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朝廷那些事
砂糖橘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23章 朝廷那些事,明明是天師,卻總以為自己很弱!,砂糖橘子,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守義沒有辜負範知行的苦心栽培。 宣文年間,他曾率領著大周的軍隊,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 甚至還將江南一位藩王的叛亂給迅速鎮壓了。 使這場叛亂沒有成為星火燎原之勢。 可是,就當王守義要大展宏圖之際。 由範知行領導的宣文新政失敗了。 大周積弊日久的三冗問題,仍是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此前,王守義早就與範知行討論過這個問題。 革新除舊,要由內而外,要潤物細無聲。 說白點兒,就是王守義在批判範知行的改革太理想主義,不切實際。 範知行豈能不懂這個道理? 隻是,大周的財政、軍事、經濟、民生等各種問題,都到了瀕臨滅絕的臨界點,可謂積重難返。 如果不激進,不大刀闊斧,抱著能改一點兒是一點兒的心態去做這樣一件事。 豈能有所成? 也就是說,範知行一早就知道宣文新政會失敗,但他依然要那麼去做,為的,是給大周王朝續命。 然後,他再去等一個聽話的皇帝上位。 但有時,一些事,往往不能如人所願。 趙長青看起來聽話,可一旦坐上那個位置以後,便就徹底變了。 扶持先皇留給他的政治資源——申九千,讓其與範知行打擂台。 他坐收漁翁之利,將權傾朝野數十載的範知行手中權力一削再削。 當初宣文新政的失敗,雖然也給大周續了命,但是由範知行一手扶持起來的那些寒門貴子們。 也是因此役死的死、貶的貶。 那段時日裡,民間常言,寒門出不了貴子。 新政的失敗,對高層影響也是極大。 先帝因忌憚王守義名望太高,又將皇室掌握的最大兵力來源——京師三大營牢牢握在手中。 猜疑心極重的先帝豈能放過這個打壓王守義的機會? 於是,假借新政誤國之名,欲貶王守義離京。 然而,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 班師回朝的王守義直接把桌子掀了。 新政失敗,要怪罪範知行?那我就把一切罪責都攬過來。 皇室氣數對我有所影響?那我便將自己的所有功名全部革除! 嗯 王守義辭去所有功名,換來了自己的自由與範知行的相權。 他不是辭官,是把自己的一切功名都給辭了。 為的,就是不被皇室氣數影響到自身。 範知行很講義氣,認為王守義的辭官,其罪在他。 畢竟,是他信誓旦旦的將王守義請到了朝中。 結果,卻成為了新政失敗的替罪羊。 早在新政出現要失敗的苗頭時,範知行為了不殃及到王守義。 刻意派他去往山東、江南一帶平叛。 可是,山東十數萬的匪患,據說還是由太平道牽的頭,以及南方藩王擁兵三十萬的盤踞。 結果,就被王守義僅用兩三月的時間給打沒了。 新政還未宣布失敗,仗打完了。 王守義必須要班師回朝。 新政失敗的事情,自然也就能牽連到他的頭上了。 申九千死了以後,在京城這個地方,能夠威脅到趙長青的存在,就沒了。 範知行是儒生,儒家的浩然氣數對付不了人間帝王。 所以,身為皇帝的趙長青,能夠很容易就將範知行拿捏。 宣文新政,是先帝支持的事業。 但是申九千不支持。 為何? 若是任由新政繼續推行,一旦功成,最終的矛盾,都會指向各地藩王與勳貴,也就是削藩了。 那些藩王與勳貴是怎麼來的? 開國功臣之後。 比如雲南沐家,便是開國勳貴之後。 削藩成功以後,範知行還會做什麼? 那就是將申九千趕出朝廷了。 對於儒生來說,皇道氣數屬於皇帝,但是國運卻屬於芸芸眾生。 這是兩碼事。 申九千依附國運長生,這事,已經觸及到了以範知行為首的儒生底線。 所以,必須要將他趕出朝廷。 但先帝為何又要重用申九千,甚至無視他在搜集各地輿圖期間,還要吸食國運的行為呢? 因為他不想讓趙家皇帝這幾個字成為擺設。 他需要用範知行這種能人去大刀闊斧的改革弊政,也需要申九千這樣的異士去製衡能人。 結果呢? 先帝玩崩了。 申九千吸食國運愈發囂張,致使各地天災人禍不斷。 先帝以為,申九千想要的不過是長生。 申九千的確想要在長生路這一境界上更進一步,但他想要這樣做的原因,不是為了長生。 而是要以個人武力收複燕雲十六州。 在他看來,隻要他不死,大周亂歸亂,但亡不了國。 先帝把申九千想差了,誰能料到,這貨不是為了長生啊? 若是先帝早知此事,或許當年張先布局誘殺申九千這事,就能成了。 張道之也不至於因為這個,止步於築基境多年不得寸進。 張先要人為製造無垢體魄,是因為這個體魄不會受製於皇道氣數。 隨著申九千行事愈發囂張,大周境內的天災人禍也就接踵而至,這讓範知行的新政寸步難行。 所以,範知行認為,想要讓新政順利推行,得先把申九千搞死。 後來,範知行以審查南方各地為由,親自跑到龍虎山與張先密謀誘殺申九千一事。 直到再後來,才有了張道之被那大蜈蚣精給嚇尿的事情發生。 如今,申九千死了。 趙長青也深刻意識到,再不改革,再不重新發起新政,隨著四周藩鎮不斷發展壯大,形成割據勢力。 他這個皇帝,就再也沒有實權可言了。 於是,趙長青讓範知行再次發起新政。 隻不過,這一次的新政,不再是宣文新政了,而是承平。 想要讓新政順利推行,範知行就必須得到各行各業的支持。 當然,新政推行的根本,在於削減世家貴族的利益。 範知行熟讀曆史,深知,能夠對付世家貴族的猛人,除了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之外。 就隻剩下說出那句我花開後百花殺的狠人了。 這也是為何,一般來說,開國皇帝之後的幾十年,隻要不出太大的亂子,人間基本都可得到大治的原因。 因為在一統天下的過程中,舊貴勢力死傷殆儘,新貴勢力還未徹底崛起。 除了上述之外,誰還能對付已經崛起的新貴勢力呢? 答:在民間有著崇高威望的那群人。 毫無疑問,程朱這位大儒,就有著這樣的威望,能夠鎮著世家大族。 因為,往往有些時候,享有崇高威望的那些大儒們,代表了民心民願。 正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了儒生,也就是讀書人的支持,還有什麼事,是不能做,做不成的呢? 這也是為何,曆朝曆代的開國皇帝們,都要依靠儒生治國打天下的原因了。 於是,範知行就來請程朱了。 程朱還在書院,就證明,他已經婉拒了範知行的請求。 主要是被範知行坑慘了,不敢再陪著他主持新政。 王守義是壓根不想與皇室再沾邊,於是,也不願再次前往京中為官, “範相要做商公,他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要名垂青史。” “如今,我想做得,隻是讓更多的人懂得知行二字。” “我與他,終歸是道不同。” “不過” 說到這裡,哪怕是他,也不得不對那位身在京城,遙指天下大勢的範相爺感到深深欽佩, “慶如今之天下,還有一位範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