京城附近的百姓抬腳就到,那交州的呢,南中的呢,涼州乃至西域的呢,這些偏遠地區的學子估計提前兩年就得出發,還不一定順利到達,路上遇個強盜或者生個病,那不是害了人家嗎?” “科舉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大漢還沒發展到可以推廣科舉的階段呢。” “所以我認為應該先提高生產力,而想提高生產力就得發展技術,比如煉鋼比如造紙,煉鋼可以打造農具,家家戶戶若都可以不用為農具鐵器發愁的話種地的效率自然就上來了,種地效率上來了就有精力乾修橋鋪路的其他事情了。” “造紙既可以寫字還可以多抄書籍,將書籍天女散花一般撒遍大漢每個角落的話,讀書的人自然就多了。” 這個年代的書籍可是稀罕物,很多偏遠山區的百姓彆說讀書寫字,連書長什麼樣子都沒見過。 關興主持過土改,接觸過偏遠山區的普通百姓,知道他們的生活條件有多落後。 諸葛亮蹙眉道:“繼續。” 關興說道:“沒繼續了,繼續就是廣發農具,修橋鋪路打通城池與偏遠地區的聯係,讓偏遠考生可以暢通無阻的趕到京城參加考試。” 諸葛亮將關興說的所有事情都在腦中模擬了一遍才笑道:“你說的有道理,既然如此咱們就先推廣教育,準備科舉的前期工作吧,你回去將剛才說的科舉方案寫份奏折上來我再看看。” 關興起身行禮,拿起筆記本就要告退,諸葛亮卻先一步搶過筆記本邊翻看邊問道:“上麵的字都是你寫的嗎?” 關興本能點頭。 諸葛亮將筆記本翻到沒寫字的一頁,然後左手抓住寫過字的半本,右手抓著空白的半本用力一拽,將其撕成兩半之後將沒寫字的半本遞給關興說道:“這份草稿我留下再看看。” 關興對諸葛亮非常信任,沒有絲毫懷疑,拿著半本轉身離去。 諸葛亮看著他走出帳篷,然後立刻翻開筆記本仔細觀看,隻一眼便察覺出了問題所在。 (本章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第498章多智近妖諸葛亮第22頁 關興是他的學生,他對關興跟對劉禪一樣都是手把手教的,因此非常熟悉關興的字跡,不但熟悉甚至都能輕鬆模仿出來。 但手中筆記本上的字跡與他熟悉的那個關興的字跡截然不同,兩者找不到任何相似的點,為什麼? 關興的右手好像沒受過傷吧,既然沒受過傷,同一個人的字跡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 諸葛亮首先懷疑的是自己看錯了,所以提筆在空白處模仿關興的筆跡,將筆記上的字又寫一遍,兩廂一對比果然沒有絲毫相似之處。 什麼情況? 難道以前的關興跟現在的關興根本不是一個人? 這不扯淡嘛! 但筆跡的事又怎麼解釋呢? 諸葛亮又將關興從出生到現在發生的,且自己知道的所有事情都在腦中想了一遍,越想臉色越陰沉。 孫權張昭等人可能看不出前後關興的區彆,但跟關興生活過許多年,了解關興一切生活習慣的人卻很容易發生異常,之所以沒發現隻是還沒往那方麵想。 但若想到那方麵並且陷入懷疑,彆說劉備關羽,就連張飛張苞那種反應遲鈍,反射弧長的大老粗都能輕鬆發現異常。 諸葛亮盯著關興的筆跡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 怎麼回事,難道安國已經死了,有人借屍還魂了,這也太扯了吧? 子不語怪力亂神,祖師爺在上,請原諒我的無狀。 等等,安國是什麼時候出現異常的,好像離開成都偷跑江陵之前跟我和大王說過,讓大王派兵支援秭歸夷陵,防止關羽後路被堵無法回蜀,當時我跟大王都沒在意,這小子就扔下封信自己溜了。 現在看來他早在襄樊戰敗之前就知道吳軍會白衣渡江,糜芳傅士仁會獻城投降,關羽會敗走麥城被圍臨沮,甚至早就想好了破局之策,攛掇關羽招攬大彆山土匪奇襲建業。 還有他在烏傷打土豪分田地的所作所為,任何一件都不像是倉促間想出來的,倒像是受過這方麵的教育,積累過這方麵的經驗,然後按流程辦的。 諸葛亮掌管後勤多年,非常清楚照章辦事和標新立異的區彆,照章辦事不會出錯,至少不會出大錯,標新立異卻不同,執行過程中會出現各種錯誤和變數,然後不斷試錯不斷改進,才能將今天的創新變成日後完善的規程。 任何完善的製度都是經過千錘百煉,時間檢驗的,不可能剛一問世就接近完美。 關興在江東的所作所為在當今天下人的眼裡絕對屬於標新立異,很多事情諸葛亮彆說做過,連聽都沒聽過,關興卻跟習慣成自然似的直接上手,且執行過程中沒犯過半點錯誤,這哪像是頭腦一熱當場想出來的? 也就是說在彆人看來標新立異的東西,在關興那裡早已成為習慣,成為想都不想便能脫口而出的本能反應。 就像大一統對於先秦百姓和大漢百姓的不同,跟先秦百姓說大一統,先秦百姓會覺得你有病。 但跟大漢百姓說大一統,大漢百姓則肯定會說,那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這就是時代的區彆,也是諸葛亮他們跟關興的區彆。 還有那完善的近乎完美的科舉製度,以及熟練的煉鋼技術和造紙術,這特麼是一次就能成功的嗎,不需要成千上萬次的試驗總結嗎? 綜上所述,眼前的關興跟以前的關興絕對不是一個人,眼前關興有著太多他們不知道的,且更為先進的東西。 那麼問題來了,該怎麼處理眼前這個冒牌關興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