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離煙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1章 父輩的旗幟,二戰那些事兒,鐘離煙雨,新筆趣閣),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上一回我們說到,麥克阿瑟將軍在萊特灣海戰的勝利後,兌現了他“我會回來的”承諾,但這場回歸的代價,卻是馬尼拉的毀滅和數十萬條生命的逝去。山下奉文將軍,這位“馬來之虎”,雖有回天之才,卻在錯誤的指揮和混亂的局勢下,最終隻能在呂宋的深山老林裡,打一場絕望的、被遺忘的消耗戰。
當菲律賓的叢林還在炮火連天、血流成河之際,美軍的戰爭機器早已將目光投向了下一個目標。那是一個更小、更荒涼、卻在戰略上更加關鍵的火山島。它像一顆黑色的、有毒的釘子,死死地紮在了美軍戰略轟炸航線的心臟上。為了拔掉這顆釘子,美國海軍陸戰隊,即將踏上一片他們從未見過的、由黑色火山灰構成的地獄。
1944年末的某一天,一架B-29“超級空中堡壘”轟炸機——機組成員們給它起了個外號叫“黛娜麥特號”——在完成了對東京的例行轟炸任務後,正在返回位於提尼安島的基地。
在狹窄、冰冷、不斷劇烈震動的機艙內,飛行員弗雷德·馬洛中尉和他的十名機組成員,正在與一個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的敵人搏鬥:距離。
從馬裡亞納群島到東京,一個來回,大約約4800公裡的漫長航程。這對於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轟炸機而言,也是一次對機械和人性的極限考驗。
“引擎溫度怎麼樣?”馬洛通過內部通話係統,對著喉部的麥克風問道。他的聲音在四台萊特R-3350引擎持續的、震耳欲聾的轟鳴聲中,顯得有些嘶啞和疲憊。
“三號引擎溫度偏高,長官。我們得密切關注它。”工程師的回應,證實了所有B-29機組人員內心深處最大的恐懼。
B-29的心臟——那款馬力強勁的萊特R-3350引擎,以其極度的“公主病”而臭名昭著。過熱、漏油、起火是家常便飯。許多B-29並非毀於日本人的高射炮火,而是毀於自身的機械故障。在這漫長的、超過1500英裡的回家路上,腳下是浩瀚無垠、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在這片藍色的荒漠之上,沒有任何一個可供備降的友軍機場。任何一點微小的機械故障,或是被高射炮打出的一點戰傷,都可能意味著機毀人亡的悲慘結局。
而硫磺島,這個位於東京和馬裡亞納群島航線正中間的、不起眼的火山島,正是這柄利劍最脆弱的腳後跟。
它對B-29轟炸機群,構成了三重致命的威脅:
第一,島上部署的日軍雷達站,能夠提前整整兩個小時,向日本本土發出空襲預警。這就好比你家請了個小偷,結果小偷剛出小區門口,你家裡的警報就響了。這使得B-29機群完全喪失了突襲的突然性,讓日本的防空係統得以從容地準備好“歡迎儀式”。
第二,硫磺島上的兩個機場,是日本戰鬥機的巢穴。它們就像一群盤旋在空中的禿鷲,專門獵殺那些在返航途中,因為戰損或機械故障而掉隊、落單的B-29。
第三,也是最直接的威脅,從1944年11月到1945年1月,日軍的轟炸機,以硫磺島為中轉站,對馬裡亞納群島的B-29基地,發動了數次騷擾性的夜間空襲。在地麵上,就摧毀了11架寶貴的“超級空中堡壘”,還重創了另外47架。
每一架B-29的損失,都意味著11名訓練有素、萬裡挑一的機組人員的犧牲,以及一筆足以建造一艘驅逐艦的巨額戰爭投資,瞬間付之一炬。
為了保護這支決定戰爭走向的戰略力量,為了給那些掙紮在回家路上的轟炸機,提供一個可以救命的“避風港”,也為了能從島上部署P-51“野馬”戰鬥機,為B-29提供從起飛到降落的全程護航,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的決策者們,達成了一個冷酷的共識:硫磺島,必須被奪取。
進攻硫磺島的決策,並非單純為了開辟一條新的戰線,而是為了彌補自身尖端武器的技術缺陷,並拔除一個正死死扼住其戰略咽喉的毒瘤。1944年10月,美國太平洋艦隊總司令切斯特·尼米茲海軍上將,接到了來自華盛頓的指令:在未來三個月內,不惜一切代價,攻占硫磺島。
這項行動,被賦予了一個頗具哲學意味的代號——“超然行動”。一場旨在拯救空軍生命的戰役,即將由海軍陸戰隊,用他們的鮮血來執行。
1944年6月,當栗林忠道中將的座機,降落在硫磺島那條簡陋的跑道上時,迎接他的,是撲麵而來的、刺鼻的硫磺味和令人窒息的炎熱。
這位出身於顯赫武士世家、曾在加拿大和美國長期擔任武官的將領,對美國的工業實力和國民性格,有著遠超當時所有同僚的、清醒得可怕的認識。他私下裡,曾不止一次地對自己的友人坦言,與美國開戰,是日本犯下的、最致命的戰略失誤。
如今,他被委以重任,來到這座被他形容為“沒有水喝,沒有麻雀,連一隻燕子都看不到”的孤島之上,執行一項他從一開始,就心知肚明毫無任何生還希望的任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www.qidianxin.com)二戰那些事兒全本小說網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